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坦尼沙罗尊者 答佛教杂志读者问▪P4

  ..续本文上一页我怎样才能与宁静 合一,不再有“我”

  

  答: 除了一位彻底觉醒者,否则自我感在所有禅定层次中都以细微的形式存在。即使当“我”已经与对象融为一体时,仍然存在一种细微的自我感。因此,在禅修时你所要做的,是确保你的自我感有善巧性: 明智、慈悲、纯净。

  此外,你应当了解,佛陀从未说过体验者不存在。他也从未说过体验者存在。反之,他建议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升起的任何动机的品质上,明察哪些动机激发苦、哪些不激发苦。如果你学会避离造苦的动机,这样做让你对更细微的动机所引生的更细微的苦处,越来越敏感起来,那么你的善巧的自我感,将会把你引向最终不需要造作自我感的地步。

  与此同时,懂得动机包含着选择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即使当你选择不专注任何特定的对象,不围绕该对象造作“我”时,那里仍然有动机,仍然有选择。因此对你如何理解“无选择的觉知”, 要作一些更细致的观察。如果实际上存在着选择,你却不以之为选择,你将永远不能从它们当中解脱。

  

  24.mfranowicz问: 佛教的目标之一是以平和心面对一切境遇,无情绪反应吗

   还是说,能够感受全部的情绪,但不执取它们

  

  答: 有关情绪,佛陀最详尽的讨论是在中部137。他一开始,描述了如何利用悲哀、喜悦、舍离等情绪作为圣道助缘。(是的,哪怕悲哀也可以作为助缘,比如,当你想到自己尚未达到目标而为之难过时,该情绪激发你对修行付出更多的精力。)接下来,他描述了自己作为导师的相关情绪。他说,当他的听众不听从他的教言时,他既无满意感,也无不满意感,他的心住于无扰、警觉。当他的听众听从他的教言时,他有满意感,但即使那时,他的心住于无扰、警觉。因此总结起来说,彻底觉醒者是完全没有造苦的情绪的; 当正面情绪升起时,他/她亦不受牵扰。

  

  25.herbert W Smith问: 怖畏的本质是什么

   是否有明智的怖畏

   怖畏是否总是关乎未来

   如果处在当下,是否会有怖畏

  

  答: 怖畏有三种成分: 对危险的辨知,对面临该危险的虚弱感的辨知,以及逃脱的欲望。有些怖畏是明智的,比如当你意识到自己未脱老、病 、死,为将来不受苦迫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时升起的怖畏。这种怖畏是明智的,因为它激发你审慎,投身于修行,使你能够放开置你于虚弱与险境的那些执取。把你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当下,可以遮蔽怖畏——有的时候你可能需要那么做——但是它不能斩断执取。为了斩断执取,你需要增强心的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明辨力,使它能够牢固独立,无需任何执取。

  若想多了解这个主题,我写过《远离怖畏》一文,不妨一阅。

  

  26.klimax问: 作为一位富有洞见的多产作者,您对于如何促进西方人接受上座部佛教有何看法

   在《破碎的佛陀》一文中,达弥卡法师提供了详细的看法,您是否有所共见

  

  答: 有两点必须牢记在心:

  (1)上座部佛教不是一件我们试图贩卖的商品。这是一套修练心智、达到灭苦的体系。这个传统历经多少个世纪传了下来,是因为它行之有效。如果人们不受其吸引,也许是因为他们尚未准备好修练。这不意味着修练系统需要改头换面。

  (2)上座部佛教并非是一个统一体。上座部佛教当中,有不少分枝似乎已失去原始的修练法门而迷失方向。自古至今接触这个传统的人当中,对它有所曲解、有所滥用者为数不少。据我所知,这种情形在任何人类机构中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都曾经发生过。作为个人,要看我们自己的决定,是做一个拾粪人,收集滥用本传统者的错误,还是把时间用在寻找修练系统中仍然保存着的金子上。我鼓励的是后一种,因为它助我们按照本传统存在的目 的对其善加利用。我们可以把其余部分,留给其他愿意采纳的人。如果我们出去纠正他人,结果并不能收拾自己真正应该负责的那一摊,也就是我们内心的不净。

  我在泰国与上座部佛教的最初接触,并不那么激励人心,不过我有幸遇见了一位导师——阿姜放-育提可——他本人的非凡范例,显示出上座部佛教包涵着我在别处未曾值遇的宝藏。他的榜样也激励我相信,那个古老的传统仍然行之有效,并且对我也可能行之有效。他从未自称代表整个上座部佛教,在我成为上座部佛教僧侣时,也未被要求宣誓忠实上座部佛教的一切。我现在主要考虑的,是延续这个修练系统,把它传给其他可能从中得益者。有关上座部佛教的误解不胜枚举,因此我的文字着重于对本传统作尽可能准确的阐述。人们选择这个修练系统与否,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不过我所要做的是确保人们至少在讯息充分的情形下作出选择。

  

  27.justinhoneyford问: 在上座部佛教里,我常有这种感觉: 作为在家修行者,就像是二等公民。我们只是做供养食物之类的事。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

