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是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的,不能因其虛妄,反謂不用修行,只是這幻相深細,須要體究。即如了知無明之幻,要想遠離,便堅持這遠離幻境的心;但是因爲存了這堅持遠離幻境之心,更進一步了知此心亦複如幻,亦複應當遠離。譬如說萬法唯識,進一步則知唯識亦幻,在此不特遠離幻境,幻境之心也是如幻,應當遠離。而遠離幻心之心,亦複如幻,亦當遠離,故雲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者:謂如尚有遠離遠離幻心的心,仍爲如幻,亦當遠離。如是重重深入,必至離無可離,乃爲諸幻盡滅,故雲得無所離,即除諸幻。此等境界,乃地上菩薩才能實地領會,以重重離幻至于得無所離,即入佛地矣。譬如下,設喻以明;火出、喻遣虛妄之幻境;木盡、喻除遣境之幻心;灰飛、喻除心之幻亦離;煙滅、喻離幻至于澈底。雖喻止四重,而義歸究竟。以幻修幻,如兩木之相因,故雲亦複如是。諸幻已盡,即是圓滿覺性,故雲不入斷滅。
庚叁 結答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此更結束前意以答結請。因爲方便漸次,乃爲一般知幻不能澈底、離幻不能究竟之人而設;在大乘中頓機之人,理觀既真,事修無怠,是用不著的。是以佛說知幻即離,不用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須別立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均指大乘頓教之人,依此修行,乃能離幻成覺。故本章所示,爲地上菩薩入佛地之行,此段之言,尤非初心善薩所能承當也。
戊二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複滅,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丁二 示地前入地上行──普眼章
文殊一章,約最上根人頓悟頓超,即無生死流轉。普賢一章,示修大乘者知幻離幻,不作方便漸次,均見此經被機在頓之意。而前章如幻叁昧,亦是地上菩薩之行,初心難于遽修。普眼菩薩善能觀察衆生根性,悲憫新學,故有本章之問,即地前菩薩入地上之行也。
戊一 長行
己一 啓請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維?雲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于是至而白佛言,具請儀。大悲世尊以下,致請辭。諸菩薩衆,及末世衆生不言修大乘者,意在初心,是以固請修行漸次,並詳問雲何思維、住持,及假說方便。即謂新學菩薩,聞此圓覺境界,應如何思維觀察乃得純熟?如何安住受持而不爲一切環境轉移?複總問一句:如果于此圓覺境界未能開悟者,應作何種方便使之開悟?即不但上根之人可悟,而中下之人亦可開悟之意。
“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維,聞佛如來說此叁昧,心生迷悶,即于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世尊至不能悟入,菩薩自陳固請方便漸次之意。彼衆生,概指此會新學及末世初心。意謂適來聞佛所說菩薩修行如幻叁昧,即是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不作方便漸次,此在上根之人,固可頓悟;但在初心,若無正方便及正思維,誠恐聞此叁昧,其心轉生迷悶,以心生迷悶故,即不能悟入圓覺矣。願興慈悲下,陳明問意之後,仍堅請于無方便之中權宜爲說,故雲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下,再申懇請之儀,准前可知。
己二 許說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維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己叁 正說
庚一 遠離無明之事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晏坐靜室。
