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略释▪P4

  ..续本文上一页,都是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的,不能因其虚妄,反谓不用修行,只是这幻相深细,须要体究。即如了知无明之幻,要想远离,便坚持这远离幻境的心;但是因为存了这坚持远离幻境之心,更进一步了知此心亦复如幻,亦复应当远离。譬如说万法唯识,进一步则知唯识亦幻,在此不特远离幻境,幻境之心也是如幻,应当远离。而远离幻心之心,亦复如幻,亦当远离,故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谓如尚有远离远离幻心的心,仍为如幻,亦当远离。如是重重深入,必至离无可离,乃为诸幻尽灭,故云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此等境界,乃地上菩萨才能实地领会,以重重离幻至于得无所离,即入佛地矣。譬如下,设喻以明;火出、喻遣虚妄之幻境;木尽、喻除遣境之幻心;灰飞、喻除心之幻亦离;烟灭、喻离幻至于澈底。虽喻止四重,而义归究竟。以幻修幻,如两木之相因,故云亦复如是。诸幻已尽,即是圆满觉性,故云不入断灭。

  庚三 结答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此更结束前意以答结请。因为方便渐次,乃为一般知幻不能澈底、离幻不能究竟之人而设;在大乘中顿机之人,理观既真,事修无怠,是用不著的。是以佛说知幻即离,不用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须别立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均指大乘顿教之人,依此修行,乃能离幻成觉。故本章所示,为地上菩萨入佛地之行,此段之言,尤非初心善萨所能承当也。

  戊二 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丁二 示地前入地上行──普眼章

  文殊一章,约最上根人顿悟顿超,即无生死流转。普贤一章,示修大乘者知幻离幻,不作方便渐次,均见此经被机在顿之意。而前章如幻三昧,亦是地上菩萨之行,初心难于遽修。普眼菩萨善能观察众生根性,悲悯新学,故有本章之问,即地前菩萨入地上之行也。

  戊一 长行

  己一 启请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维?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于是至而白佛言,具请仪。大悲世尊以下,致请辞。诸菩萨众,及末世众生不言修大乘者,意在初心,是以固请修行渐次,并详问云何思维、住持,及假说方便。即谓新学菩萨,闻此圆觉境界,应如何思维观察乃得纯熟?如何安住受持而不为一切环境转移?复总问一句:如果于此圆觉境界未能开悟者,应作何种方便使之开悟?即不但上根之人可悟,而中下之人亦可开悟之意。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维,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世尊至不能悟入,菩萨自陈固请方便渐次之意。彼众生,概指此会新学及末世初心。意谓适来闻佛所说菩萨修行如幻三昧,即是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不作方便渐次,此在上根之人,固可顿悟;但在初心,若无正方便及正思维,诚恐闻此三昧,其心转生迷闷,以心生迷闷故,即不能悟入圆觉矣。愿兴慈悲下,陈明问意之后,仍坚请于无方便之中权宜为说,故云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下,再申恳请之仪,准前可知。

  己二 许说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维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己三 正说

