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義記(卷第一)▪P10

  ..續本文上一頁來身,了達五法、自性本空。以了達性究故,以佛福、慧而自莊嚴,入如幻叁昧,現身無礙,遊一切刹,示現從兜率降閻浮提成應佛,報身于色究竟天成佛,隨衆生機,利樂無盡,畢竟得佛常住法身。

  己二 答

  庚一 長行

  辛一 正答

  壬一 出計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法亦複如是。大慧!複有余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骠、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兔角橫法,作牛有角想”。

  佛爲出外道計執,告大慧言:有一種外道計無見者,覺一切法隨因而盡,因觀角無之兔,計兔無角,執于無見;盡一切法皆無所有,如兔角然。複有外道對有計無,見四大種、性德、極微、粗物、形量、分位──橫法──各差別相也。求那、此翻性德,陀羅骠、此翻物或實。印度勝論外道有六句義:前叁句曰實──陀羅骠、德──求那、業──羯磨。對此有──牛角──而作彼無──兔角──想,對彼無──兔角──而作此有──牛角──想,在兔無角上而生一牛有角想。豈知彼此有無,但假分位,如高低、上下、長短等,皆依顯色假現之形。如一方桌,在顯色上現其方相,如離顯色,方相不存。又如面粉所作饅首,碎之方圓即無,白色仍在。故諸差別分位,唯假無實不應待之計有計無。

  壬二 破執

  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複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大慧!若複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

  此于出計後破其執也。外道墮在有無二見,于不有處計一切無,于此方無計他方有,悉于自心增長妄想分別,由妄想之遍計自性,不了唯心之依他起。夫一切依正報之根、身、器界,悉皆自心分別所現,不應依有計無,依無計有,蓋一切皆離有無之相故。以妄想所取之有不可得,待有所取無相亦不可得;兔角亦然,不應于有無俱離作兔無角之邪想。複次、因對牛有而觀兔無,亦是顛倒邪想。將牛分析至微塵,複將微塵分之即空,此爲凡夫說析空觀。若在聖智,則了本空。聖智親證既無,隨情分析亦無,不宜再作有想,複待誰爲有而計彼無耶?

  辛二 轉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不生相已,隨比思量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耶”?

  大慧轉問:計兔爲無角者,豈不是妄想上先見到一不生角之無相,而計度爲無耶?

  辛叁 推破

  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大慧!若複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大慧!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此因大慧轉問而推破也。謂彼非觀察妄想上不生起之無相而言無,蓋彼以妄想爲生因,故彼兔無角之相依妄想而生也。若有角若無角之相,皆依妄想生也。以角依妄想生故,彼角與此能生妄想,非一非異;故彼外道非觀察此不生之無相而計無角。何以妄想及所緣角之有無相,非一非異?說異、角不因妄想生,說不異、則妄想亦以彼爲所緣緣而生。複次、對牛角有而計兔無,如此之有無不能成爲有無、以析牛角至極微,再析至盡,牛角亦無。如是已不獲以有角之牛之有,顯彼無角之兔之無。而彼此展轉相計爲有、爲無,聖智上當體皆空。既皆空無自性,何因而有相待之無以說有?相對之有以說無耶?既無對待,根本取消,二俱不立。對牛有而說兔無之因非正因,牛本無故。妄想上及角之有無上而執有無之見,皆不成立。

  辛四 再斥外計

  “大慧!複有余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虛空分齊,言色離虛空,起分齊見妄想”。

  外道又有見色法虛空上境界事相而不知其邊際,遂起計執,妄于色外之空計無,空外之色計有,而生相離相對之分位上妄想。

  辛五 重破

  “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

  此重破也。色離空外,空離色外,乃妄計耳。吾入試征事實爲例:凡土、木、瓦、石種種器物所在處無非空,而空亦不即諸實物。以虛空即一切法虛通無礙性,此性遍于一切色法之中,一切色法皆有變化,若失此性,即失其變化故。四大色法皆空無礙,色種之所入處,即顯空之所在,所謂色法乃虛空所顯現,而虛空乃色法所安住,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能持色之空及爲空所持之色互相建立也。同時、色不失色之自性,空亦如是。明此、則不應將色空打成兩橛,所以古人問曰:“一切可捉,能捉得虛空否”?答者即捉問者之鼻,以鼻即是空也。複次、四大體相各別而又互遍,以各各皆空故。當體即空,故色非無虛空。

