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散播慈爱(净法尊者编译)▪P7

  ..续本文上一页

  asambàdha§=不狭窄,无界限

  avera=没有瞋恨这个内敌

  asapatta§=没有怨恨这个外敌

  bhàvaye=时常培育∕禅修

  详细解释偈8

  培育慈心禅

  在前面的偈7里的指导是培育无限制、无量的慈爱。培育无限制、无量的慈爱是指完整地向一切处散播慈爱。所以在此教导散播慈爱给整个世界的修法,即“且让他把无量的爱心散播到整个世界”(Metta¤ca sabba- lokasmi§)。在此,“世界”(loka)是指整个宇宙体系,并不仅是指地球。

  整个世界

  “上方、下方与周围”(uddha§-adho-tiriya§)这一句为“整个世界”(sabbaloka)这一词给与定义。其解释如下。“上方”是无色界,“下方”是欲界,“周围”则是色界。还有另一种解释:“上方”是以上直达最高的天界,“下方”是以下直达阿鼻地狱,“周围”则是剩余的中间地区。无论是根据哪一种定义,这两种方式都正确,因为它们都符合“整个世界”的含义。这就是说,无论是哪一个方式,对“整个世界”的理解都是一样的。

  无障碍(asambàdha)

  有界限或限制的地方“狭窄”(sambàdha)。唯有在去除了界限或限制之后,它才会扩大遍满。在此,“界限”(sãma)是指“仇敌”。修习慈心禅时,若人把某人除外不向他散播慈爱,心想:“这个人是我的仇敌”,那么他的慈爱便是狭窄的,因为他还有界限或限制。然而,若人甚至对敌人也散播慈爱,不把他除外,因而破除了界限,他的慈爱扩大遍满,并不狭窄──这是“无障碍”。

  破除界限(sãma sambheda)

  关于破除界限,在此我们要暂时谈一谈《清净道论》里解释的慈心禅修法。开始修习慈心禅时,有些人是禅修者不应该向他们散播慈爱的,有些人是他应该向他们散播慈爱的,有些人是他绝对不应该向他们散播慈爱的。开始时,他不应该散播慈爱给不亲爱的人。如果他这么做,很难会生起慈爱,因为瞋恨可能会生起。对非常亲爱的人散播慈爱也不容易,因为有执着,所以如果那个人伤心的话,他也会感到焦虑。要对中立无好恶感的人产生情感是很难的。更难的是要在开始阶段向仇敌散播慈爱。因此,在开始阶段,不应该向这四种人散播慈爱。

  如果向(单一个)异性散播慈爱,就可能会生起贪爱。如果向死人散播慈爱,则不能够达到安止定与近行定。由于这些原因,所以绝对不应该向这两种人散播慈爱。(然而,在祝愿“愿一切众生快乐”的时候,异性则整体地被包括在内。)因此,想要修习慈心禅的人应该先向自己散播慈爱,例如“愿我快乐;没有痛苦”(Aha§ sukhito homi, niddukkho)。向自己散播慈爱并不能够达到安止定。然而,当人取自己作为例证,心想:“正如我希望自己快乐、没有痛苦,其他众生也希望他们快乐、没有痛苦”,那么希望别人幸福与快乐的心便会生起。因此应该先向自己散播慈爱。

  接着应该散播慈爱给一个自己关怀与尊敬的人,例如导师或戒师,在思惟他的戒行、深广的智慧、友善的行为等等既友善且可敬的素质之后,便如此祝愿他:“愿此善士快乐,没有痛苦”(esa sappuriso sukhito hotu niddukkho)。数数向尊敬的人散播慈爱,当禅修变得强大时,便转向一个非常亲爱的朋友散播慈爱,然后向一个中立者,再然后向一个仇敌,如此连续地、次第地散播慈爱。数数修习慈心禅之后,即使心中想到某个仇敌,他也不会再视该人为仇敌,反而视之为亲爱的人。然而,若如此数数修习之后,对自己、亲爱者、中立者及仇敌的慈爱还是不平等,那么“界限”或“限制”便还没有破除。唯有在祝愿这四种人幸福的慈爱变得平等时,界限才被破除。关于“破除界限”这一词:正如众村的界限把每个村子分开,以便它们不会混合起来,同样地,在禅修者修习慈心禅之前,有界限分别这四种人,(即慈爱)不能融合。由于禅修而使得心对这四种人平等时,即已破除了界限。

  破除界限的相如下:假设说他和一个亲爱者、一个仇敌及一个中立者住在一起。强盗们来到,要他们交一个人出来给他们。问他们为什么时,他们答说要用那个人喉咙的血来拜祭。在那时候,如果他想:“让他们捉走这个人或那个人”,那么界限便还没有破除。如果他想:“让他们捉走我,而不是其他三人”,那么界限也还没有破除。这是因为让他们捉走任何一个人便是不希望那个人幸福。如果他不想这四个人中的任何一个应该被捉走,他的心便对所有四个人平等。这便是界限被破除的时候。

