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不是净,净之与名,各明一义互不相属是。二、依士释:依士二字,即依伴义。如俗云连带,以净为伴,名者为主,依主连伴,依净带名。如净一字,只见为净,必依名字乃显净名是。三、持业释:持业二字,即名是净,净是说此名之德相。
凡释经之法,共有六种释。云何为六?除讲义采用之三释外,更有邻近释,带数释,有财释。讲义相违释中,名者名相句:名指名言,相指法相。有名必依于相,名之实体即是法相故,故名即为相。依士释中,显境名言句:谓心了别以显境,明了分别,为心之通相故。名言种子句:谓所成就之观念。三界皆名言假立句:以凡相皆可名故。十种依正五阴法界句:谓佛亦有五阴法,亦名究竟众生,与一切凡夫众体无差别故。皆属爱论见论所摄句:论苦乐利害之受用名爱论(慈悲门摄),论邪正真伪之见解名见论(智慧门摄)。净此爱论见论句:应念慈悲、智慧,皆随顺法性。皆成妙净陀罗尼门句:妙净、则重重无尽,一即一切,齐彰万法。一切即一,泯同果海耳。
2 所说法──不可思议解脱
(一)不可思议
【释】思谓思量,亦即观念;议谓议拟,亦即推论:乃分别之端,学理之根也。一切法相依之明晰,一切名言依之建立,然皆彼此、是非相为对待而起,虚假无实。由名理而达乎实际,即为思量之所不可得到。故虽吾人寻常日用之事,亦莫不由无思而为、不勉而成,一涉思量议论,即睡不成睡、行不成行也。然此不可思议之实,且约六事以为拣别:甲、寻常日用之事、现实之境,皆是不可思议。故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乙、世间之科学、哲学者,推论名理至于极处,即为思路之所不可得通,言端之所不可得执。故老子曰:“道法自然”,谓之“无名之朴”。又曰:“无名天地之始”。名之曰道,唯是强名,恍惚窈冥,岂曰不尝审思明辩之哉,其如审思明辩之所不能到乎!丙、思量议拟,必经寻伺。凡外、圣贤修习禅定,入二禅天定生喜乐地以上者,即入无寻无伺之地,超过拟议思量。此则第二静虑之不可思议境,非治俗学者之所能企也。丁、三乘圣人,皆依无为法性而有差别,三人同以无言说道而般涅槃。故此经散华天女问舍利弗耆年解脱,舍利弗默然,继谓“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此则出世三乘之不可思议境,非三界凡夫之所能逮也。戊、大乘不共般若相应真如法身,所谓自觉圣智境界。若此经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此则初地以上菩萨根本智所证不可思议境,非二乘人所能与也。己、若此经不思议品之所显现。又若天女告舍利弗:“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无离文字说于解脱”。此则八地以上菩萨乃至唯佛与佛所能究尽之不可思议境,即事而真,事事无碍。此之六重,前之二重似而未是,中之二重是而未真,复之二重乃为真不可思议耳。今净名所有之不可思议,即后之二重也。
【纪】睡不成睡、行不成行二句:譬若吾人于纷乱之余,收心敛意,执著思量一定入睡,翻不能睡,甚且狂起。又如小儿于怀抱之余,扶墙摸壁,执著思量一定强行,反行不成,甚至倾跌。后约说不可思议,虽出六类,实别三重。前二、谓是人心量中不可思议境,故曰似而未是。中二、三乘圣人二句:无为法性,谓真如本一。而有差别,谓资位异数,终不入大乘,故曰是而未真。后二、自觉圣智境界,本非阿罗汉、辟支佛所能知。言说文字皆解脱相,眼前事物悉是菩提,是乃佛果,唯佛穷了,故曰真不可思议。
(二) 解脱
【释】解脱亦云离系,谓离诸缠缚拘牵也。有处谓之三昧,有处谓之善巧,皆就其适当应事、恰到好处之正面以为言者。谓之解脱,则就开解除脱诸智障碍、烦恼障碍,而得色自在、得心自在、得业自在以为言者。解脱在涅槃,与法身、般若共称三德,天台判之谓方便净涅槃。要之、种种方法之达到圆满常寂者,皆名解脱,亦名波罗密行。佛华严经善财所参诸善知识,各知一解脱门,盖就方法以言,故成种种解脱门也。种种方法达到圆满常寂,全用成体,全体成用,随缘施为靡不尽善尽妙:故谓之方便善巧、三昧、解脱者,其义均也。
【纪】解脱中,离诸缠缚拘牵句:指烦恼、业、果三缚言。傥能解脱,即离生死轮回也。善巧,谓纯热方便,不思而中,不勉而获,不受其缚而成妙用。又有谓之胜解者,明见法空故。波罗密行有六,通常言六度是;有十,加愿、力、方便、智四度是;有八万四千,即指无量万行是。
(三) 不可思议解脱
【释】此经所云解脱,非佛华严各各善知识别别所知之解脱,尤非六凡、二乘妄想执著所谓解脱,盖是穷微尽化,体幽用玄,渺莽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之不可思议解脱,乃种种解脱所从之流出及会归者也。