  辛六 合破

  “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 析爲微塵,又分別微塵刹那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余物者,彼法亦然”。

  對彼外道種種因有計無,觀牛角有計兔爲無。然將牛角析至極微,無相可得,則所計之有已畢竟空,複何所依而計無計有耶?如觀空爲無而計色法爲有,執色爲有而計虛空曰無;豈知色即是空故色非有,空即是色故空非無,何能待之說無說有耶?如此一切二見,悉可破盡。

  辛七 勸告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虛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诃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爲一切刹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總前來計牛有角,計兔無角,計色計空,種種虛妄分別之相,菩薩應常思惟一切皆自心妄想之所現,了無實法。離此相對邪見,修習正觀,則能不墮入假立言诠自共相,以之自覺,複以無礙智方便而覺他方國土諸佛子,破執顯性,修最勝行。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識藏現衆生。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長短、有無等,展轉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處,惡見所不樂。覺想非境界,聲聞亦複然。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色等及心無八句,言心所緣六塵境界法相,皆心所無有,唯依心長養而起故;即無始來能起所起分別心熏習故,內法根身,外法器界,皆衆生第八藏識所現,如明鏡之現影。此八識、叁自性、五法、二無我諸法,皆能廣說者之諸佛大悲方便之所說也。此下十二句,謂對待之法,以長故生短,以有故生無,皆是墮在百八見圈套內。從有計無,從無計有,循環展轉,妄想滋生;佛法根本取消,以一切唯心故。作析空觀以離分別,使外道凡夫虛妄離而對待絕,則安住唯心之量中。然此雖爲不正見者所不信樂,外道之妄想所不能覺悟,二乘智亦不能了知,乃實爲救世大悲者所說破執顯正之自覺境界也。

  戊二 淨除現流門

  己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爲淨除自心現流故,複請如來,白佛言:“ 世尊!雲何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爲頓、爲漸耶”?

  前所說之分別自性、妄想自性,即是遍計所執。無始來由遍計執熏習所起──八識虛妄分別心心所聚──之現行流注生滅,即爲能造、能變、能現二種生死之因,此所以大慧菩薩問佛:此衆生現行流注虛妄心識,如何盡除障染而清淨之也。夫欲除現流之有漏虛妄,無如微細生滅,縱有時略爲了知而不能盡淨。因不知不覺中,刹那刹那種現生滅熏變,雖初地以上菩薩已能覺現無漏,無間有漏仍起。所以淨除之方,有頓漸二門:或頓照即空,或漸除始滅,請佛決示。所謂“但須息妄,不用求真”;諸法相性現成真實,不假營求造作,因無始顛倒想蒙蔽,不能現前。遍計起執心心流注,其理雖悟,未得實際受用,仍隨習氣流轉,所謂明知生是不生,如何又隨生死流轉?乃由覺力未充。起信論雲:“凡夫之人雖複名覺,即是不覺”。故理則頓悟,事須漸除也。

  己二 答

  庚一 二淨漸頓

  辛一 事須漸除

  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庵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

  此先答事須漸除也。一、庵摩羅是難分別之果,此果由生漸熟。二、陶工造器手續,有調土、入模、成形、鍛煉、加釉、上彩諸步。叁、大地草木,亦有播種、抽芽、發葉、開花、結果之程式,或春種、夏生,或隔年成熟。四、工巧伎術亦非一學能成,必須唯日孜孜,時習不厭,始有造就。此明世間事務皆由漸來,以合佛法淨除現妄流注生滅,亦由漸漸治伏,以無始虛妄習亦漸漸集成故。猶之操練世務。必具一番堅忍之心。斷除一分習氣,即是增長一分法身功德,故但從淨除習氣上用功,迨于先粗後細,次第除盡。

  辛二 理則頓悟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爲離自心現習氣過患衆生,亦複如是頓爲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複如是,頓熟衆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亦複如是,彼于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此次答理則頓悟也。一、明鏡頓現一切色像而…

《楞伽經義記(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