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坦尼沙罗尊者 答佛教杂志读者问▪P5

  ..续本文上一页。那是件善事吗

   它真正可能吗

   除非你真正确立探索的意志,是不会知道的。

  

  33.AUGUSTpg2问: 虽然我似乎懂得了缘起和空无内在实质性的概念[缘起性空],我却不喜欢empty[空性]这个词。您能建议别的词吗

   我想到 ephemeral[瞬逝]和insubstantial[无实质],那两个词怎么样

   我爱读您翻译的众多经文,谢谢。

  答: 不谢。

  佛陀以两种方式使用“空性”这个词。从禅修角度,他讲的是定的精细层次,在其中空无低等定力层次里存在的细微张力与扰动。从感官体验角度,他讲的是,我们的官感与其对象都是空无“我”或“属我”——换句话说,那里没有什么内在的“我”或“我的”。

  至于蕴涵“空无内在本质”[性空]的那种“空”,那是后来由龙树提出的。当时他与另外一些佛教哲学家辩论,那些人说,每一种体验都具有内在本质。他的反驳是,假若事物有内在本质,就不会升起、消逝。更重要的是,假若苦有内在本质,就不可能从中获得解脱。基本上,他想要表达的,就是佛陀已经用更简单的话说过的: 事物依缘而起。(龙树本人,当他把常规层次上的空性等同为缘起[dependent co-arising,十二因缘]时,就绕到了这里。)如果你想从苦中解脱,只要终结它的缘,那么作为果报,它就会止息。

  因此,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语境里的empty[空],可以用conditioned 依缘]替代,因为这个词有一个实用性。它把你指向那些因与缘,特别是你力量所及范围内的因与缘,你可以朝着正面方向改变它们。Insubstantial 与ephemeral的意思无非是: 事物变化得快速。它们没有告诉你,朝哪里看才能获得解脱。

  

  34.equalizer问: 您对印度教的“不二”之道[Advaita path]有什么想法

   其精髓:“我就是那”。换言之,我,融合在真、觉知、纯净的意识、梵、或佛性当中。且不论它是哪个教,它与您所代表的修行道之间,本质上是否存在调和性

  

  答: 佛陀教导说,以任何方式定义自我——哪怕以纯净的意识、或是佛性、还是别的——等于是限制你自己。而且这样做,妨碍你观察自己内心因果的运作方式。你若自认性恶,就不会相信自己有培育善法的内在资源。如果你自认性善,则难以理解心的善恶状态何以不稳定、有赖缘起: 常常这导致自满,以为你内在的善将会照应一切。

  因此,把关于本性或认同的思考放在一边,佛陀建议说,你要把注意力放在即刻当下的问题上: 出于自身无明,不懂得苦因及如何改变行事方式达到苦的止息,你在给自己造成无谓的苦迫。当你沿着这条道走到终点时,将会证得彻底、非缘起、超越时空的幸福。正如我的一位导师阿姜苏瓦特曾经说,达到非缘起的幸福时, 究竟是谁在体验、或着它是什么,就不成其问题了,你不会为此议辩。

  

  35.ananda问: 当今这个时代,彻底觉醒是否可能

   现在那些高年资导师们,多数人老老实实地说,他们仍然走在修行道上。现有的教导和对经典的诠解,难道不因此值得严肃质疑吗

  

  答: 我不能替其它传统发言,不过在泰国林居传统当中,有数位阿姜——有些相当年轻——被承认已证得彻底觉醒。因此它仍然是可能的——如果你全力以赴。

  

  36.jumpalagi问: 经常看见awakening [觉醒]、enlightenment[开悟]、nirvana[涅槃],这几个词被替换使用。它们是否真的可以互换吗

   如果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了解这一点重要吗

   谢谢。

  答: Awakening和enlightenment,这两个词都被用作巴利文/梵文bodhi一词的英译。菩提尊者[Ven.Bodhi]或许可以说对这个词具有专门的兴趣☺,他选用 enlightenment,因为巴利圣典中bodhi一词经常与光的比喻相关。我选择awakening,既因为它最接近bodhi的巴利词根的涵义,也为了避免与十八世纪European Enlightenment[欧洲启蒙运动]中的用词混淆起来。

  Nirvana是彻底自由。Bodhi是趣向它和发现它的体验。 两者区别的重要性只在于,趣向自由体验的体验,对于估测该自由是否彻底,有其重要性。正如一部巴利经文中说,首先是法住智[直译:法的有规则性],接着是涅磐智。在佛陀对自身觉醒的叙述当中,法住智包括了宿世智、生死智、漏尽智[直译:对前世的智识、对众生如何随其业力死亡重生的智识,对欲、见 、有、无明如何止息的智识]。在其它经文的记载中,法住智意味着缘起智,简要说是 知见了,对因果的"无明"如何引生不善巧的动机[intentions], 而对因果的明了又如何导致一切动机的善巧,直至一切动机[业]的终结。只有对动机获得此等洞见,觉醒[awakening/enlightenment]才是真实不虚的。只有那时,才会有彻底的自由,即,真正的涅槃。

  

  37.millionmeditatorsit: 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五日,全世界超过一百万的人将为和平而静坐。请您加入我们,并且邀请您的朋友加入好吗

  

  答: 我和朋友们每天为和平而静坐。不过谢谢你的邀请。

  

  38.bohemeanne问: 我丈夫对色情材料有瘾癖。有不少基督教网站为戒除这种瘾习提供帮助,但我找不到可以帮助他的佛教网站,您可否介绍一二

  

  答: 传统上,佛教对淫欲的对治是观身不净: 看清楚,一切人体——即使是表面上最具吸引力的人体——是由种种丑陋部分构成(想象把你的所有内肠取出,展示于餐桌的情形); 并且,观想一切人体都不免将化为 死尸。若想更多了解这个禅修法门,可以在www.accesstoinsight.org[通往内觉网站]检索“Body”[身体]、“Asuba”[不净]、“Sensuality”[感官欲乐]等条目。除了上述查阅涉及的内容外,该网站还有一份《身随念》的经文选读,以及阿姜苏瓦特开示集《一握之沙》里的一篇《我的这个身体》。(那份经文选读显示出,早期佛教谈到身体这个主题时 ,并非完全采取负面态度。)

  我本人无互联网连接,不过有人告诉我,www.luangta.com网站有一组死亡腐烂的尸体图片,作为这类观想的辅助材料。传统上,不净观是在一位有经验的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因为如果做的不善巧,可能引生一些极其压抑沮丧的心理状态。

  对治淫欲的一个不太传统的做法是,修练无量慈心。养成这样一个习惯: 一见某人的图片,就祝愿此人找到真正的内在宁静。一旦这个修持成为习惯,再看色情图片会有不乐感,因为,眼看这位你衷心祝愿拥有真正幸福的人在 作这等糟蹋自己的事,会升起极度的不谐合感。

  若想更多了解无量慈心的修法,可在“通往内觉”网站中检索“Metta”[慈心]及名为“Merit”的经文选读。

  

  

《坦尼沙罗尊者 答佛教杂志读者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