  庚一 远离无明之事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晏坐静室。

  自此节至长行之末,正答前问,尤注重修行方便。佛知普眼菩萨之问,意在新学,故直云彼新学菩萨。欲求下、明修行渐次。意谓此等初学,欲求净圆觉心之人,修行之要,在于离幻,以离幻即觉故,是以应当正念。言诸幻者,正指前章所说幻境、幻心等重重之幻。至于渐次,则先依如来奢摩他行等。奢摩他、梵语,此云止:外止恶行,内止散心故。奢摩他为一切如来因地之行,故云如来奢摩他行,即大乘奢摩他也。禁戒、自五戒、八关斋戒乃至比丘戒、菩萨戒等,戒相繁多,难于缕举,各依所受坚持勿犯。徒众、乃从学亲近之人,安处之勿使有扰。静室者,远离喧嚣,异于寻常起居之所,于此晏安而坐,可以进修禅观矣。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尘、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此节正答云何思维。先观察身,次观察心。恒作是念者,承上文既已晏安而坐,即应恒作如是身心上之观念。我今此身至实同幻化,详明观身。归者,归还、归属、归纳等义,均可通。试将人之一身,凡是固质的物,如毛、发、爪、齿之类,都归于地大,流质归水大,热力归火大,动力归风大,全身分析观察,四大各有所归,究竟此身当在何处?都无实体可指,即知此身毕竟无体,不遇四大和合,而有此虚妄之相状。故云: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四缘假合以下,详明观心。四缘假合,妄有六根者,以四大为缘而有虚妄之六根也。六根为内,四大为外,交涉之间即成为一种经验的习气,故云:中外合成,妄有缘气。此种经验习气即缘气,积聚于中,即似乎觉得有能缘的状况了。此种能缘的状况,即吾人名之为心的,即第六识也。故云: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心义既明,又重呼善男子,使注意观察。此虚妄心,指第六识而言;六识与六根、六尘相对而起,若无所缘之尘,即无能缘之心,故云: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又观察六尘,只是四大假合,如果四大分离,尘即非有,故云,四大分解,无尘可得。既是所缘之尘各归散灭,便到底也不见有能缘的心了。故云: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以上所说,是一种静坐实验的工夫。可见佛法的静坐,不在血肉躯体上的卫生或锻炼,乃在于实地省察心理上一向的迷谬而改造也。

  “善男子!彼诸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此节正答云何住持。思维明思所成慧,住持明修所成慧。自此以下,为菩萨入地后所修之行。彼、指欲求净圆觉心之人,依于上来所说渐次思维等,修习纯熟,即可渐空我法诸相而随顺圆觉矣。彼之众生,能如前说亲身无体,实同幻化,而安住任持此如幻境界,则身相之幻可空,故云:幻身灭。缘心依于六根,身减则无缘心可见,故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于此即能先空我相。尘托心现,心灭则无尘可得,故云: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对尘说灭,尘灭则灭无所用,故云:幻尘灭故,幻灭亦灭。于此则一法不立,而法相亦空。如是层层灭幻,步步住持,幻灭既灭,即是法法皆真,真故不灭,故云: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至十方清净,设喻合明。垢尽、喻诸幻尽灭,明现、喻非幻不灭。身心、概指上言身、心、尘、灭四重,四重之幻如镜之垢,故云: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四重尽灭,则无在而非清净,故云: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上设镜垢之喻,以示无明之幻,犹恐误会净圆觉心实有无明实性。此节重设宝珠之喻以示圆觉本净,幻垢妄生,法喻合明,其义至显。宝珠随方映现五色,圆觉随类应现五阴。随类者,众生于何道受五阴身心,随而应现身心影像也。摩尼无五色之相,圆觉无五阴身心自相,而愚痴者执为实有,即是不能了达于幻而妄执我法,是以常在幻化之中,不能出离,故云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下,结示圆觉本净。意谓因彼愚痴众生妄执身心诸相,故说身心是幻垢,幻垢是可对治远离的,若能对治远离于幻垢,即说是人名为菩萨。如果垢尽对除,亦如病去药除,即是对离幻垢之事亦无,而对离垢幻之人亦不可得而名。以圆觉妙心,本无一切故。

  庚二 随顺圆觉之功

  辛一 依理成事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上章详明远离无明之事;此下更示随顺圆觉之功。此菩萨及众生。指上文对离幻垢乃至垢尽对除之人。诸幻灭影像,读如“诸幻影像尽灭”。于证得诸幻影像尽灭之时,即得无方清净。无方者,无限量义。清净者,无幻垢义。向之认为无边晦昧之虚空者,今则觉性显发,转成清净圆明,故云: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在此所说,根本上是把无明的心改造到了成为圆明觉悟的心。即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真如、泯事相而显理性。此节概言其相,下更广一切法以显清净平等不动。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

《圆觉经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