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P10

  ..续本文上一页来身,了达五法、自性本空。以了达性究故,以佛福、慧而自庄严,入如幻三昧,现身无碍,游一切刹,示现从兜率降阎浮提成应佛,报身于色究竟天成佛,随众生机,利乐无尽,毕竟得佛常住法身。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正答

  壬一 出计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佛为出外道计执,告大慧言:有一种外道计无见者,觉一切法随因而尽,因观角无之兔,计兔无角,执于无见;尽一切法皆无所有,如兔角然。复有外道对有计无,见四大种、性德、极微、粗物、形量、分位──横法──各差别相也。求那、此翻性德,陀罗骠、此翻物或实。印度胜论外道有六句义:前三句曰实──陀罗骠、德──求那、业──羯磨。对此有──牛角──而作彼无──兔角──想,对彼无──兔角──而作此有──牛角──想,在兔无角上而生一牛有角想。岂知彼此有无,但假分位,如高低、上下、长短等,皆依显色假现之形。如一方桌,在显色上现其方相,如离显色,方相不存。又如面粉所作馒首,碎之方圆即无,白色仍在。故诸差别分位,唯假无实不应待之计有计无。

  壬二 破执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此于出计后破其执也。外道堕在有无二见,于不有处计一切无,于此方无计他方有,悉于自心增长妄想分别,由妄想之遍计自性,不了唯心之依他起。夫一切依正报之根、身、器界,悉皆自心分别所现,不应依有计无,依无计有,盖一切皆离有无之相故。以妄想所取之有不可得,待有所取无相亦不可得;兔角亦然,不应于有无俱离作兔无角之邪想。复次、因对牛有而观兔无,亦是颠倒邪想。将牛分析至微尘,复将微尘分之即空,此为凡夫说析空观。若在圣智,则了本空。圣智亲证既无,随情分析亦无,不宜再作有想,复待谁为有而计彼无耶?

  辛二 转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大慧转问:计兔为无角者,岂不是妄想上先见到一不生角之无相,而计度为无耶?

  辛三 推破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此因大慧转问而推破也。谓彼非观察妄想上不生起之无相而言无,盖彼以妄想为生因,故彼兔无角之相依妄想而生也。若有角若无角之相,皆依妄想生也。以角依妄想生故,彼角与此能生妄想,非一非异;故彼外道非观察此不生之无相而计无角。何以妄想及所缘角之有无相,非一非异?说异、角不因妄想生,说不异、则妄想亦以彼为所缘缘而生。复次、对牛角有而计兔无,如此之有无不能成为有无、以析牛角至极微,再析至尽,牛角亦无。如是已不获以有角之牛之有,显彼无角之兔之无。而彼此展转相计为有、为无,圣智上当体皆空。既皆空无自性,何因而有相待之无以说有?相对之有以说无耶?既无对待,根本取消,二俱不立。对牛有而说兔无之因非正因,牛本无故。妄想上及角之有无上而执有无之见,皆不成立。

  辛四 再斥外计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外道又有见色法虚空上境界事相而不知其边际,遂起计执,妄于色外之空计无,空外之色计有,而生相离相对之分位上妄想。

  辛五 重破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此重破也。色离空外,空离色外,乃妄计耳。吾入试征事实为例:凡土、木、瓦、石种种器物所在处无非空,而空亦不即诸实物。以虚空即一切法虚通无碍性,此性遍于一切色法之中,一切色法皆有变化,若失此性,即失其变化故。四大色法皆空无碍,色种之所入处,即显空之所在,所谓色法乃虚空所显现,而虚空乃色法所安住,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能持色之空及为空所持之色互相建立也。同时、色不失色之自性,空亦如是。明此、则不应将色空打成两橛,所以古人问曰:“一切可捉,能捉得虚空否”?答者即捉问者之鼻,以鼻即是空也。复次、四大体相各别而又互遍,以各各皆空故。当体即空,故色非无虚空。

  辛六 合破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 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对彼外道种种因有计无,观牛角有计兔为无。然将牛角析至极微,无相可得,则所计之有已毕竟空,复何所依而计无计有耶?如观空为无而计色法为有,执色为有而计虚空曰无;岂知色即是空故色非有,空即是色故空非无,何能待之说无说有耶?如此一切二见,悉可破尽。

  辛七 劝告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总前来计牛有角,计兔无角,计色计空,种种虚妄分别之相,菩萨应常思惟一切皆自心妄想之所现,了无实法。离此相对邪见,修习正观,则能不堕入假立言诠自共相,以之自觉,复以无碍智方便而觉他方国土诸佛子,破执显性,修最胜行。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色等及心无八句,言心所缘六尘境界法相,皆心所无有,唯依心长养而起故;即无始来能起所起分别心熏习故,内法根身,外法器界,皆众生第八藏识所现,如明镜之现影。此八识、三自性、五法、二无我诸法,皆能广说者之诸佛大悲方便之所说也。此下十二句,谓对待之法,以长故生短,以有故生无,皆是堕在百八见圈套内。从有计无,从无计有,循环展转,妄想滋生;佛法根本取消,以一切唯心故。作析空观以离分别,使外道凡夫虚妄离而对待绝,则安住唯心之量中。然此虽为不正见者所不信乐,外道之妄想所不能觉悟,二乘智亦不能了知,乃实为救世大悲者所说破执显正之自觉境界也。

  戊二 净除现流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 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前所说之分别自性、妄想自性,即是遍计所执。无始来由遍计执熏习所起──八识虚妄分别心心所聚──之现行流注生灭,即为能造、能变、能现二种生死之因,此所以大慧菩萨问佛:此众生现行流注虚妄心识,如何尽除障染而清净之也。夫欲除现流之有漏虚妄,无如微细生灭,纵有时略为了知而不能尽净。因不知不觉中,刹那刹那种现生灭熏变,虽初地以上菩萨已能觉现无漏,无间有漏仍起。所以净除之方,有顿渐二门:或顿照即空,或渐除始灭,请佛决示。所谓“但须息妄,不用求真”;诸法相性现成真实,不假营求造作,因无始颠倒想蒙蔽,不能现前。遍计起执心心流注,其理虽悟,未得实际受用,仍随习气流转,所谓明知生是不生,如何又随生死流转?乃由觉力未充。起信论云:“凡夫之人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理则顿悟,事须渐除也。

  己二 答

  庚一 二净渐顿

  辛一 事须渐除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此先答事须渐除也。一、庵摩罗是难分别之果,此果由生渐熟。二、陶工造器手续,有调土、入模、成形、锻炼、加釉、上彩诸步。三、大地草木,亦有播种、抽芽、发叶、开花、结果之程式,或春种、夏生,或隔年成熟。四、工巧伎术亦非一学能成,必须唯日孜孜,时习不厌,始有造就。此明世间事务皆由渐来,以合佛法净除现妄流注生灭,亦由渐渐治伏,以无始虚妄习亦渐渐集成故。犹之操练世务。必具一番坚忍之心。断除一分习气,即是增长一分法身功德,故但从净除习气上用功,迨于先粗后细,次第除尽。

  辛二 理则顿悟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此次答理则顿悟也。一、明镜顿现一切色像而…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