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者之言 第七道支 正念▪P3

  ..续本文上一页起择法觉支。”

  他知道择法觉支是怎样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样将已生起了的择法觉支提升至圆满。

  当他生起精进觉支时,他知道:“我生起精进觉支。”

  当没有生起精进觉支时,他知道:“我没有生起精进觉支。”

  他知道精进觉支是怎样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样将已生起了的精进觉支提升至圆满。

  当他生起喜觉支时,他知道:“我生起喜觉支。”

  当没有生起喜觉支时,他知道:“我没有生起喜觉支。”

  他知道喜觉支是怎样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样将已生起了的喜觉支提升至圆满。

  当他生起轻安觉支时,他知道:“我生起轻安觉支。”

  当没有生起轻安觉支时,他知道:“我没有生起轻安觉支。”

  他知道轻安觉支是怎样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样将已生起了的轻安觉支提升至圆满。

  当他生起定觉支时,他知道:“我生起定觉支。”

  当没有生起定觉支时,他知道:“我没有生起定觉支。”

  他知道定觉支是怎样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样将已生起了的定觉支提升至圆满。

  当他生起舍觉支时,他知道:“我生起舍觉支。”

  当没有生起舍觉支时,他知道:“我没有生起舍觉支。”

  他知道舍觉支是怎样生起的:他也知道怎样将已生起了的舍觉支提升至圆满。

  于是,他觉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双方的法,也观照到法的生因、灭因和生灭因。仅只为了知识和觉照的需要,才觉照:“有法的存在。”

  他独自而居,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

  比丘这样专注于七觉支法的观想。

  四圣谛(ariya-sacca)

  比丘专注于法时观照着四圣谛法。

  但是,一个信徒怎样专注于四圣谛法的观想呢?在此,比丘如实的知道:“这是苦。”

  他如实的知道:“这是苦之集。”他如实的知道:“这是苦之灭。”

  他如实的知道:“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于是,他觉照着自己的、他人的、或双方的法,也观照到法的生因、灭因和生灭因。仅只为了知识和觉照的需要,才觉照:“有法的存在。”

  他独自而居,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

  比丘这样专注于四圣谛法的观想。

  唯一能引导众生达到自净其意、超越伤心、悲鸣,止息痛苦和忧虑,并纳入正轨和见证涅槃(Nibbāna)的道路,就是四念处。

  《长部》22

  这个“四念处”涉及所有的“五蕴”;即是①“色念处”涉及“色蕴”;②“受念处”涉及“受蕴”;③“心念处”涉及“识蕴”;④“法念处”涉及“想蕴”及“行蕴”。

  经出入息念证涅槃

  时时修习出入息念则得圆满四念处;时时修习四念处则得圆满七觉支;时时修习七觉支则得圆满“明与解脱”。

  怎样时时修习出入息念以得圆满四念处呢?

  ①当入息长时,他知道:“我吸入的息长。”

  当出息长时,他知道:“我呼出的息长。”

  ②当入息短时,他知道:“我吸入的息短。”

  当出息短时,他知道:“我呼出的息短。”

  ③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感知整个入息。”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感知整个出息。”

  ④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安定的入息。”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安定的出息。”

  注意着身时,就观照着身,认真地清楚觉照,调伏当下对世间的贪与忧。我说:这样地出入息,才是观照在个个身中。

  ①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感知“兴奋”(pīti)。”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感知兴奋。”

  ②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感知“好受”(sukha)。”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感知好受。”

  ③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感知“心行”(cittasa

  khāra)。”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感知心行。”

  ④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安定心行。”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安定心行。”

  注意着受时,就观照着受,认真地清楚觉照,调伏当下对世间的贪与忧。我说:这样地出入息,才是观照在个个受中。

  ①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感知心境。”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感知心境。”

  ②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令心喜悦。”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令心喜悦。”

  ③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令心平静。”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令心平静。”

  ④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令心解脱。”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令心解脱。”

  注意着心时,就观照着心,认真地清楚觉照,调伏当下对世间的贪与忧。我说:迷糊而没有清楚地觉照,就不是在修习出入息念。

  ①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观无常。”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观无常。”

  ②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观离欲。”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观离欲。”

  ③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观灭。”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观灭。”

  ④他学习:“我将在入息时,观舍弃。”

  他学习:“我将在出息时,观舍弃。”

  注意着法时,就观照着法,认真地清楚觉照,调伏当下对世间的贪与忧。由慧观到贪与忧地断除,他的心就完成平静。

  时时这样修习出入息念则得圆满四念处。

  怎样时时修习四念处以得圆满七“觉支”(bojjha

  ga)呢?

  注意着身、受、心或法时,就观照着身、受、心或法,认真地清楚觉照,调伏当下对世间的贪与忧。

  当下保持着觉照而不迷糊,同时奋励训练,乃至获得圆满的“念觉支”(sati-sambojjha

  ga)。

  他维持着这样的念,再以慧对“法”(dhamma)作彻底的检视,同时奋励训练,乃至获得圆满的“择法觉支”(dhammavicaya-sambojjha

  ga)。

  他以慧对法作彻底的检视时,发奋精进而不懒散,同时奋励训练,乃至获得圆满的“精进觉支”(viriya-sambojjha

  ga)。

  在他发奋精进时,就生起出世间的欢喜,同时奋励训练,乃至获得圆满的“喜觉支”(pīti-sambojjha

  ga)。

  在他欢喜的当时,身心都轻安,同时奋励训练,乃至获得圆满的“轻安觉支”(passaddhi-sambojjha

  ga)。

  轻安当时,身就舒服,心也安定,同时奋励训练,乃至获得圆满的“定觉支”(samādhi-sambojjha

  ga)。

  定下来后,他的心就完全舍,同时奋励训练,乃至获得圆满的“舍觉支”(upekkhā-sambojjha

  ga)。

  时时这样修习四念处则得圆满七觉支。

  怎样时时修习七觉支以得圆满“明与解脱”(vijjā-vimutti)呢?

  在此,比丘培养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志在出离、离嗜欲、灭和舍弃。

  时时这样修习七觉支则得圆满“明与解脱”。

  《中部》118

  就像,一位驯象夫,把大桩钉在地上,再用铁链子把野象锁在桩上,来调伏它的野性、顽固、任性和暴烈的性情,以便更改它,令它适应从野生转化为村镇的生活,并且驯服它,培养能与人共住的好行为。

  同样的,圣弟子用心坚持着四念处,因而得以改掉自己的世间习气、任性、野性、顽固、暴烈的性情,甚至见证涅槃。

  《中部》125

  

  

《觉者之言 第七道支 正念》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