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病。譬如昏醉是健全精神上的病,不过昏醉有发生之时,而无明则非起自何时而又相续不断;但常人亦有生来恶癖恶习,而可以医药或学力断之者,又如天花可以种牛痘去之者,要在知其为病,非不可除离也。人在无明用事中,非错即幻,纵有觉知,亦有限量,故仍在不知觉中。谓之颠倒者,固非全无知觉也。下更设喻以明之: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先以迷方为喻。夫人不迷则已,迷则不仅一方,故云四方易处,下二句合明,众生妄认虚幻之身心以为真实,即与迷方之人相同。四大者:坚相为地大,如骨肉等;湿相为水大,如血液等;暖相为火大,如体温等;动相为风大,如呼吸等。人之一身,无非此等质与力之所合成,离此四大,别无所谓身者。而凡夫之人,则固执之为自身相,故云妄认。六尘者:对眼之色,对其之声,对鼻之香,对舌之味,对身之触,对意之法。于此六尘境上经验所得的印象,将他记忆著,即为观念;将这些观念贯通起来,即成概念;加以思量,即有意义;再加分别,即可安立名字;所谓心相,如是而已。近世心理学所研究者,皆不出此范围。然除此等六尘境上缘过之影子外,实在别无心相,妄认此等身心之相,皆依无明而起之颠倒相也。身心之相,常人见其实有,何以为妄?更以下喻明之: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病目、目有眚翳之类。眚翳为病,故见空华、二月,以喻无明为病,故见身心之相。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结示前喻。空实无华,包括月无第二。以病者妄执,而竟见空有华,月有二;以喻真如心中,本无一切相,以无明妄执,而竟有身心之相。由妄执故以下,推论妄执之结果,非唯迷惑了虚空的自性,即是一方面迷惑了本空无相之真如自性;亦复迷惑了以为实有华生之处,即是一方面复妄认有身心之相。既迷真以起妄,复认妄以作真,由此原因,故有轮转生死。轮转生死,既从认妄作真而有,故云妄有。故名无明,此即结成。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上来诸喻,已显依无明而起诸颠倒相。今恐误会此无明者实有其物,生于真如心中,故更进一步以梦喻明其无体性,重以华喻示其无生处。人于醒时,记忆上有此梦相,而了无实体可得。一切颠倒,迷时似有,及至于觉,犹如昨梦。空华非于虚空中有出生之处,及至目愈华灭,亦无灭处。虽说永断无明,不可说言于真如心中有断除无明之处,以无明于真如心中无住处故。法喻至明。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真如心中本无生灭,一切众生迷而不知,妄见生灭,故名轮转生死。
庚二 别说觉相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以下别说觉相。即接续前意,谓众生不知,妄有轮转生死。一切如来发心时修于圆觉,即有觉照之智,知此身心、世界、生死、苦乐,当下皆空,犹如空华之无生灭,故无轮转生死,亦无受轮转生死之身心。此明觉心初起,即了生死,故为顿教大乘。然所谓了生死等者,非由功力造作始无,以其本来即无,亦如空华全体皆是虚空,非待灭华而后见空,故云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明圆明觉性,本无一切虚妄也。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知觉、指前节知是空华之觉。此觉之相,犹如虚空;虚空本无众华,净觉本无妄念,此即离一切相无差别义。知虚空者,指了知觉相如空之心,仍是相名分别,仍是妄念,故云即空华相。知既不可,无知可耶?无知即非知觉自相,故亦不可说无知觉性。然则如何措心?须知说有说无,皆堕一边,是对待的,即非觉性;必须有无俱遣,相对心无从安立,乃为随顺净觉,故云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净觉,即总说中之圆照清净觉相。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何以有无俱遣耶?应观净觉相如虚空,虚空义取普遍而无障碍;体常不动,用则如来藏中具足一切功德而无起灭之相。如此圆融虚明,一真绝待,非复思想语言所能到,故无知见。如法界性者,一切法界皆真如性,而此觉性即称法界而为性,故究竟圆满,普遍十方。
