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巴利文字汇

  巴利文字汇

  Acariya 轨范师。

  Adhitthana 坚强的决心,十波罗蜜之一。

  Akusala 不善的,有害的。为 kusala 之反义字。

  Ananda 妙乐。

  Anapana 呼吸。觉知呼吸(Anapana-sati)。

  Anatta 无我,无本质,无实体。与无常、苦同为现象的三项基本特性。参见 lakkhana 条。

  Anicca 无常,短暂,变化。与无我、苦同为现象的三项基本特性。参见 lakkhana 条。

  Arahant /arahant 阿罗汉。已根除内心所有染污不净的人。参见 Buddha 条。

  Ariya 圣者,内心净化至已体验涅槃者,圣者从须陀洹(预流果)到阿罗汉共有四层次。

  Ariya atthavgika magga 八圣道。参见 magga 条。

  Ariya sacca 圣谛。参见 sacca 条。

  Asubha 不净的,不讨人喜欢的,丑陋的。反义字 subha,纯净,美丽。

  Assutava /assutavant 未被教导的人。没有听闻过真理,连闻慧都没有的人,因此在解脱道上一步都迈不出去。反义字为sutava。

  Avijja 无明。是「缘起炼」的第一环。与贪、瞋合称为心的三个主要染污不净(三毒)。这三毒是心的不净根源,痛苦的来源。同义字为 moha。

  Ayatana 处,领域,范围。尤指觉受的六个领域(salayatana)(六处)即:身体的五根,加上意根及与之相应的对象(六尘);也就是:

  眼(cakkhu)及色(rupa)

  耳(sota)及声(sadda)

  鼻(ghana)及香(gandha)

  舌(jivha)及味(rasa)

  身(kaya)及触(photthabba)

  意(mano)及法(dhamma)。

  Bala 力量。五力是信力(saddha),精进力(viriya),念力(sati),定力(samadhi)及慧力(pabba);未充分发展则称为五根,参见 indriya 条。

  Bhavga 消融。内观修行的一项重要历程。体验到整个身体上粗重的感受消融成微细的振动,持续地生起、灭去。

  Bhava 有。Bhava-cakka(有轮),参见 cakka 条。

  Bhavana 心智培育,修行;修行分两部分:修止(samatha-bhavana修奢摩他),可以得定(samadhi);修内观(vipassana- bhavana修毗婆奢那),可以得慧(pabba)。修止能达禅那,修观可达解脱。参见jhana、pabba、samadhi、vipassana条。

  Bhavana-maya pabba 修慧,修所成慧。参见 pabba 条。

  Bhavatu sabba mavgalaj 愿一切众生快乐。

  Bhikkhu (佛教的)比丘,禅修者。女性为比丘尼(Bhikkhuni)。

  Bodhi 菩提,觉悟。

  Bodhisatta 菩萨,原意「觉有情」,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习惯用于指未达完全觉悟前的悉达多

  乔达摩。

  Bojjhavga 菩提分,达到觉悟的要件。七菩提分或七觉支为:念菩提分(sati)、择法菩提分(Dhamma-vicaya)、精进菩提分(viriya)、喜菩提分(piti)、轻安菩提分(passaddhi)、定菩提分(samadhi)、舍菩提分(upekkha)。

  Brahma 梵天;在印度教中指最高阶的众生,传统上认为全能的造物神祇,但佛陀归之为众生之一,即会毁,也会死。

  Brahma-vihara 梵住,无量心。有四心为生于梵天的资粮,即: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

  Brahmacariya 依禅修而能次第开发此四无量心。

  梵行;清净、离欲的生活。

  Brahmana 婆罗门,原意是纯洁的人。传统上指印度种性制度中的祭司,此种人是靠神(Brahma梵天)来解救或解脱,不同于沙门(samana)。佛陀称已经自净其意的人为真正的婆罗门,亦即阿罗汉(arahat)。

  Buddha 佛。觉者,发现解脱之道,实践解脱之道,并经由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目标的人。有两种佛:

