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对缅甸无限的感恩

  对缅甸无限的感恩

  

  葛印卡老师讲

  

  本文翻译自1997年10月出版的印度语内观通讯

  

  自古以来,印度和缅甸就有非常深厚的情谊。佛陀之前三、四百年,强大的般阇罗王国(Pancala kingdom)统治者摧毁了释迦国(Sakyas)和考利亚斯国(Koliyas),释迦国的领导者阿毗拉贾(Abhiraja)战败后和他的一些同伴启身往东,经由迦摩缕波(Kamarupa,译按:位于现今印度东北的阿萨姆省),穿越险峻的缅甸边界山区,到达亲敦江(Chindwin)和伊洛瓦底江(Irrawaddy)流域。

  

  在那里人们得到庇护,不仅如此,这国家宽厚的人民,深受新来者长久以来治理国家经验的感动,因此选出难民的首领毗拉贾(Abhiraja)当他们领导人。这些来自释迦族的人不多,他们的后代与缅甸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在古老年代,有很多的印度人经由海路到达缅甸,并且居住在那里从事买卖和商业活动。历经岁月长廊,他们入籍缅甸的后代一样和缅甸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那个时代,印度已具高度发展的海上国际贸易,往东扩展到缅甸和整个东南亚,并远及中国。大部分印度的贸易商,活动范围局限在缅甸,但对那些在更远地区做生意的人,缅甸也是一个重要中心。

  

  从古巴利文献中可知来自印度不同地区的人,都曾参与这国际贸易。那时来自西印度甘菩遮(Kamboja)、犍陀罗(Gandhara)、苏菲瓦(Sovira)、信德(Sindha)和绍拉斯彻(Saurashtra)的商人,曾从这个国家的西岸港口出海。主要的港口有跋禄迦(Bharukaccha,即现今的Bhadoch) 和苏帕拉喀(Supparaka-Pattana,即现今的Nalla-Sopara,靠近孟买),庞大的贸易船只从那里直接航行到南缅甸。南印度的商人,则是从建志补罗(Kanchipuram)和卡威力港(Kaveri_pattana)登船航行至南缅甸。拘萨罗(Kosala)、迦尸(Kasi)、拘萨罗、摩羯陀(Magadha)和鸯伽(Anga)王国的许多城镇,当时都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这些城镇的商人,将他们的货物以牛车或小船转运到东印度恒河口的多摩梨帝(Tamralipti,今日的南加尔各答)港口,货物从那里再以大船转运到缅甸或更远的地方。在佛陀之前,这样的贸易活动已持续数百年,许多的印度商人定居在缅甸位于伊洛瓦底江(Irrawaddy)、锡当河(Sittang)、与萨尔温江(Salween)河口的港口及城镇。商人们为这些定居地取了印度名称,许多仍沿用至今。

  

  帝波须(Tapassu)和跋利迦(Bhallika)

  从印度郁迦罗(Ukkala or Orissa)过来的人,在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口建立了定居点,便将它命名为郁迦罗(Ukkala)以纪念他们的家乡。这些由各地集结而来的印度商人,也包括了帝波须和跋利迦两兄弟。他们两位来自巴尔赫卡(Balhika, 现今的Balakh),此地位在北阿富汗的马萨雪瑞夫(Majar-E-Sharif) 西边18公里。另有一说指两兄弟来自保卡拉瓦蒂(Pokkharavati),这地方被认为是现今位于沙哇他河(Svata River) 岸的卡拉沙达(Carasadda),距柏夏瓦城(Peshawar)29公里。

  

  佛陀在世时,郁迦罗帝是缅甸郁迦罗国(Ukkala) 的国王。帝波须 (Tapassu)与跋利迦(Bhallika)是郁迦罗国的商人,这两个兄弟时常往返于缅甸与印度之间做生意。有一次当他们从缅甸买了五百牛车的货物要运送到耽罗栗底(Tamralipti)去,途中经过郁鞞罗 (Uruvela) 森林时遇到了佛陀。当时世尊方经历了完全证悟后的七周,安坐在靠近菩提树的蓝迦耶塔那 (Rajayatana) 树下,两兄弟献上用蜂蜜与米做成的糕点给佛陀,这是佛陀在完全觉悟后的第一餐饭。帝波须与跋利迦得到了佛陀八小绺的头发后,他们决定马上返回郁迦罗国。于是国王盖了千佛塔 (Botathoung)、苏雷宝塔(Sule)和著名的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s)。国王在这些宝塔中虔诚的供奉佛陀的发舍利,人们崇敬供奉至今。耽罗栗底之会,帝波须与跋利迦并未从佛陀听闻到正法。之后佛陀在靠近瓦拉纳西(Banaras)的鹿野苑初转*轮。将佛陀的发舍利供奉在郁迦罗后,两兄弟回到摩揭陀国(Magadha),在王舍城(Rajagaha)跟随佛陀学法。后来跋利迦出家成为比丘,证得阿罗汉(arahant),解脱了自己并持续地服务他人。帝波须证得须陀洹果(sotāpanna),仍然是一位在家居士,继续经商。佛陀的法教经由他们两个人初次传至缅甸。

