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kamacchanda)、瞋恨(vyapada)、身或心的怠惰(thinamiddha)、掉悔(uddhacca-kukkucca),怀疑(vicikiccha)。
Olarika 粗重的。反义字为 sukhuma。
Pali 巴利文。记载佛陀教导的文字,此后成为这种文体的语言。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的研究显示,巴利语是佛陀在世时北印度使用的一种语言。后来佛经被翻成梵文,梵文纯粹是文学上用的文体。
Pabba 智慧。修行八正道中的第三类,见magga。智慧有三种:闻慧(suta-maya pabba)、思慧(cinta-maya pabba)、及修慧(bhavana-maya pabba)。这三者,唯有第三种(修慧)才能完全净化内心。修慧是从修习内观的训练而来的,智慧是五力、七菩提分、及十波罗蜜之一。
Parami/paramita 波罗蜜、波罗蜜多。福慧资粮,美德,消融我执而达到解脱的美好品德。十波罗蜜为:布施、持戒、舍离、智慧、精进、忍辱、实相、坚决、慈爱、平等心。
Paticca samuppada 缘起,因果链。由于无明,因此而有生生世世流转不停的痛苦。
Puja 礼拜,崇敬。佛陀说,对他表示崇敬的唯一恰当方式是从始至终都实际修习他的教导。
Pubba 功德。功德能使人今生及来世快乐幸福,对在家人来说,功德包括布施(dana)、持戒(sila)、禅修(bhavana)。
Raga 贪欲。与瞋恚及愚痴共称心的三个染污(三毒)。
Ratana 宝。Ti-ratana(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Rupa 1.物质;2.色。参见 ayatana、khandha 条。
Sacca 真谛。ariya-sacca(四圣谛):
1.苦谛(dukkha-sacca);
2.集谛(samudaya-sacca);
3.灭谛(nirodha-sacca);
4.道谛(magga-sacca)。
Sadhu 善哉,说的好,认同的表示。
Samadhi 定,三学中的第二项。定学的极致,可以达到禅那(jhana),但仍无法完全解脱内心烦恼。定有三种:
1.剎那定(khanika samadhi);
2.近行定(upacara samadhi);
3.安止定(appana samadhi);禅那(jhana)的境地。有了剎那定就足够开始修习内观。
Samana 沙门,托钵僧,指出家修行的人。婆罗门靠神来救赎或解脱,但托钵僧由己力寻求解脱。佛陀及其徒众,过的是寺院生活,可称为沙门。但其它非追随佛陀的修行人也可以此称之。
Samatha 寂止。Samatha-bhavana(修止),与修定(samadhi)同义。
Sampajana 有正知(sampajabba),参见下条。
Sampajabba 正知,时时彻知无常,在感受的层次上洞见整个身心现象无常的本质 。
Samsara 生死轮回。
Samudaya 集,生起。Samudaya-dhamma,生起的现象。Samudaya-sacca,苦之集谛,第二圣谛。
Savgha 僧。比丘僧、比丘尼僧是佛法中的出家众。贤圣僧,指体证涅槃的僧众。
Savkhara 行,指心理方面的习性反应,心理的制约。五蕴之一,也是缘起因果链的第二环。日后会产生果报的savkhara(行为)称作业(kamma),因此一个人的未来如何,实际上是由savkhara负责的。(梵文为sajskara)。
Savkharupekkha 行舍。行舍是对「行」保持平等心,为内观之一境界,是「消融」后之体验。原本潜藏于潜意识的随眠烦恼,在消融后会浮现到意识表层,并显为身体感受,对这些感受保持平等心,内观禅修者便不会再造作新业而旧有的行蕴便得以根除。如此修习,渐能将所有旧的习性反应根除。
Sabba 想,判别,辨别。五蕴之一。想蕴通常受到个人过去的业行所制约,而对事实产生错觉。在修习内观时,想蕴转化成智慧,对实相如实了知。它变成了无常想(anicca-sabba),苦想(dukkha-sabba),无我想(anatta-sabba)及不净想(asubha-sabba)。
