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如果对轮回重生持怀疑态度,是否仍可以视自己为佛教徒
答: 要看你是什么样的怀疑论者。如果你心里对轮回重生之说彻底关闭,认为那件事绝对不可能,那么就佛教当中你信奉的那部分,你可以视自己为佛教的同情者。如果你开明地认为轮回重生有可能成立,但自己还不确定,那么你可以视自己为佛教团体的成员。
顺便说一下,对于轮回重生,佛陀从未给出过经验性证明。他只给出了一个务实性证明: 把轮回作为工作假设,来做一项实验。你在作日常选择时,把轮回当作实有,在这个背景下作选择。看一看,这个实验促使你培养的意、语、行是善是恶,养成的心理素质是善是恶。负责任的怀疑论——指对事情不确定、但愿意化工夫了解其真相的那种——应当愿意试一下那个实验。
15.fcabitza问: 西方式的佛法(指更多怀疑论成分、以禅 修为中心、较少侧重仪轨与上师),是否有可能
从东方角度看,常以之为不如法。什么时候会有一乘,拥有足够的生命力,助禅修者灭苦
答: 正如不存在一种纯粹泰国式或中国式的佛法,对于是否会有一种纯粹西方式的佛法,我表示怀疑。例如,泰系佛教当中就有广泛多样的修法。我选择林居传统是因为,与其它形式的泰国佛教相比,它的绝大部分行持就是禅修,仪轨形式较少。(就上座部总体来说,不存在传心印/灌顶[Dharma transmission]的传统,这意味着它不以上师为中心,这一点与藏传或禅宗教派中可见的形式不同。) 因此,你所主张的西方式佛教的特色,在一些亚洲佛教传统中本来就存在着,并且已显示其有效性。
你的主张当中未受检验的,是怀疑论那部分。“怀疑论者的佛教” [Agnostic Buddhism]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悖论,因为“佛陀”的意思之一是“觉悟者”。佛陀觉悟了什么
他觉悟了因果律,也就是动机[意志]在造作体验当中的作用——简单说,即是业力原理。你若想从修持中获得最大利益,那么在修持早期、初尝觉醒之前,必须把这项原理作为工作假设。业力原理解释了修心的理由——动机[业]来自心,因果律确定了动机的可训练性——并且,它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动机本身,也就是作为修练焦点的心元素。不把这些原理当成工作假设来接受,你的禅修很容易被杂念带偏。
接受业力教导的基本假设,以之为信念,并没有什么真正难点,也没有什么反西方之处,因为接受这些假设所需的信念,并非是公然违背逻辑推理的那种。它们完全合乎情理,不过除非加以检验,你并不真正了解它们。所谓业是真实的,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的行为必有其果报,那些果报由行为所包含的动机所决定,我们可以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使自己的行为更趋善巧: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遵循的原则。佛陀只不过建议我们在一切意、语、行当中一贯奉行而已。对这个原理的信念要求你承担责任,同时也赋予你改变人生轨迹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一直把你带到苦的终结。
具有西方特色的佛法途径将会逐渐发展出来,其中一些将行之有效,这一点我不怀疑。不过,怀疑论者的那部分——特别是不愿一试上文中我对Cassandra建议的实验的那种怀疑论——是走不了多远的。
16.diheaberlin问: 我如何与一位导师确立师生关系
是否直接问他愿意做我的导师吗
答: 首先,你对这位导师要有充分了解,确信他/她体现了四种素质: 信念、布施、戒德、明辨。这就要求你仔细观察他的行动,你自己也努力培育这些素质。同时,把他/她的教导付诸实修,看看得到什么果报。如果遇到困难,就去问他。要注意他对认真的提问如何答复,因为这是对一位良师的重要检验。一旦你得到解答,就把它用于实修。再遇到困难,回去再问新的问题。只要你觉得这样的关系对你有助益,就继续下去。那样,你不需要问,就已经确立了师生关系,假若后来发现出了错,也可以以最少的责难终结这个关系。
还有,对那些在你还未充分了解他们之前坚持要你作出终身承诺的导师,要谨慎。 (相关连接: 经文选读——如何判断导师)
17.stefan问: 禅修会使我成为更好的人吗
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我读到,在亚洲,居家人禅修是很少见的。
答: 你这里涉及了三个问题。
第一:“亚洲佛教居家弟子是否禅修
” 这取决于你所说的是哪一种佛教。在上座部国家中,认真的佛教居士都作禅修。至于绝大多数对个人佛教修持不十分认真的,他们当中也有人禅修。对每一个佛教居家弟子来说,无论亚洲也好,西方也好,问题只是: 对真正幸福的追求,他想多认真