己三 结答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此结答文殊之问,文义自明。正说所示,皆以平等真如法性,即圆觉性为所观之境,故本章为示平等境。
丁二 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叙世尊说偈以颂长行之义,以下各章均同。颂有多种,今系重颂,与长行义同而文略,不事详说。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智慧觉,即圆照清净觉相。成道亦无得者:圆觉是诸众生清净觉地平等本际,成道时乃究竟证之,非由外来,非是始起,故云无得。
丙二 示差别行
丁一 示地上入佛地行──普贤章
此经注重在行,上章已示所观之境,即应从境起行;自此以下十章,皆明修行之事。普贤菩萨,行极广大,首先代表发问,亦有深意。
戊一 长行
己一 启请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首句至而白佛言,叙启请之仪,各章均同。大悲世尊以下,致启请之辞。此节先明启请之大意,与上章不同者:上章乃欲知如来因地,究以何者为境界;此章则系既闻上章说的圆觉清净境界之后,欲知证此境界之方法,故云如何修行。且注重在大乘之行,故特提出修大乘者为请,以下更详申启请之词。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彼、指修大乘者,谓修大乘之人,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了知身心如空华,都是幻的。但是修行无非从身、口、意三业而修,身心既幻,则所修之行,自然也都是幻的,即是以幻的身心,还修于幻的行,岂不助长幻法耶?此其一。若谓修至无明所起的幻性一切尽灭,谓之修行;则四大假合之身,固然没有,即六尘缘影之心,亦是没有。既身心不可得,则修行亦不可得,是修无可修,行无可行,即如幻之行亦无从修。修行之说,既不成立,如何更说修行如幻,岂不徒托空言耶?此其二。若是因此便不修行,也觉不对,即如众生本来不修行,常在幻化中轮转生死,也未曾了知这是幻境,此心已堕在妄想之中,即使得闻身心如幻之言,必谓既是如幻,更不用修,如此即不能解脱妄想而证圆觉?此其三。究应如何而能圆满觉照清净?这是普贤菩萨发问的意思。愿为以下,结束问意。因为普贤菩萨所问各节,都是替那些已经了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地上菩萨代为设想,不必自己有此心疑,故云“愿为末世一切众生”,此即饶益有情问。各章菩萨所问,均同此意。但欲圆满觉照清净,即普贤菩萨亦尚须修行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重具恳请之仪,各章均同。
己二 许说
尔时、世尊告普贤普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许说,菩萨默听,各章均同。及末世众生下,应仿各章例加“咨询如来”四字,文意方足。如幻三昧者,菩萨已知身心一切是幻之理观,而不废如幻之事修也。
己三 正说
庚一 总标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此先总标。一切众生身心诸相,皆是无明虚妄颠倒,故云种种幻化。圆觉妙心,亦即众生本具之真如法性,以如来乃能究竟显发,故称如来圆觉妙心。一切众生迷真起妄,故云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此虽云生,实无生处,不过犹如空华,虽说从空而有,但空中无有实花生处。试观幻华虽至灭尽,而空性不坏;以喻众生幻化虽灭,而圆觉妙心则不因之动转。下更分析说明:
庚二 详示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意谓第一须知无明苟未永断,总名幻心。众生的这种幻心,还须依于幻的身心修行,乃得除灭。至所有幻法除灭已尽,而觉心不动,如花灭而空不坏,此可释“云何以幻还修于幻”之疑。其次、在此幻里,觉亦是幻;因为依幻来说觉,便不是真觉,故亦名为幻。无论说有觉,说无觉,皆是对待之言,故犹未离于幻。所以要到幻已尽灭,乃名为不动的真觉;在此未尽离幻之时,故可说修行如幻也。复次、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如四大、六尘等…
《圆觉经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