..續本文上一頁成一花的觀念,這即是「取像」義。或曰想象花的色、香、形狀。但這個「想象」,並不限于外界的知覺,即記憶以往領受上對象,亦是想的作用,故稱爲「想象」。
行(samskara) 行的定義,即造作的意思。增含(聽法品)說:「能有所作
,故名爲行,爲成何等,或成惡行,或成善行。」即于外界花境,引起內心取花供佛的觀念,經心思的考慮,而發生「取花供佛」的行動。思考即行爲作業的根本。行的主要,即「思」心所,「思」爲業本。這「行」相當心理學的意志,廣義的說一切心理活動的基本。
識(vijnanam) 識,是了別義。「識別是非,亦識諸味,此名爲識。」(增含聽法品)前說受想行叁法,雖爲心理作用。但此作用生起的根本,即依心體識,此識爲精神活動的主觀體。于受想行的對象上發生區別的作用,即是識蘊。而識又是支配前叁作用者,他的任務,即在保持這叁種作用成爲統一性。
在心理學上說,這個識純爲統覺(apperception)或悟性(understanding)的作用。就是統一判斷推理分別司心的作用,不但區分青黃赤白的顯色,而且判斷苦、樂、不苦不樂的情緒,于此故說爲識。要依心理學說明受、想、行、識、作用;可依知、情、意相配合;想與識屬知,受屬情,行爲意。這四種,全爲心理的作用
,而統一心的全體作用,即是識。故心理學上識爲「統覺」義。
五蘊的分類,全爲身心組織的要素,五蘊的色,屬物質的││色,受想行識爲精神的││心,也是唯一精神的要素。佛雖說色心二法,但非是區別色心,是以綜合色心不二爲主體。或以五蘊全體爲名色,或區別爲名色與識,或依名色而有識,或依識而名色等分別。要以主客觀的分別,識爲主觀,其他四蘊爲客觀,或曰識爲能诠,余四蘊爲所铨。總之,五蘊純爲有情心理分別的組織。
色蘊|變礙|||||肉體||色
受蘊|領納|感覺
五 蘊 想蘊|取像|觀念 心作用 不二
行蘊|造作|觀念
聯合 心
識蘊|了別|||||心體
二、 處觀 處是梵語(Avana) ,即生長門的意義,以有情眼等六識,不能單
獨生起,必須有其所依處所,由此處所,而引發六識分別色聲香味等境界。是故六處,爲主觀的識與所緣境根本的依處。由六處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由此六根引生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的六境。依六境引發六識取境的作用。故六根六境皆依六處爲中心,若沒有六處,這能緣識與所緣境,即失去依處。佛說:「二因緣生識,何等爲二?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眼色因緣生眼識。……此叁法和合觸,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雜含,四四)要依識的分別六根門不同,所謂六六法門。雜含(一叁,七○)說:「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這由于根門不同,引起認識區別的作用。六處中的前五處,即眼耳鼻舌身,爲生理的機構,于五蘊中的色蘊,受想行識的四蘊爲意處所攝,但意處所緣的境,總括色心一切法,故當五蘊的全部。有情一切活動依據,就是六處。六處與色等六境相合
,名爲十二處。釋尊爲一般衆生迷于心的道理,也就是不明精神的現象,故詳細說明五蘊心理的內容。爲一般有情迷于色的道理,即不解生理物質的現象,故詳說十二處。分析色法說明有情生理的組織。要是迷于色心二法,即說十八界,廣開心色的內容,以解有情的迷執,今將五蘊十二處的關系,示圖于次:
前 五 根
色 第六意識 六 根
前 五 境 十二處
五 蘊 受
想 六 境
心 行 第六法境
識
叁、 界觀 這個純以物質爲主要,爲說明有情身體的組織而分爲六界。中含分
別六界經說:「有情依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成。」前五界爲物質的機械,骨肉屬地,血液屬水,熱氣屬火,呼吸屬風,但水火風所依的空間屬空。由此地、水、火、風、空五大,即成立無情的器世界。最後一界識,即屬精神活動的現象。綜合地等六大成爲有情。如增含(聽法品)說:當知六界之人,禀父母精氣而生。……人生禀此精氣而生六入。」這又與名色相似。雜含(叁,一二)說:「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世間一切物質都不外乎四大界及四大所造五根、五塵。要詳細了解地、水、火、風、空、識于有情身心的關系,可參閱中含多界經
。前說五蘊中的色,而界中地、水、火、風,故五蘊與界有類同的地方。
(二)有情的本質
蘊、處、界,是說明有情組織的要素,但構成這個要素,必有其本質,這個本質,即是構成有情的動力,也就是有情的本質。