  

  伽梵婆提(Gavampati)尊者

  

  印度人当时在南缅甸建立的殖民地,是在亲敦江(Sittanga)和萨尔温江(Salween)所形成的河口地带,也就是昔日称之为黄金之地-苏凡纳布(Suvannabhumi)的地方,此地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包含了大部分的南缅甸,东边有部分是现代的泰国,南边则包含整个马来半岛。佛陀住世时,苏凡纳布的统治者是辛哈拉加(Siharaja)。他建立了苏达磨瓦提(Sudhammavati) 首都,即现称为萨通(Thaton)的港口城市。他很有可能也在金地的最南端建造了辛哈普拉(Sihapura)港。当时住在中印度密提罗(Mithila)的伽梵婆提(Gavampati)向佛陀学法,证悟成为阿罗汉后,到苏凡纳布向他前世的兄弟辛哈拉加与当地的居民传法。这是佛陀法教第二次传到南缅甸。根据巴利文经典记载,伽梵婆提尊者在佛陀涅槃后第八年,在苏凡纳布建立了佛陀的法教(Buddha-sāsana)。

  

  须那(Sona)和郁多罗(Uttara)

  

  当阿育王推动的第三次佛经集结完成后,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尊者派遣法的使者(Dhammadūtas)到各国去教导佛法。须那(Sona)及郁多罗(Uttara)两位阿罗汉被派到苏凡纳布来传法。当时苏凡纳布的统治者是斯里马秀卡(Sirimasoka),首都为苏达磨瓦提。这两位法的使者首先教导了梵网经(Brahmajala Sutta),许多的听法者受此影响在心中建立了正法,也有不少人出家成为比丘。

  此第一次在苏凡纳布所宣说的殊胜法教深深撼动人心。在佛陀诞生之前移居此处的印度人,很明显地为各式各样传统信念所缚,受到尊贵的帝波须阿罗汉和伽梵婆提阿罗汉之影响,人们开始了解到真正的智慧必须经由亲身体证而不仅只是经由思维与推论得到。然而传统的错误信念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强力的影响着许多人。须那及郁多罗开始破除这些错误的信念之前。因此我们可以说,佛陀的纯正法教是在他们两人传法之后才真正的在苏凡纳布建立与传布开来。

  

  此后的千百年,佛陀的法教从来不曾在缅甸完全的失传。每当法教式微时,特别是在律藏(Vinaya)上,皆能经由斯里兰卡(Sri Lanka)再度复兴起来。正因为佛法的根基稳固,所以第五次和第六次集结都能在缅甸完成。

  

  佛陀的弟子帝波须阿罗汉和伽梵婆提阿罗汉,传授给缅甸人民的正法,并不只局限在戒(sīla)-道德的生活。佛陀本身不只针对戒律开示,他同时也教导经由练习定(samādhi)-心的专注,来控制心,并开展出道德的生活;如何藉修慧(paññā)-智慧与洞见,来达成心的完全净化。八正道须包括有此戒定慧三练习方为完备。所以佛陀的阿罗汉弟子一定不仅止于传戒,他们必然也教导禅定来达成心的专注,也教导内观来净化心。唯有心的净化,才是真正的持戒,这是因为心的底层产生不净杂染的习性根除了。任何一位到其他国家传法的阿罗汉,必然会传授内观这个技巧,这是佛陀教导来改变生命的实际方法。帝波须和伽梵婆提两位阿罗汉一定传授了众人内观法,但是这个教法在佛陀后275年之间受到污染开始损毁;仅有少数人以原始而纯净的风貌将它保存了下来。

  

  因此当须那迦及郁多罗两位阿罗汉和他们的五个门徒来到缅甸,他们首先教导梵网经(Brahmajala Sutta),其中包含了对六十二种哲学上的常见或断见的驳斥。同时这也是一部关于内观禅修的重要经文。经文中描述一些有缺陷与堕落的禅修方法,与因之而导致的宗派哲学观点。他们也教导如何经由内观的修练,从轮回的炼锁中解脱出来,得到完全的解脱。须那迦及郁多罗两位阿罗汉亲自指引了如何经由内观法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而这个方法也在南缅甸的孟邦(Mon State of south Myanmar),保持其原始而纯净形式,长达数世纪之久。不只是这个纯净的禅修技巧(patipatti)被保留下来,三藏(Tipitaka)中的理论法教(pariyatti)部分,也在此以纯净的形式被保存。

  

  因为有了内观法,才能让凡夫僧(sammuti sangha)、有学僧(sekkha sanghas)与无学僧(asekkha sanghas)在此代代相传至今。所谓的凡夫僧指的是努力修行但是还未能到达任何果位的比丘;有学僧指的是已经成为圣者,到达觉悟的前三个果位,也就是须陀洹(sotāpanna;入流)、斯陀洹(sakad…

《对缅甸无限的感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