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读、若讽、若解说、若书写,经卷所住之处即是佛塔,一切天人非人等,应以人中、天上上妙珍宝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此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及诸菩萨、缘觉、声闻。何以故?一切如来修行此经,舍凡夫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贤圣皆从此经得解脱故”。
无论在何时何地──一切时、一切处,倘若是读诵或书写此经所在之处,天人即都来供养,因为此处有经典,即是有佛。
丁四 法师如佛
“文殊师利!我涅槃后后五百岁法欲灭时,若有法师受持、读习、解说、书写此心地经众经中王,如是法师与我无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尊重此法师者,即为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得福德平等无二,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如是名为正行供养。所以者何?是大法师,在无佛时为浊恶世邪见有情,演说甚深心地经王,使离恶见趣菩提道,广宣流布令法久住,如是名为无相好佛,一切人天所应供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合掌恭敬此法师者,我授无上大菩提记,是人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对文殊说:如果于此经能修行“十法行”的法师──以此法为师,又能去解说此法而为人师,这都是法师──到了佛涅槃后后五百岁,或者到了末法后后五百岁的时候,倘有法师将此众经之王的心地观经,如法行持,此法师即与佛无异。我们要去礼拜供养,如礼拜供养佛的功德无有差别。供养法师,即是供养此法,也即是法供养。以内财、内外财、外财去供养此法──即是正行供养。因为佛不以世间财物供养为喜,如果能如法去修行而以为供养,利益众生,佛心乃生大欢喜。这世间,邪见的众生认为宣扬佛法是宣传迷信的,愚哉众生!可怜哉众生!所以此法师以诲人不倦的精神,为五浊恶世众生广为宣说此经,使其离苦得乐,令正法久住,所行甚为不易。虽然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与佛一样。因此,凡有人合掌恭敬此法师者,佛皆为之授记。我们不要轻看自己!我们的现前大众,能在这里听闻教法,佛已经替我们授过记了。我们既闻了佛法,从今而后,对于佛法的信心,要一天一天的增长。不然,空挂起佛子的招牌,只有自家欺骗自家;各人的生死各人了啊!
丁五 发心功德
“若人得闻此心地经,为报四恩发菩提心,若自书、若使人书,若读念通利,如是人等所获福德,以佛智力筹量多少不得其边,是人名为诸佛真子。一切诸天、梵王、帝释、四大天王、诃利帝母五百眷属、尔罗跋多大鬼神王、龙神八部、一切听法诸鬼神等,昼夜不离常当拥护,如是佛子增长念慧,与无碍辩,教化众生令种佛因”。
得闻此经知报四恩者,往往有之。如在此会期中,曾有张慕超居士,因听讲报恩品之后,即往乡间把母亲接来厦门寓所侍养,以尽人子之孝道,并即皈依三宝。诃利帝母,此云鬼子母。尔罗跋多大鬼神王,是大夜叉神。若能发菩提心修学“十法行”,所获的功德不可计数,而且一切天神昼夜不离你的身旁,始终拥护于你;你的信、解、念、定、慧五善根力,也就念念增长。
丁六 命终利益
“文殊师利!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临命终时,现前得见十方诸佛,三业不乱,初获十种身业清净。云何为十?一者、身不受苦,二者、目睛不露,三者、手不掉动,四者、足无伸缩,五者、便溺不遗。六者、体不汗流,七者、不外扪摸,八者、手拳舒展,九者、颜容不改,十者、转侧自如。由经力故,有如是相。次获十种语业清净,云何何十?一者、出微妙语,二者、出柔蠕语,三者、出吉祥语,四者、出乐闻语。五者、出随顺语,六者、出利益语,七者、出威德语,八者、不背眷属,九者、人天敬爱,十者、赞佛所说。如是善语,皆由此经。次获十种意业清净,云何为十?一者、不生嗔恚,二者、不怀结恨,三者、不生悭心,四者、不生妒心,五者、不说过恶,六者、不生怨心,七者、无颠倒心,八者、不贪众物,九者、远离七慢,十者、乐欲证得一切佛法圆满三昧”。
如果受持读诵此经,到了与世长诀的时候,能得三业不乱的利益。如法华经里所谓千佛授手,或此经十方佛土,都听你随念往生。所谓三业不乱的利益,即是十种身业清净,十种语业清净,十种意业清净。因为临命终时,是此一生末日和后一生获得的关键,能不颠倒错乱,决不致有堕落恶道里去的危险。
丁 七结劝持修
“文殊师利!如是功德皆由受持、读习通利、解说、书写深妙经典难思议力。此心地经,于无量处。于无量时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具足修习?汝等大会一心奉持,速舍凡夫当成佛道”。
修行此“十法行”,既有如是之功德和利益,所以佛劝我们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去修持,自然有成佛之一日。
乙三 会众信奉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等无量大菩萨,智光菩萨等新发意菩萨,阿若憍陈如等诸大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众,各各一心受持佛语,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至此,此法会每会之中的上首,如文殊、智光诸菩萨们,以佛所说的教法,各各领受之而不忘失,欢喜充满了整个的身心。诸大声闻与天人八部等,大家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已讲完了。我们要记著,即是此经最后的一句──“信受奉行”。此经是深黑的人海里燃著闪烁的人海灯,光明朗澈,现出从凡夫地至佛地的光明坦道。我们别要辜负这法灯的美意,我们要接受过来,不但要照明现前人海里的众生走上光明坦道,还要把此经辗转流通于未来。要知道,在这无边际的人海里,有无穷无尽的众生飘浮著,他们在那里望著人海灯光之到临。我们能将此法会的灯光去扩大增盛,这就是佛之所以说法的本愿,也就是我们佛教徒的天职(胜济、灯霞、窥谛、东初、雪生合记)(佛学书局印行)
(附注)原题“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释”,今改题。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