Sarana 依止,庇护。Ti-sarana(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Sati 念,觉知。为八圣道、五力及七觉支之一项。Anapana-sati(觉知呼吸)。
Satipatthana 念住,觉知的建立。念住有四个相互关联密切的部份:
1.身念住(kayanupassana);
2.受念住(vedananupassana);
3.心念住(cittanupassana);
4.法念住(dhammanupassana);
四者都包含感受的观察,因为感受直接与身心相关联。大念住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nta,长部第22经)为描述内观修习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Sato 觉知。Sato sampajabbo(经由观察感受,了彻身心结构无常的觉知)。
Siddhattha 悉达多,释尊的名字。意指完成工作的人(义成)。(梵文为Siddhartha)。
Sila 戒,道德规范。戒除身、语方面伤害自身及他人的行为,三学的第一项。在家众日常生活中守五戒。
Sotapanna 须陀洹,预流,初入圣人之流、已体证涅槃者。
Sukha 乐。反义字为 dukkha a苦。
Sukhuma 微细的。反义字为 olarika 粗重的。
Suta-maya-pabba 闻慧,闻所成慧。
Sutava/sutavant 声闻,受教的人,已有闻慧的人。
Sutta 经,佛陀或其大弟子们所指导的教示。(梵文为sutra)。
Tanha 贪爱。依字面意思是渴爱。包括贪爱心及其相反的瞋恨。佛陀在其首次开示的转*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中即明确指出贪爱为苦因。佛陀指出,在缘起流转中,渴爱是缘身受而生起的反应。
Tathagata 如来,修道者达到终极实相。特指觉悟的人,通常指佛陀。
Theravada 上座部。上座系统的佛法,意指长者的教导。佛陀的教导,经由此系统流传保存于南亚地区(缅甸、斯里兰卡、泰国、高棉、寮国)。一般认为这是最原始的佛法。
Ti-lakkhana 参见 lakkhana 条。
Tipitaka 三藏,原意是三个篮子。佛法的三大部类:
1.律藏(Vinaya-pitaka),寺院规范的汇集。
2.经藏(Sutta-pitaka),开示的汇集。
3.论藏(Abhidhamma-pitaka),高级教学,尤其是佛法哲学的系统诠注。(梵文为Tripitaka)。
Ti-ratana 参见 ratana 条。
Udaya 生起。Udayabbaya(生起及灭去),亦即无常,也作 udaya-vyaya,生起灭去的实相,可经由观察自身感受的瞬息变化而得到体验。
Upadana 执着。
Upekkha 平等心。心无贪爱、瞋恨及无明,为四梵住(Brahma-vihara)、七觉支及十波罗蜜之一要项。
Uppada 生起。Uppada-vaya(生起及灭去)。Uppada-vaya-dhammino(生起灭去的特性)。
Vaya / vyaya 灭去,毁坏。Vaya-dhamma(灭去的现象)。
Vedana 受蕴。五蕴之一,佛陀指出受蕴同时兼含身、心两范畴,因此受蕴提供一个管道去检视身心整体。佛陀指出,在缘起流转中,爱为苦本,受为爱本。学习客观地去观照受蕴,便能避免引生新的爱恶。并且能直接体验自己内在无常的本质。这种体验对培养放下执着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能获致心的解脱。
Vedananupassana 受念住。观照身体的感受。
Vibbana 识,认知。五蕴之一。
Vipassana 观,内观。能完全净化内心的向内观察,特别指观察到身心无常、苦、无我的本质。Vipassana-bhavana(内观修习)-经由观察自己身心实际的感受,有系统地培养内观的能力。
Viveka 离执,放下,分别的智慧、明。
Yatha-bhuta 如实,存在的实相。Yatha-bhuta-bana-dassana(如实智,如其本然了悟实相的智慧)。
《巴利文字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