  1)辟支佛(pacceka-buddha);独觉圣者。自己觉悟成道但无法布道。

  2)三藐三佛陀(samma-sambuddha):等正觉,能够教导他人。

  Cakka 轮。Bhava-cakka(有轮),即苦的过程,相当于轮回(sajsara)。Dhamma-cakka(*轮),即解脱的教导或过程。

  Cinta-maya-pabba 思慧,思所成慧。由思维得来的智慧。参见 pabba 条。

  Citta 心。Cittanupassana(心念住)。参见 satipatthana 条。

  Dana 布施,十波罗蜜之一。

  Dhamma 法,现象,心的对象,自然,自然的法则,解脱的法则(正法);此即觉者的教导。Dhammanupassana(法念住)。参见 satipatthana 条。(梵文为dharma)。

  Dhatu 元素;特质。参见 maha-bhutani 条。

  Dosa 瞋恚。与贪爱(raga)及愚痴(moha)同为心的三个染污不净(三毒)。

  Dukkha 苦。三特性之一,见 lakkha na条。第一圣谛,参见 sacca 条。

  Gotama 乔达摩,佛陀家族的姓氏。(梵文是Gautama)。

  Hinayana 小乘。其它教派的拥护者贬称上座部佛教的用词。

  Indriya 根。在本书中用来指称六个感官(六根),见 ayatana 条;及心的五力,参见 bala 条。

  Jati 生;存在。

  Jhana 禅那,静虑。修习奢摩他,有八阶的禅那状态。修习成功,可获致安宁与喜悦,但无法根除内心深处的不净烦恼。

  Kalapa /attha-kalapa 极微。次原子粒子,事物最小无法分割的最小单位。由四大及其四特性合成。参见 maha-bhutani 条。

  Kalyana-mitta 本义是「益友」。指引导达致解脱之人,即精神导师。

  Kamma 业。行为,特指日后将产生果报的行为,参见 savkhara 条。(梵文为karma)。

  Kaya 身。Kayanupassana(身念住)。参见 Satipatthana 条。

  Khandha 蕴。人体是由五蕴组成:色(rupa),识(vibbana),想(sabba),受(vedana),行(savkhara)。

  Kilesa 烦恼,负面情绪,心的不净。潜藏在潜意识里的不净染污(Anusaya kilesa随眠烦恼)。

  Kusala 善的,有益的。反义字为 akusala。

  Lakkhana 特征,记号,特性。三基本特性为无常(anicca),苦(dukkha)及无我(anatta)。头两个是有为法所共有,第三个为有为及无为法所共有。

  Lobha 贪,与 raga 同义。

  Loka 1.大宇宙,指器世间,世界;2.小宇宙,指身心结构(有情世间)。Loka-dhamma(世间的盛衰、荣枯)。

  Magga 道。导致离苦解脱的八正道(Ariya atthavgika magga)分三个层面:

  I.戒(sila),道德,言语和身体行为的清净:

  i.正语(samma-vaca);

  ii.正业(samma-kammanta);

  iii.正命(samma-ajiva);

  II.定(samadhi),专注,主宰自己的心。

  iv.正精进(samma-vayama);

  v.正念(samma-sati);

  vi.正定(samma-samadhi);

  III.慧(pabba),智慧,完全净化内心的洞见。

  vii.正思惟(samma-savkappa);

  viii.正见(samma-ditthi);

  道(Magga)是第四圣谛,参见 sacca 条。

  Maha-bhutani 四元素(四大),一切物质的组成要素:

  地大(坚)(Pathavi-dhatu);

  水大(湿)(apo-dhatu);

  火大(暖)(tejo-dhatu);

  风大(动)(vayo-dhatu)。

  Mahayana 大乘。佛灭后五百年兴起的佛教,流传于藏、汉、蒙、越南、韩国、日本。

  Mavgala 幸福,快乐。

  Mara 死;恶力,魔。

  Metta 慈。无私的爱和善念。纯净心的特性之一。十波罗蜜之一。Metta-bhavana(慈心观),有系统地培养慈心的一种方法。

  Moha 愚痴。与avijja同义。与贪欲(raga)及瞋恚(dosa)合为心的三个主要染污不净(三毒)。

  Nama 心。Nama-rupa(名色)。Nama-rupa-viccheda(人死时或体验到涅槃时的名色分离)。

  Nibbana 涅槃。从苦解脱。苦的止息。(梵文为nirvana)。

  Nirodha 中止,息灭,经常用做涅槃的同义字。苦之灭谛(Nirodha-sacca),四圣谛之第三谛。参见 sacca 条。

  Nivarana 障碍。障碍心性发展的五个障碍(盖)是:贪爱(…

《巴利文字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