自此節至長行之末,正答前問,尤注重修行方便。佛知普眼菩薩之問,意在新學,故直雲彼新學菩薩。欲求下、明修行漸次。意謂此等初學,欲求淨圓覺心之人,修行之要,在于離幻,以離幻即覺故,是以應當正念。言諸幻者,正指前章所說幻境、幻心等重重之幻。至于漸次,則先依如來奢摩他行等。奢摩他、梵語,此雲止:外止惡行,內止散心故。奢摩他爲一切如來因地之行,故雲如來奢摩他行,即大乘奢摩他也。禁戒、自五戒、八關齋戒乃至比丘戒、菩薩戒等,戒相繁多,難于縷舉,各依所受堅持勿犯。徒衆、乃從學親近之人,安處之勿使有擾。靜室者,遠離喧囂,異于尋常起居之所,于此晏安而坐,可以進修禅觀矣。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毛、發、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塵、緣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此節正答雲何思維。先觀察身,次觀察心。恒作是念者,承上文既已晏安而坐,即應恒作如是身心上之觀念。我今此身至實同幻化,詳明觀身。歸者,歸還、歸屬、歸納等義,均可通。試將人之一身,凡是固質的物,如毛、發、爪、齒之類,都歸于地大,流質歸水大,熱力歸火大,動力歸風大,全身分析觀察,四大各有所歸,究竟此身當在何處?都無實體可指,即知此身畢竟無體,不遇四大和合,而有此虛妄之相狀。故雲:和合爲相,實同幻化。
四緣假合以下,詳明觀心。四緣假合,妄有六根者,以四大爲緣而有虛妄之六根也。六根爲內,四大爲外,交涉之間即成爲一種經驗的習氣,故雲: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此種經驗習氣即緣氣,積聚于中,即似乎覺得有能緣的狀況了。此種能緣的狀況,即吾人名之爲心的,即第六識也。故雲: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心義既明,又重呼善男子,使注意觀察。此虛妄心,指第六識而言;六識與六根、六塵相對而起,若無所緣之塵,即無能緣之心,故雲: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又觀察六塵,只是四大假合,如果四大分離,塵即非有,故雲,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既是所緣之塵各歸散滅,便到底也不見有能緣的心了。故雲: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以上所說,是一種靜坐實驗的工夫。可見佛法的靜坐,不在血肉軀體上的衛生或鍛煉,乃在于實地省察心理上一向的迷謬而改造也。
“善男子!彼諸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此節正答雲何住持。思維明思所成慧,住持明修所成慧。自此以下,爲菩薩入地後所修之行。彼、指欲求淨圓覺心之人,依于上來所說漸次思維等,修習純熟,即可漸空我法諸相而隨順圓覺矣。彼之衆生,能如前說親身無體,實同幻化,而安住任持此如幻境界,則身相之幻可空,故雲:幻身滅。緣心依于六根,身減則無緣心可見,故雲:幻身滅故,幻心亦滅。于此即能先空我相。塵托心現,心滅則無塵可得,故雲: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對塵說滅,塵滅則滅無所用,故雲:幻塵滅故,幻滅亦滅。于此則一法不立,而法相亦空。如是層層滅幻,步步住持,幻滅既滅,即是法法皆真,真故不滅,故雲: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至十方清淨,設喻合明。垢盡、喻諸幻盡滅,明現、喻非幻不滅。身心、概指上言身、心、塵、滅四重,四重之幻如鏡之垢,故雲: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四重盡滅,則無在而非清淨,故雲: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上設鏡垢之喻,以示無明之幻,猶恐誤會淨圓覺心實有無明實性。此節重設寶珠之喻以示圓覺本淨,幻垢妄生,法喻合明,其義至顯。寶珠隨方映現五色,圓覺隨類應現五陰。隨類者,衆生于何道受五陰身心,隨而應現身心影像也。摩尼無五色之相,圓覺無五陰身心自相,而愚癡者執爲實有,即是不能了達于幻而妄執我法,是以常在幻化之中,不能出離,故雲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下,結示圓覺本淨。意謂因彼愚癡衆生妄執身心諸相,故說身心是幻垢,幻垢是可對治遠離的,若能對治遠離于幻垢,即說是人名爲菩薩。如果垢盡對除,亦如病去藥除,即是對離幻垢之事亦無,而對離垢幻之人亦不可得而名。以圓覺妙心,本無一切故。
庚二 隨順圓覺之功
辛一 依理成事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上章詳明遠離無明之事;此下更示隨順圓覺之功。此菩薩及衆生。指上文對離幻垢乃至垢盡對除之人。諸幻滅影像,讀如“諸幻影像盡滅”。于證得諸幻影像盡滅之時,即得無方清淨。無方者,無限量義。清淨者,無幻垢義。向之認爲無邊晦昧之虛空者,今則覺性顯發,轉成清淨圓明,故雲:無邊虛空,覺所顯發。在此所說,根本上是把無明的心改造到了成爲圓明覺悟的心。即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真如、泯事相而顯理性。此節概言其相,下更廣一切法以顯清淨平等不動。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
《圓覺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