所謂有情的本質,亦即是有情成立的因素。這個因素有多種說法,或說業(K-
arman) 或說無明(Avidya) 或說欲(Chandah),這叁者爲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
,也就是有情本質的因素。如雜含(一○,五七)說:「衆生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生死,不知苦際。」有情流轉生死第一因素,就是無明,是無始以來存在著,這與生俱來的,因不能探其起源,故說爲無始。無明的解釋,要以阿含最具體。說爲「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于內,不知于外
,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
,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不知。」(雜含一二,六九)這是無明的性質
。有情爲無明所蓋,于一切有爲法、無爲法、善不善法,缺少正覺了解,故爲「愛結所系」。但所爲愛,不外自體愛,及境界的愛。自體的愛,又名我愛,因有我愛的活動,即必然有我所愛,這就是「此有故彼有」的關系。佛說的愛,爲有情生存意欲的根源。經中常說叁愛:欲愛、有愛、無有愛。「欲」,即是五欲,色、聲、香、味、觸。對此五塵,貪愛追求,始終不舍,就是欲愛。「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斷,長夜繞柱,輪回而轉。」(雜含十,五六)這是形容有情爲愛欲所系流轉的現象。「有」即指有情自體而言,佛法以有情爲本,以有情存在爲「有」。或說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或說四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有愛,即有情自體的愛。無有愛,即是了解因緣所生法,否認體愛的存在。這個愛在叁愛中最重要
。一切人我是非爭奪都由于自體愛欲不能打破。佛法不是講愛,是要洗滌有情的情欲,達到無有愛,一切的有情都因爲「愛欲」、「渴愛」所縛,故對于五塵外境,發生貪愛追求,因有愛,即有取,故有執取名色自體的「有取識」産生,而爲生死的根本。這即是有情爲愛系縛而有生死流轉的根本義。
有情一切的活動,都脫離不了情愛系縛的支配,它的活動範圍,非常的廣泛。不特留戀以往境界,並且欣求未來的美果,總想未來會比現在好,但對現在的環境
,無論怎樣的好,總是不滿足的。在過去未來現在的中間,過去是已幻滅,未來尚在夢中,只有對現在貪愛不舍,雜含(二九)說:「顧戀過去,欣求未來,耽著現在。」由于有情爲愛所系縛,對于無常變遷現實的境界,缺少正覺的了解,構成心理上的矛盾,這個矛盾的根源,依然是無明的關系,雜含(一叁,九五)說「愛無明因」。無明者,就是不正思維,不正思維又以何爲因呢?「謂緣眼色,生不正思維,生于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爲欲,愛所作名爲業。……無明因愛,愛因爲業,業因爲眼。」(同前)有情由于不正思維,引起意識的活動,即養成有情欲愛的性格。因貪愛而作業,這個愛業,即是有情成立的動力。無明、愛、欲都屬于煩惱部分,由于有情愛的活動的結果,才有業。以煩惱業爲根本,才有五蘊,若沒有煩惱等業,即不能産生有情的組織。世間依業而轉,有情依業而轉,有情爲業所縛,猶如車依車軸而轉。
有情依業而相續流轉,依四食的滋養生命得以延續,依蘊、處、界和合構成有情的自體。無明、愛、業所诠的意義,都爲有情活動的原理,也就是有情的本質,因有無明,而愛,而造作業,才有五蘊六界身。無明來自身內,非是身外的活動。在未活動以前原始狀態,名爲無明,要展開無明的自體,即是五取蘊。有情不特身心的組織要依此,即有情一切活動都要取決于業的本質。因爲業的關系,有情才能無始無終的相續,絕非單如車輪的流轉。
叁、有情生死流轉的根本
一、 生死流轉義 有情爲蘊、處、界的結合體。表面上說:以四食的滋養,而
延續生命,實際有情生死流轉,不僅是靠四食的滋養,且與業有根本的關系。所以不能具體的了解業,就不能了解有情生死相續的根本。因爲業的性質不同,才有種種性、種種欲的有情産生。這個不同的原理,就是業力的關系,非是有個神或是上帝在主使。這又名爲輪回(Samsara 流輪),依業而有輪回。但輪回的思想,亦非始于佛教。古…
《大師的叮咛,佛陀的教誨--寫在「雜阿含經」白話譯解之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