  没有仇敌、没有怨敌

  (把avera这个字的前缀a去掉)vera“仇敌”的意思是瞋恨,慈爱的内敌。这就是说应该修行以便拥有无瞋的慈爱。(前缀a的意思是“没有”。)这并不是说慈爱里有瞋恨,而只是说应该修行以便这个“仇敌”(或瞋心dosa citta)不会在禅修时偶而生起。无论是哪一种禅修业处,在定力还不强大之前,过去的体验会浮现在心里。过去被别人伤害或污辱的体验有时会浮现在心里,好像再次发生一样。在这时候,无法忍受或不受控制的瞋心可能会生起。修习慈心禅时,如果其间有瞋恨生起,那便是“有仇敌”(savera)──“拥有瞋恨的慈爱”。唯有在慈爱持续地生起,而且其间并无瞋恨生起时,它才是“无仇敌”(avera)。由于这个仇敌只有在定力还不强时才能生起,也由于在定力强禅修好时它不能生起,所以指导必须培育“无仇敌”的禅修,意思是禅修到证得最强大的定力。

  能够良好地对众生保持无瞋慈爱的人,由于众人、众神与夜叉对他有好感,他没有怨敌。所以应该培育慈心,使它强大到没有怨敌(asapatta§)。

  简要解释偈9

  9. Tiññha§ cara§ nisinno va, sayàno yàvatàssa vitamiddho,

  eta§ sati§ adhiññheyya, brahmameta§ vihàramidhamàhu.

  9. 站立、行走、坐着或躺卧——只要他不昏沉——

  且让他培育此念。这就是他们在此所说的梵住。

  Tiññha§ và=无论是站立

  cara§ và=或行走

  nisinno và=或坐着

  sayàno và=或躺卧

  yàvatà=只要

  assa=是

  vitamiddho=不昏沉或不困

  eta§ sati§=那与慈爱相应的禅念

  adhiññheyya=决意

  idha=这

  eta§=安住于这个与慈爱相应的禅那

  brahma§=梵∕殊胜

  vihàra§=安住(生活方式)

  àhu=他们说

  详细解释偈9

  身体姿势与赞扬

  前面的偈(偈8)教导以“且让他把无量的爱心散播到整个世界”(Metta¤ca sabbalokasmi§)等等的方式来修习慈心禅。偈9则教导“无论是站立或行走”等等来赞扬不需要采用某个固定的姿势、能够在任何姿势里修行且安住于慈爱的禅修者。

  没有固定的姿势

  慈心禅没有固定的姿势。禅修者可以采用自己想要的、方便的或感到舒适的任何姿势来修习慈心禅。站着禅修时,如果感到僵硬或不舒适,他可以转换另一种姿势,例如坐着继续禅修。同样地,坐着禅修时,如果感到不舒适,他可以转换另一种姿势,例如躺卧、站立等等。“无论站立……”这一句显示他能够采取任何姿势来禅修。

  只要不昏沉

  在任何姿势里禅修时,如果感到昏沉,禅修者便无法获得定力。这是说他应该决意,无论在任何姿势里,只要不昏沉,他都要保持慈念(mettà-sati)。

  另一个定义

  对于任何禅修业处,在定力还不强大之前,便可能会昏沉。当定力强大,禅修者又对它熟练时,他便能够以一颗清明警觉的心来禅修,毫不昏沉。同样地,善巧及熟练于慈心禅后,定力强大的人在自己喜欢的任何姿势里禅修时,他都能够以一颗清明警觉的心来禅修。由于“站立、或行走……”这一句是显示获得这种自在,它的意思是禅修者应该决意在任何身体姿势里都禅修,毫不昏沉。虽然这表示熟练自在地掌握了慈心禅,它也和初学慈心禅的人有关,因为他们也可以在任何姿势里禅修。

  梵住

  透过赞扬极其值得尊崇的人的素质,便会有人对它感到有兴趣,以及尝试遵循这些修行的一部分。因此佛世尊以“梵住”等词赞扬慈爱,以便激励禅修者。在“此梵住”(brahmameta§ vihàra§)这一词里,称它为“梵”(brahma)是因为它圣洁或殊胜,也因为它没有瞋恨(dosa)。由于慈心禅是透过祝愿“愿一切众生快乐”等等来修习,它是为众生的幸福而修行的禅修业处。由于它是为别人的幸福而修行的禅修业处,依慈爱安住称为“梵住”(brahma-vihàra)。

  四种安住(vihàra)

  有四种安住(vihàra):

  1. 安住于行、立、坐、卧的姿势是“威仪住”(iriyàpatha vihàra)。

  2. 在梵天界的生活方式是安住于禅那定(jhàna samàpatti),因此禅那定称为“天住”(dibba vihàra)。

  3. 如上所述,安住于慈爱称为“梵住”(brahma vihàra)。

  4. 圣者习惯于进入果定(phala samàpatti),因此果定称为“圣住”(ariya vihàra圣者的生活方式)。

  “brahmam…

《散播慈爱(净法尊者编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