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佛法之门——礼敬在佛教思维与修证中的作用▪P2

  ..续本文上一页  不过,假若我们对证得真乐的自力致以高度的敬意,有两个重要的道德素养就将会主导心智,守护善法: 一是畏恶,对于未竭尽所能发展善巧时将要遭受之苦的关切; 二是知耻,耻于放弃至高的幸福目标而选择低就。知耻作为自敬的附属,看起来或许怪异,不过两者在健康状态下是相互配合的。人需要自敬才能识得某种行为轨迹之低下,耻于为之。为了防止自敬转化为顽固的自骄,则需要对自己的错误有羞耻感。

  这就是礼敬的第二个侧面——敬重因果律——发挥作用之处。此/彼依缘性并非是一个自由式的过程。每一个不善巧的“此”都连着一个不乐的“彼”。强扭这一相关性,非让它趋向乐果是不可能的; 按照一己偏好,设计一条脱离因果体验的自选的解脱之道,也是行不通的。因此,自敬必须包容对诸因实际如何产生诸果的敬意。传统上,这种敬意是以佛陀在遗言中强调的审慎这一素质来表达的。审慎意味着深切意识到,假若自己在动机上有所疏失,便会受苦。假若你真正爱自己,就必须密切关注现实运作的真法则,并且相应行事。你自己的所想所感,并非都值得礼敬。即便佛陀本人也并未设计了佛教或此/彼依缘性,他发现了它们。他并未依照个人的[好恶]取舍来观察现实,而是重排自己的取舍,使之能够充分利用凭着细心与诚实自观业果所得的知见。

  这一点,正反映在他对卡拉玛人的教言中(AN3.65)。 尽管这部经常常被引用,作为佛陀许可人们跟着自己的对错感走的空白通行证,实际上经文内容是相当不同的: 不可只奉行传统,也不可只依照自己的偏向。假若你借着观察自己的业与果看见,依照某种心态行事导致了伤害与苦,就应当放弃它,下决心不再奉行。这个标准是十分严格的,它要求你把法置于自己预设的偏向之前,也要求你对任何颠倒次序、置个人偏向于首位的倾向审之慎之。

  换句话说,对来自你自己诸业的乐与痛,你不能只是享受前者,抵制后者。你必须从乐与痛两者中学,把它们当作因果链中的事件致以敬意,看看它们能教给你些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把 dukkha ——痛、紧张、苦——称为圣谛,把入定之心所生的乐,也称为圣谛的缘故。即刻体验的这些侧面,包含着一些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把心引向圣成就。

  不过,《卡拉玛经》并没有停止在即时的体验上。它进一步宣称,你在观察自业之中的因果过程时,还应当把你的观察用智者的教导对照证实。礼敬的这第三个侧面——敬重他人的洞见——也是以此/彼依缘性的模式为根据的。由于诸因缘与其果报之间往往相隔着漫长的时光,某些重要的相关性容易看不见。同时,明辨的主要障碍——痴迷——是心理素质当中自己最难探测的。人在痴迷时,不自知其痴。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对他人的洞见示以礼敬,有可能那些洞见将助你看穿自己的无明。毕竟,动机与专注对他们的觉知也是即时呈现的。他们的洞见也许正是你破除由自己的无明之业给自己制造起来的障碍所需要的。

  关于礼敬他人,佛陀的教言是双向的: 首先显然是对修行道上走在你前头的那些人的礼敬。正如佛陀曾经说过,可敬者[善知识]的友谊是圣道修行的全部,因为他们的言辞与榜样将助你踏上解脱之道。这不意味着你必须服从他们的教言,或者不假思索地接受。只是,你若对自己负责,就必须对他们的话恭敬地听一听,诚实地试一试——特别是,当他们的忠告不顺耳时,你应当礼敬。正如《法句经》中所说:

  

  

  

  看见你的过失,

  而批评你的智者,

  把他们当成

  指出宝藏的向导。

  要跟随这样的

  圣贤,因为

  跟着这样一位圣贤

  有益无害。

  

  

  

  

  你对掌握圣道者致以礼敬的同时,也是在对你想在内心培养的那些素养致以礼敬。而且,当那些人看见,你敬重他们,也敬重自己的内在善法时,将更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智慧,而且更着意分享其中的精髓。这就是为什么佛教传统如此重视礼敬的缘故——不仅重视礼敬的情感,而且重视它的表达。假若你不能迫使自己对他人以对方能够识得的方式表达礼敬,那么你的心里是有抵触的。反过来,他们也将置疑你的求学诚愿。佛教的僧伽戒律何以如此重视对导师与上座的礼敬仪轨,道理就在这里。

  不过,礼敬的教导也包含着另一方向的内容。佛教比丘和比丘尼被禁止对任何批评他们的人示以不敬,不论批评者是否已证得觉醒,也不论批评的理由是否充分。对待这样的批评者,哪怕不值得敬师的礼节,也值得常规的礼节。即便是未觉醒者,也有可能观察到有价值的真相片段。假若你开明地接受批评,也许就能听见有价值的洞见,隔了一堵不敬之墙,可能就听不见它了。佛教文献中——从最早期直到现代——记载人们偶然从某个不太可能的来源听到一句话或一首歌而证悟的故事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一个持正确礼敬态度的人,可以从万事中学——能够善用任何事物,正是真明辨的标志。

  礼敬之道的最精细善巧,乃是学会如何平衡这三种礼敬: 礼敬自己; 礼敬因果真谛; 礼敬他人。这一平衡对任何技能来说都是最基本的。假若你想成为一位陶艺工,你不仅必须求学于师傅,还必须学自于个人的的作业和观察,还需要学自于陶土本身。接下来,你必须权衡所有这些要素,亲自把握这门手艺。假若在佛法修道过程中,你的自敬超过了你对因果真谛或他人洞见的敬意,你会发现自己难以接受他人的批评,也难以自嘲自己的愚蠢。这将使你不可能学成。另一方面,假若你对师尊的礼敬超过了你的自敬或者你对真谛的敬意,就可能受骗,对经典称之为“由智者亲见”的真谛闭眼不见。

  在佛教修行和手工技艺的修练这两个过程当中,礼敬所起的类似作用,解释了为什么不少佛教导师要求弟子掌握一门手工技艺,作为禅修的前行或组成部分。一个没有手工技能的人,对礼敬的平衡方式,很少会有直觉性的理解。佛陀所传的技能不同于其它技能之处,在于它引生自由的彻底程度。那种自由之外,剩下的选择——也就是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之苦——两者的区别如此极端,我们不难理解,坚心追求那种自由的人对它的礼敬何以也是如此极端。我们更可以理解,那些已成就解脱者对它的礼敬程度是何等的绝对。他们怀着至为虔诚、衷心的感激,对自己内在外在的所有导师俯首顶礼。目睹他们以这种态度俯首顶礼,是何等地令人振作。

  因此,当佛教徒家长教育孩子对佛、法、僧表达礼敬时,他们不是在教一个日后将会消弭的习惯。当然孩子也需要发觉对那份礼敬的最佳理解和应用,不过至少父母已帮助孩子开启了大门,让他们得以从自己的观察力、从真谛、从他人洞见中学。而当那扇门——当他的心——对真正值得礼敬的东西开启时,所有尊贵、善良的品质都将得以随之而入。

  

  

《开启佛法之门——礼敬在佛教思维与修证中的作用》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不可能的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