   就连佛陀在他的经文中也给人这种感觉。

  答: 上座部佛教没有公民,而是有自愿者。布施是自发自愿的。作为居士,假若你想把自己布施给禅修,是完全可以的。圣典中记载佛陀给居士作禅修开示的经文为数可观; 还有的经文记载佛陀谈到他的许多居家圣弟子。相应部还有一系列有关家主质多的经文,他是一位不还者。其中有的还提到他曾为比丘们说法。这部经不仅被比丘们记载下来,而且多少世纪以来由比丘们代代传续。因此,这个传统对居士并无不敬。

  上座部佛教传统当中,僧侣居士之别与内在潜力或价值并无关系。这是一个礼物经济当中不同的角色与分工的问题。僧侣为了全力修行,放弃了金钱经济中的一切生产角色。居家人支持他们修行,是因为他们作为居家人,得益于周围有全职修行人的存在。当社会的价值观混乱起来时,他们得以亲近另类传统——圣者的传统——之中的修练者们,这个传统崇尚人的内在善德,而不是他们的美貌、财富、社会地位。实际上,多数上座部居家护持者们认为参与这样的交换是一种殊荣,较之不参与这种交流、没有机会亲 近那些全力修行者的人来说,他们更富足。

  

  28.MrKif问: 我可以信任一个收费教授佛教“课程”的组织吗

   还是佛教应当免费传授

   我不介意付钱上禅修课,但是想对佛教了解得更深入。

  答: 法起始于布施。佛陀免费传法,把它作为布施的一种形式。如果一位导师不能对他/她所传授的布施之法身体力行,你要想一想他/她所把握的高深佛法又有多少。

  当然,佛法免费传授时,也不能保证是真品——某些经济富裕、无须依靠他人的导师对佛法有奇思异想亦不无可能——不过免费的佛法,较之于包装贩售的佛法,更有可能忠实原始教义。

  

  29.b215y问: 为什么很难找到像诺亚-列维这样的导师

   他与听众的沟通方式很有特色,让你不觉得自己是一位正欲入门的外人。他的语言带着泥土的质感,使得一般的老百姓都能听懂。

  答: 良师不能够批量生产。做一位良师需要诚实、正直——具备你在一位善知识身上应当找到的一切良好素质。佛陀对此列出了四项: 信念、布施、戒德、明辨。这些素质是不可能大规模生产的。如果你发现一位导师拥有这些素质,应当为之庆幸。常常有一位就足够了。只是要确保你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向那位导师学习。多数人度过一生,未觅得任何良师。

  

  30.bapanda问: 作一位小说家,因为言语不真,是否是妄业

   根据想象构思故事,是否等于说谎

  

  答: 小说的写作,只要你做到以下两条, 即可算是正业。

  (1)你表明自己的文字是虚构的(譬如小说开端常见的“本文所有事件人物纯属虚构”的免责声明)那样,该小说就不算是妄语,因为你一开始就承认描述的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

  (2)你在写作时,带着不刺激读者的贪、嗔 、痴的动机。反之,你尝试激发起他们心中良好的素质,令他们在读完后不仅有所娱乐,而且更有智慧、更具慈悲等等。

  

  31.pema2问: 我喜欢做白日梦,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尽管这样做增进我的创意,却似乎不怎么有念住。您对于念住与想象在灵修道上的价值,有什么看法

  

  答: 想象的最佳用处是,想象你如何克服人生的困难、修行的困难。换句话说,你试着想象行动的可能性,接着加以实践,看是否引生你希望在内心深处找到的真乐。这样的想象有目的性,因为它开启新的可能性。没有这种想象,禅修就变成一个枯燥、机械的过程。

  至于“失念”的想象,你得问一问自己,除了短暂的快乐之外,你从中实际能得到什么。生命太短促了,不要迷失在不能提供持久幸福的活动中把它虚掷。

  

  32.Rond问: 我了解佛教有关世界是幻觉的概念,不过,既然物质存在与在其中的行动是不可忽略的事实,那么对于在现实的虚幻之中确立意志奉行他的法,佛教徒又怎么解释

  

  答: 佛陀从未说过世界是幻觉。他的言教当中看上去离那句话最接近的,是他说,如果你在受、想、识等东西里寻找任何实质性的精髓,就好比在一团泡沫、一个气泡、一座海市蜃楼、一株香蕉树、一场魔术表演当中寻找实质性东西一样。他并未说这些东西不是真的——即使香蕉树也有其真实性——而只是说,你不能把长久的幸福建筑在那些东西上。

  关于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他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是我们的行为与动机的产物,而且我们透过非善巧行为造成的痛苦,是一个真谛。它不是虚幻性的。以灭苦的方式行动的潜力,也同样是一个真谛。这就是他的四圣谛之中的两谛。因此,我们必须确立意志,使我们的行为与动机尽可能善巧,这样做,既使得我们能够在世界内部活命却不造苦,也使得我们最终能够从行为与动机当中解脱…

《坦尼沙罗尊者 答佛教杂志读者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