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散播慈愛(淨法尊者編譯)▪P7

  ..續本文上一頁

  asambàdha§=不狹窄,無界限

  avera=沒有瞋恨這個內敵

  asapatta§=沒有怨恨這個外敵

  bhàvaye=時常培育∕禅修

  詳細解釋偈8

  培育慈心禅

  在前面的偈7裏的指導是培育無限製、無量的慈愛。培育無限製、無量的慈愛是指完整地向一切處散播慈愛。所以在此教導散播慈愛給整個世界的修法,即“且讓他把無量的愛心散播到整個世界”(Metta¤ca sabba- lokasmi§)。在此,“世界”(loka)是指整個宇宙體系,並不僅是指地球。

  整個世界

  “上方、下方與周圍”(uddha§-adho-tiriya§)這一句爲“整個世界”(sabbaloka)這一詞給與定義。其解釋如下。“上方”是無色界,“下方”是欲界,“周圍”則是色界。還有另一種解釋:“上方”是以上直達最高的天界,“下方”是以下直達阿鼻地獄,“周圍”則是剩余的中間地區。無論是根據哪一種定義,這兩種方式都正確,因爲它們都符合“整個世界”的含義。這就是說,無論是哪一個方式,對“整個世界”的理解都是一樣的。

  無障礙(asambàdha)

  有界限或限製的地方“狹窄”(sambàdha)。唯有在去除了界限或限製之後,它才會擴大遍滿。在此,“界限”(sãma)是指“仇敵”。修習慈心禅時,若人把某人除外不向他散播慈愛,心想:“這個人是我的仇敵”,那麼他的慈愛便是狹窄的,因爲他還有界限或限製。然而,若人甚至對敵人也散播慈愛,不把他除外,因而破除了界限,他的慈愛擴大遍滿,並不狹窄──這是“無障礙”。

  破除界限(sãma sambheda)

  關于破除界限,在此我們要暫時談一談《清淨道論》裏解釋的慈心禅修法。開始修習慈心禅時,有些人是禅修者不應該向他們散播慈愛的,有些人是他應該向他們散播慈愛的,有些人是他絕對不應該向他們散播慈愛的。開始時,他不應該散播慈愛給不親愛的人。如果他這麼做,很難會生起慈愛,因爲瞋恨可能會生起。對非常親愛的人散播慈愛也不容易,因爲有執著,所以如果那個人傷心的話,他也會感到焦慮。要對中立無好惡感的人産生情感是很難的。更難的是要在開始階段向仇敵散播慈愛。因此,在開始階段,不應該向這四種人散播慈愛。

  如果向(單一個)異性散播慈愛,就可能會生起貪愛。如果向死人散播慈愛,則不能夠達到安止定與近行定。由于這些原因,所以絕對不應該向這兩種人散播慈愛。(然而,在祝願“願一切衆生快樂”的時候,異性則整體地被包括在內。)因此,想要修習慈心禅的人應該先向自己散播慈愛,例如“願我快樂;沒有痛苦”(Aha§ sukhito homi, niddukkho)。向自己散播慈愛並不能夠達到安止定。然而,當人取自己作爲例證,心想:“正如我希望自己快樂、沒有痛苦,其他衆生也希望他們快樂、沒有痛苦”,那麼希望別人幸福與快樂的心便會生起。因此應該先向自己散播慈愛。

  接著應該散播慈愛給一個自己關懷與尊敬的人,例如導師或戒師,在思惟他的戒行、深廣的智慧、友善的行爲等等既友善且可敬的素質之後,便如此祝願他:“願此善士快樂,沒有痛苦”(esa sappuriso sukhito hotu niddukkho)。數數向尊敬的人散播慈愛,當禅修變得強大時,便轉向一個非常親愛的朋友散播慈愛,然後向一個中立者,再然後向一個仇敵,如此連續地、次第地散播慈愛。數數修習慈心禅之後,即使心中想到某個仇敵,他也不會再視該人爲仇敵,反而視之爲親愛的人。然而,若如此數數修習之後,對自己、親愛者、中立者及仇敵的慈愛還是不平等,那麼“界限”或“限製”便還沒有破除。唯有在祝願這四種人幸福的慈愛變得平等時,界限才被破除。關于“破除界限”這一詞:正如衆村的界限把每個村子分開,以便它們不會混合起來,同樣地,在禅修者修習慈心禅之前,有界限分別這四種人,(即慈愛)不能融合。由于禅修而使得心對這四種人平等時,即已破除了界限。

  破除界限的相如下:假設說他和一個親愛者、一個仇敵及一個中立者住在一起。強盜們來到,要他們交一個人出來給他們。問他們爲什麼時,他們答說要用那個人喉嚨的血來拜祭。在那時候,如果他想:“讓他們捉走這個人或那個人”,那麼界限便還沒有破除。如果他想:“讓他們捉走我,而不是其他叁人”,那麼界限也還沒有破除。這是因爲讓他們捉走任何一個人便是不希望那個人幸福。如果他不想這四個人中的任何一個應該被捉走,他的心便對所有四個人平等。這便是界限被破除的時候。

