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略释▪P11

  ..续本文上一页本不生灭之无生体性,依此体性而得轻安,故名寂灭轻安。妙觉、指净觉心增进至最深时,与寂灭境界已相契合,故云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此种境界,只能妙觉随顺,而非自身他身、自心他心所能造作、所能识知,故云所不能及。至此、四相皆空,自他、身心所不能及,即无我、人二相;众生、寿命皆为浮想,即无生、寿二相。修此定慧平均观行之方便,名为禅那。

  上来三种法门,亦可名为三止,或名三观。奢摩他,即体真止,空观,依真谛理修也。三摩钵提,即方便随缘止,假观,依俗谛理修也。禅那,即息二边分别止,中观,依中谛理修也。若分言之,则三止名奢摩他,三观名三摩钵提,止观不二名禅那。以配三性,则定从遍计,假从依他,中从圆成,大类不出三种。

  辛三 结说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结说三种法门,随顺修习皆可直证圆觉,故云皆是圆觉亲近随顺。果地之佛,因此而成。因地修行之菩萨,所修种种方便,或同或异,亦皆不出此三法门。但此三种法门,圆融无碍,虽云专修于止,而止中即有观,虽云专修于观,而观中即有止;不可执为定三非一,亦不可说是一非三。要因行者性欲不同,所取方便有异,是以循性差别分为三类。若能圆融修证,即成佛道而圆满觉行矣。

  辛四 显利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示圆觉法门,迥非二乘圣道所能比。修二乘圣道者,无论于己修之外,又能教化成就若干人证得圣果,终滞偏真,实远不及闻是三观短时修习者,转为成佛正因,无有迂曲也。此中无碍法门,即指三种方便。

  己二 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戊二 复法门──辩音章

  前章以圆摄所归已示止、观、禅那三种法门之名,此章紧承种种方便一切异同皆依如是三种事业之意,而明二十五种定轮。虽兼明单、复修习,而正明在三法之变化离合。辩音菩萨,善能分辩法者差别,即承此意、发起本章之问。

  己一 长行

  庚一 启请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彿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诸方便,指前三种法门。有几修习,即欲问明依于三种法门,究应各修一门,抑具修三门,或有前后,或应同时。所谓一切异同,即变化离合之修习方式也。实相者,一切诸法本来如是之真实相。问意专在修习之方式,余如文可知。

  庚二 许说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截!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庚三 正答

  辛一 总标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此下正答。一切修习方便渐次,皆依幻未永离、障未尽断而后有可说,非净圆觉心根本上须有修习之事。此经随在点明斯意,故首先说明: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即谓清净圆觉,根本上并无所修之法及能修之人。此义先明,下乃言明一切菩萨及众生之修习,皆依于未觉时之幻功用。如果觉已圆满,即无幻力修习可言。尔时、指未觉时,在未觉时此等幻力修习,可有二十五种方式。言清净定轮者,三种法门通称为定,变化离合,轮替修习,故称定轮。又轮是摧碾义,定是决定义,二十五种皆决定可摧断二障,以趋菩提、涅槃之果,故名清净定轮。

  辛二 别说

  壬一 明单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自此以下二十五段,别说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即依于前章三种法门而示单复修习之方式。

  此明单修于止,修止即是取静为行,故云唯取极静。静极则烦恼无由生,即是以静力而使烦恼永断,故云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烦恼永断,即得觉体圆明,故云究竟成就。由是直趋佛果,故云不起于座便入涅槃。只是一门深入,便至究竟,此门为然,余二门亦然。然以众生根性、乐欲有别,所谓未觉幻力,故仍有依三法而变化离合之异同耳。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此明单修于观。修观以起幻为行,故云唯观如幻。此如幻观法,诸佛已修成就,能将世界以自在变化,而起种种作用。如娑婆变为净土,地狱变为天宫,苦乐、净秽皆如幻化。犹彼术者变化人物,菩萨修如幻观,在观之时,用心同佛,亦能依于佛力起此作用,故云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但菩萨虽观一切世界碱同幻化,了无实性,而常作如幻佛事,度诸如幻众生,故云备行菩萨清净妙行。陀罗尼者,本经专说圆觉,文殊章所谓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是也。本章问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故佛答二十五轮,皆是于圆觉门之修习。今之于陀罗尼,即是于圆觉门,辞异 义同耳。寂念、是修禅那工夫,静慧、是修止工夫。菩萨虽观如幻,备行妙行,而于圆觉门不失前后二法之工夫;可见一门深入,仍是三法圆具也。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此明单修止观不二之禅那。修禅那者,以不取为工夫。静相、幻化二俱不取,即无所依;无所依乃依无相真如耳。修是法者,既依无相真如,是以唯在灭除一切无明幻法,故云唯灭诸幻。而一方面亦不取种种变化作用,故云不取作用。如是但以寂灭之性而自断烦恼,故去独断烦恼。及至烦恼断尽,即与圆觉真心契合,故云烦恼断尽,便证实相。

  壬二 明复修

  癸一 以止为首之复修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先取至静即修止,静之至用慧生;由此静慧再起如幻观行,照诸世界及以众生悉皆如幻,故云照诸幻者。从此而起上求下化之菩萨行,此种修习,名先止后观。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静慧、即取静修止所发之慧,以此静慧之力,直证于至静之性,即是由取觉心上之静相发生静慧之力,以证至于圆觉心上之静性也。烦恼是生死之因,烦恼断即生死可出。此菩萨证觉性已,即从此断烦恼以永出生死,以契寂灭无生之性。此种修习,名先止、后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静慧是修止工夫,幻力是修观工夫,寂灭是禅那工夫。以寂静慧复现幻力,是从修止之力进而修观,现起加幻观力,故能起变化度生之作用,终则断烦恼而入寂灭。此种修习,名先止、次观,后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以止上之至静力,进修禅那而断烦恼。烦恼既断,则入尘垂手,不虑染著,自在无碍,是以后起妙行度诸众生。此种修习,名先止、次禅那、后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至静力是修止所得,心断烦恼是有志于断,亦正在渐断而未尽断之时,即于此时复化度众生,建立世界,行菩萨道。此菩萨乃以修止所成就之至静力,同时进修于观及禅那,故名先修止,齐修观及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随其修止所得之至静力,随即资以发起修观之变化作用;然后进修禅那以断烦恼,故名齐修止观,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所得之静力,随即资以断烦恼而取寂灭,乃止与禅那并修,故云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乃进修于观,起菩萨妙行,故云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是以齐修止及禅那,后修观。以上七种复修,皆以修止为首,表列如下:

  止、观。

  止、禅。

  止、观、禅。

  止、禅、观。

  止、(观禅)。

  (止观)、禅。

  (止禅)、观

  癸二 以观为首之复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变化力是修观之所成就,能起种种妙行;今即随顺种种妙行而进取修止之至静,是以终日度生而无度生之相。此种修习,名先观、后止。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以修观所成就之变化力,而起种种如幻境界,以行化度;进而自断烦恼,以取禅那之寂灭。此为先修观,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以变化力而作佛事,修观成就也。安住寂静是修止,断烦恼是修禅那,即从变化力上安住于寂静,进而断除烦恼。此种修习,名先观、次止、后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

《圆觉经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