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不生滅之無生體性,依此體性而得輕安,故名寂滅輕安。妙覺、指淨覺心增進至最深時,與寂滅境界已相契合,故雲妙覺隨順寂滅境界。此種境界,只能妙覺隨順,而非自身他身、自心他心所能造作、所能識知,故雲所不能及。至此、四相皆空,自他、身心所不能及,即無我、人二相;衆生、壽命皆爲浮想,即無生、壽二相。修此定慧平均觀行之方便,名爲禅那。
上來叁種法門,亦可名爲叁止,或名叁觀。奢摩他,即體真止,空觀,依真谛理修也。叁摩缽提,即方便隨緣止,假觀,依俗谛理修也。禅那,即息二邊分別止,中觀,依中谛理修也。若分言之,則叁止名奢摩他,叁觀名叁摩缽提,止觀不二名禅那。以配叁性,則定從遍計,假從依他,中從圓成,大類不出叁種。
辛叁 結說
“善男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結說叁種法門,隨順修習皆可直證圓覺,故雲皆是圓覺親近隨順。果地之佛,因此而成。因地修行之菩薩,所修種種方便,或同或異,亦皆不出此叁法門。但此叁種法門,圓融無礙,雖雲專修于止,而止中即有觀,雖雲專修于觀,而觀中即有止;不可執爲定叁非一,亦不可說是一非叁。要因行者性欲不同,所取方便有異,是以循性差別分爲叁類。若能圓融修證,即成佛道而圓滿覺行矣。
辛四 顯利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隨順修習”。
此示圓覺法門,迥非二乘聖道所能比。修二乘聖道者,無論于己修之外,又能教化成就若幹人證得聖果,終滯偏真,實遠不及聞是叁觀短時修習者,轉爲成佛正因,無有迂曲也。此中無礙法門,即指叁種方便。
己二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叁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叁摩提,如苗漸增長;禅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锽。叁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叁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戊二 複法門──辯音章
前章以圓攝所歸已示止、觀、禅那叁種法門之名,此章緊承種種方便一切異同皆依如是叁種事業之意,而明二十五種定輪。雖兼明單、複修習,而正明在叁法之變化離合。辯音菩薩,善能分辯法者差別,即承此意、發起本章之問。
己一 長行
庚一 啓請
于是辯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彿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爲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此諸方便,指前叁種法門。有幾修習,即欲問明依于叁種法門,究應各修一門,抑具修叁門,或有前後,或應同時。所謂一切異同,即變化離合之修習方式也。實相者,一切諸法本來如是之真實相。問意專在修習之方式,余如文可知。
庚二 許說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截!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庚叁 正答
辛一 總標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此下正答。一切修習方便漸次,皆依幻未永離、障未盡斷而後有可說,非淨圓覺心根本上須有修習之事。此經隨在點明斯意,故首先說明: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即謂清淨圓覺,根本上並無所修之法及能修之人。此義先明,下乃言明一切菩薩及衆生之修習,皆依于未覺時之幻功用。如果覺已圓滿,即無幻力修習可言。爾時、指未覺時,在未覺時此等幻力修習,可有二十五種方式。言清淨定輪者,叁種法門通稱爲定,變化離合,輪替修習,故稱定輪。又輪是摧碾義,定是決定義,二十五種皆決定可摧斷二障,以趨菩提、涅槃之果,故名清淨定輪。
辛二 別說
壬一 明單修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自此以下二十五段,別說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即依于前章叁種法門而示單複修習之方式。
此明單修于止,修止即是取靜爲行,故雲唯取極靜。靜極則煩惱無由生,即是以靜力而使煩惱永斷,故雲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煩惱永斷,即得覺體圓明,故雲究竟成就。由是直趨佛果,故雲不起于座便入涅槃。只是一門深入,便至究竟,此門爲然,余二門亦然。然以衆生根性、樂欲有別,所謂未覺幻力,故仍有依叁法而變化離合之異同耳。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叁摩缽提。