  沒有仇敵、沒有怨敵

  (把avera這個字的前綴a去掉)vera“仇敵”的意思是瞋恨,慈愛的內敵。這就是說應該修行以便擁有無瞋的慈愛。(前綴a的意思是“沒有”。)這並不是說慈愛裏有瞋恨,而只是說應該修行以便這個“仇敵”(或瞋心dosa citta)不會在禅修時偶而生起。無論是哪一種禅修業處,在定力還不強大之前,過去的體驗會浮現在心裏。過去被別人傷害或汙辱的體驗有時會浮現在心裏,好像再次發生一樣。在這時候,無法忍受或不受控製的瞋心可能會生起。修習慈心禅時,如果其間有瞋恨生起,那便是“有仇敵”(savera)──“擁有瞋恨的慈愛”。唯有在慈愛持續地生起,而且其間並無瞋恨生起時,它才是“無仇敵”(avera)。由于這個仇敵只有在定力還不強時才能生起,也由于在定力強禅修好時它不能生起,所以指導必須培育“無仇敵”的禅修,意思是禅修到證得最強大的定力。

  能夠良好地對衆生保持無瞋慈愛的人,由于衆人、衆神與夜叉對他有好感,他沒有怨敵。所以應該培育慈心,使它強大到沒有怨敵(asapatta§)。

  簡要解釋偈9

  9. Tiññha§ cara§ nisinno va, sayàno yàvatàssa vitamiddho,

  eta§ sati§ adhiññheyya, brahmameta§ vihàramidhamàhu.

  9. 站立、行走、坐著或躺臥——只要他不昏沈——

  且讓他培育此念。這就是他們在此所說的梵住。

  Tiññha§ và=無論是站立

  cara§ và=或行走

  nisinno và=或坐著

  sayàno và=或躺臥

  yàvatà=只要

  assa=是

  vitamiddho=不昏沈或不困

  eta§ sati§=那與慈愛相應的禅念

  adhiññheyya=決意

  idha=這

  eta§=安住于這個與慈愛相應的禅那

  brahma§=梵∕殊勝

  vihàra§=安住(生活方式)

  àhu=他們說

  詳細解釋偈9

  身體姿勢與贊揚

  前面的偈(偈8)教導以“且讓他把無量的愛心散播到整個世界”(Metta¤ca sabbalokasmi§)等等的方式來修習慈心禅。偈9則教導“無論是站立或行走”等等來贊揚不需要采用某個固定的姿勢、能夠在任何姿勢裏修行且安住于慈愛的禅修者。

  沒有固定的姿勢

  慈心禅沒有固定的姿勢。禅修者可以采用自己想要的、方便的或感到舒適的任何姿勢來修習慈心禅。站著禅修時,如果感到僵硬或不舒適,他可以轉換另一種姿勢,例如坐著繼續禅修。同樣地,坐著禅修時,如果感到不舒適,他可以轉換另一種姿勢,例如躺臥、站立等等。“無論站立……”這一句顯示他能夠采取任何姿勢來禅修。

  只要不昏沈

  在任何姿勢裏禅修時,如果感到昏沈,禅修者便無法獲得定力。這是說他應該決意,無論在任何姿勢裏,只要不昏沈,他都要保持慈念(mettà-sati)。

  另一個定義

  對于任何禅修業處,在定力還不強大之前,便可能會昏沈。當定力強大,禅修者又對它熟練時,他便能夠以一顆清明警覺的心來禅修,毫不昏沈。同樣地,善巧及熟練于慈心禅後,定力強大的人在自己喜歡的任何姿勢裏禅修時,他都能夠以一顆清明警覺的心來禅修。由于“站立、或行走……”這一句是顯示獲得這種自在,它的意思是禅修者應該決意在任何身體姿勢裏都禅修,毫不昏沈。雖然這表示熟練自在地掌握了慈心禅,它也和初學慈心禅的人有關,因爲他們也可以在任何姿勢裏禅修。

  梵住

  透過贊揚極其值得尊崇的人的素質,便會有人對它感到有興趣,以及嘗試遵循這些修行的一部分。因此佛世尊以“梵住”等詞贊揚慈愛,以便激勵禅修者。在“此梵住”(brahmameta§ vihàra§)這一詞裏,稱它爲“梵”(brahma)是因爲它聖潔或殊勝,也因爲它沒有瞋恨(dosa)。由于慈心禅是透過祝願“願一切衆生快樂”等等來修習,它是爲衆生的幸福而修行的禅修業處。由于它是爲別人的幸福而修行的禅修業處,依慈愛安住稱爲“梵住”(brahma-vihàra)。

  四種安住(vihàra)

  有四種安住(vihàra):

  1. 安住于行、立、坐、臥的姿勢是“威儀住”(iriyàpatha vihàra)。

  2. 在梵天界的生活方式是安住于禅那定(jhàna samàpatti),因此禅那定稱爲“天住”(dibba vihàra)。

  3. 如上所述,安住于慈愛稱爲“梵住”(brahma vihàra)。

  4. 聖者習慣于進入果定(phala samàpatti),因此果定稱爲“聖住”(ariya vihàra聖者的生活方式)。

  “brahmam…

《散播慈愛(淨法尊者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