【纪】不可思议解脱中,盖是穷微尽化五句:指此经净名所有之不可思议解脱,为清净宝严,妙高无上,一真法界耳。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故曰种种解脱所从之流出及会归也。盖不可思议之境,本不异解脱,解脱之相亦不异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即是解脱,解脱法门即是不可思议,名虽为二,原可作平等一如观。惟在此维摩诘经者,修证上说不可思议四字。又不可思议四字,为解脱之根本;解脱二字,又为不可思议之究竟。
(四)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
【释】此经有诸佛所说者,有诸菩萨说者,有诸声闻说者,独标名为维摩诘所说者,何耶?室中以维摩诘为主所说六品,当然标名为维摩诘所说,可无论矣。出室后四品,或关维摩诘同往之众,或关维摩诘之本身,或因其所说法而说,故亦得标名维摩诘所说。弟子品、菩萨品所述者,亦皆维摩诘之说。只初佛国品似与维摩诘全无关系,故奘师译为说无垢称经,意同佛说阿弥陀经,乃释迦佛说无垢称、仍以释迦佛为经主。然按肇师维摩经注,净名乃宝积所将五百中一人,此说本之什师,必有所据。则献盖及请求佛净土行,固亦因净名而起者。且标其能说此法门者,即指其能有此法门也。净名乃实践修净佛土行之模范者,即是能有佛说净佛国土之行者也,故得谓之为维摩诘所说。盖释尊为一代大化之总主,而净名亦为此一法会之别也。然维摩诘所说,应同声菩萨之论,今以尝为佛所印可,故得名为经也。
释经文
【释】次释经文,判为三分。一、经序分,从如是我闻至稽首如空无所依是。二、经宗分,从尔时长者说此偈已至见阿佛品终是。三、经益分,法共养品及嘱累品是也。此经三分之判,今与天台正同。古来虽多异说,定义决当如是。译出诸经,有但一经题不列品题者,有经题后将经文分为若干段加立一品题者。经题都出经中佛说;品题既非佛说,而阿难结集时首唱我闻如是,则品题亦非结集人之所安立,其为梵土诵讲者之所立无碍。殆犹析金刚般若为三十二分,虽出昭明太子,而古今相承为定式,则亦不复窜易。故此经虽三译不同,品数、品题无大出入。
【纪】经文判分,概属之佛灭度后,结经之菩萨、尊宿、古德。若梵网经亦有佛自标之品名,是为罕见。此经共十四品,传为印度古德所分判。天亲造论,似亦谓然。有分别四品皆属序分者,后四品皆属流通分者。今讲义,判佛国品前半品为经序分,法供养、嘱累二品为流通分。
佛国品第一
【释】今经所列,与支谦所译维摩诘经同,而奘师所译说无垢称经,则名序品第一。今按:若列序品,则第一品当析为二,从尔时长者子说此偈已之后,应题为佛国品第二。今既不分,则以佛国纳之于序而名序品,不如以序附之佛国而名为佛国品。虽序系全经序而非佛国品序,不应仅附在佛国品,然更有要义须知者,据今所明以此经者,此佛国品实为经宗分全部之纲格。且推原竟委,则经序、经益,靡不握其枢要乎是。故当略为分别其义。
一、佛 梵语具云佛陀,译为“觉者”。有乎此“觉”之“者”,不止是觉,故有十号乃至无量得号,觉亦无量德号之一不足以尽其德。虽然、无量诸德固靡不原本乎觉、依持乎觉、开显乎觉、长养乎觉、圆满乎觉者,则觉又无量德号之宗也。故虽有诸号而称之为佛者,独多也。况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法圆融绝待,随举一德众德全彰者哉!然而名号才建,法相斯存;名相之端,分别以寄。名、相、分别不契智性,故才言觉者,即有不觉者与之分疆别界而并立乎意识。是以佛陀之号,亦因津济名、相、分别之有情众,赴四悉檀而为宣说。将令仰德思齐,生长善本;由之破恶断惑,契归乎名无名、相无相、分别无分别不二之正智真如耳。是以今明觉者,从名相分别而正智真如,有其四焉。
一、应界内凡夫佛┐ ┌随类变化身
├……应身………应化身┤人间应生身
二、应界外圣者佛┘ └净土胜应身
三、应地上大士佛………报身………他受用身
┌自受用身
四、法性自受用身………法身……┤
└法 性 身
【纪】佛为正报,觉者之义。谓佛随类现身,故不曰人而曰者。无量诸德下七句:明一切功用,皆由本觉开显,自本而始,自始而终至于圆满,无不依之。但依觉故,便有不觉,故曰才言觉者,即有不觉者。生不觉故,念念分别名相;今欲觉之,亦只能就其分别而显度生之本愿。讲义表列三身,所谓应身,即是吾人所见相好庄严丈六金身是。所谓报身…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