第二:“多数人不做的事,是否就是有益的
” 有许多善良、有益的行为,在这个世界上相当少见——布施、持戒、明智的自御,就说这几样——不过那不说明它不是好东西。你不能把多数人做什么当成你在心智领域的指南。
第三:“禅修会使我成为更好的人吗
” 当你正确地禅修时,你会变得更有念住、警觉、慈悲、明辨,因此随着你的禅修,你变得更好,也更喜乐。禅修成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非是自动的——就好比某人去健身房锻炼,却不用他练成的体力在家里帮忙一样——不过如果你决定把你修得的内在力量付诸于你的其它活动时,你会得益,你周围的人也会得益。
18.howardmass问: 是否存在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征兆,引导你进入更佳的禅境,或者让你知道你走对了路子
答: 当你专注呼吸[气]时,对哪一种呼吸对身与心有滋养、健康效应,要试着敏感起来。学会自由地调息——使它长些、短些、快些、慢些、深些,浅些,等等——直到你发现一种恰好的节奏。接下来,学会如何维持那股“恰到好处”感。接下来,观想自己允许它在全身传播。当你能够维持那种全身觉知感时候,你在身与心两方面都会得到禅定的滋养,那就是你的路子走对的征兆。至于此后“下一步是什么”,这个“下一步是什么”来自于学会在任何情形下维持这股滋养感,既在禅修坐垫上,也在离开坐垫之后。这好比给果树浇水。果子成熟起来,不是因为你停止浇水,把果子漆成熟状。它成熟起来,是因为你继续浇灌,同时对那株树除了水之外还需要什么,培养起了敏感度。
19.chris_gimblett问: 亲爱的坦尼沙罗比丘,我一直在禅修,至今两年了,最近我的坐禅时间增加到[一日]两次,每次半小时。我开始做一些栩栩如生的梦,有时让人烦恼。这个情况是否不正常
慈心祝福。
答: 一个有用的比喻是,把你的心看作一池水。早期阶段的禅修使表面平静下来,这就使陷在池水深处的毒气上升、逸出。这个阶段也许会继续一段时间,不过完全正常,它会过去的。
20.denenbsa问: 假定你发现修持中的禅定那部分使生活的其余部分更糟(例如更不耐烦、发怒),是否停一段时间比较有益
答: 把你的禅定方式拿来仔细审视一下是有益的,既要检查你带入禅定的动机(是否是为了逃避日常现实
),也要检查你的具体修法。有些禅定修法,如果你没有适当的指导,有可能激发起不善巧的情绪,因此你不妨以试一种比平静或舒适的法门,例如给howardmass讲过的观呼吸修法。
至于你的态度: 你来禅定,目的不应是逃避生活的其它部分,而是学习一些技能,用来面对生活的挑战,不受其苦。拿观呼吸为例: 一旦你在坐垫上学会如何以滋养性方式呼吸,在你离开坐墊,面对当日事务时,要试着维持那种滋养性呼吸。如果你失去那种滋养感,不要责怪当日的事件。只是告诉自己,对自己的执取在何处,你学了一堂重要的课。接下来,下决心在那类事件再次发生时,更为谨慎、明察。
21.blueblessed问: 我刚从第二次为期十天的内观密集禅修班回来。不但平时那个宽容的我不见了,而且不管谁抱怨生活事件,我都不耐烦,以至于他们才讲半句就被我打断。我这是怎么了
答: 看一看我给denenbsa的答复,那一位问的是同样的问题。下次你去密集禅修,在最后一天试着花些时间培育慈心。
22.DharmaSeeker问: 佛教与佛教徒似乎在禅修时观想身体的可厌、肮脏。为什么
既然它只是无常的俗定。
答: 问题的关键不是身体,而是淫欲。想一想人们的心被淫欲控制时做出的种种愚蠢、害人之事。如果你想把自己从那种奴役中解脱出来,就有必要褪除旧的习惯——即把淫欲的对象看成富有吸引力的旧习——把那个对象看个完整,看清楚皮肤下面是什么。那样,当你的淫欲试图影响你时,你可以质疑它的真伪,你可以转过来直接看淫欲本身,学会观察它的运作。接下来,当你看见它如何地不可靠,它的诱惑与其过患相比得不偿失时,你就能超越它。一旦那个禅修法门完成了它的工作,你就不再需要它了。
顺便说一句,俗定的观念无关紧要这个想法,要小心对待。误用了它,会造成大损失。因此找一找身体的正面用途,也就是,身体的呼吸能量[气能]是可以把握的,它引生强烈的喜感充满全身,滋养心智,为圣道修行提供力量。同时,要审慎面对心藉用身体促生淫欲感与执取的倾向。佛陀总是要你从两方面看事物,让你善用俗定事物获得最大利益,又不陷于它们的危险。毕竟,如果没有俗定,就没有终结俗定的圣道。故当善加利用。
23.meditator问: 我修的是“无选择的觉知”[choiceless awareness]。据我的理解,只有体验,没有体验者。然而当我专注宁静时,似乎还是有一个与宁静分立的“我”。…
《坦尼沙罗尊者 答佛教杂志读者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