此明單修于觀。修觀以起幻爲行,故雲唯觀如幻。此如幻觀法,諸佛已修成就,能將世界以自在變化,而起種種作用。如娑婆變爲淨土,地獄變爲天宮,苦樂、淨穢皆如幻化。猶彼術者變化人物,菩薩修如幻觀,在觀之時,用心同佛,亦能依于佛力起此作用,故雲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但菩薩雖觀一切世界堿同幻化,了無實性,而常作如幻佛事,度諸如幻衆生,故雲備行菩薩清淨妙行。陀羅尼者,本經專說圓覺,文殊章所謂有大陀羅尼名爲圓覺是也。本章問于圓覺門有幾修習,故佛答二十五輪,皆是于圓覺門之修習。今之于陀羅尼,即是于圓覺門,辭異 義同耳。寂念、是修禅那工夫,靜慧、是修止工夫。菩薩雖觀如幻,備行妙行,而于圓覺門不失前後二法之工夫;可見一門深入,仍是叁法圓具也。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此明單修止觀不二之禅那。修禅那者,以不取爲工夫。靜相、幻化二俱不取,即無所依;無所依乃依無相真如耳。修是法者,既依無相真如,是以唯在滅除一切無明幻法,故雲唯滅諸幻。而一方面亦不取種種變化作用,故雲不取作用。如是但以寂滅之性而自斷煩惱,故去獨斷煩惱。及至煩惱斷盡,即與圓覺真心契合,故雲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壬二 明複修
癸一 以止爲首之複修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先取至靜即修止,靜之至用慧生;由此靜慧再起如幻觀行,照諸世界及以衆生悉皆如幻,故雲照諸幻者。從此而起上求下化之菩薩行,此種修習,名先止後觀。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靜慧、即取靜修止所發之慧,以此靜慧之力,直證于至靜之性,即是由取覺心上之靜相發生靜慧之力,以證至于圓覺心上之靜性也。煩惱是生死之因,煩惱斷即生死可出。此菩薩證覺性已,即從此斷煩惱以永出生死,以契寂滅無生之性。此種修習,名先止、後禅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靜慧是修止工夫,幻力是修觀工夫,寂滅是禅那工夫。以寂靜慧複現幻力,是從修止之力進而修觀,現起加幻觀力,故能起變化度生之作用,終則斷煩惱而入寂滅。此種修習,名先止、次觀,後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以止上之至靜力,進修禅那而斷煩惱。煩惱既斷,則入塵垂手,不慮染著,自在無礙,是以後起妙行度諸衆生。此種修習,名先止、次禅那、後觀。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複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缽提、禅那。
至靜力是修止所得,心斷煩惱是有志于斷,亦正在漸斷而未盡斷之時,即于此時複化度衆生,建立世界,行菩薩道。此菩薩乃以修止所成就之至靜力,同時進修于觀及禅那,故名先修止,齊修觀及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此隨其修止所得之至靜力,隨即資以發起修觀之變化作用;然後進修禅那以斷煩惱,故名齊修止觀,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所得之靜力,隨即資以斷煩惱而取寂滅,乃止與禅那並修,故雲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乃進修于觀,起菩薩妙行,故雲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是以齊修止及禅那,後修觀。以上七種複修,皆以修止爲首,表列如下:
止、觀。
止、禅。
止、觀、禅。
止、禅、觀。
止、(觀禅)。
(止觀)、禅。
(止禅)、觀
癸二 以觀爲首之複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變化力是修觀之所成就,能起種種妙行;今即隨順種種妙行而進取修止之至靜,是以終日度生而無度生之相。此種修習,名先觀、後止。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以修觀所成就之變化力,而起種種如幻境界,以行化度;進而自斷煩惱,以取禅那之寂滅。此爲先修觀,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以變化力而作佛事,修觀成就也。安住寂靜是修止,斷煩惱是修禅那,即從變化力上安住于寂靜,進而斷除煩惱。此種修習,名先觀、次止、後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
《圓覺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