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

   (十地入等觉)

  丁二 中根起大乘行──观空后心相发心妙定

   (相、密、禅)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云何名为发菩提心?菩提者,依义理而说,即是佛果所成之果觉。通言果觉,有三乘之不同,所谓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佛果菩提。前二菩提者,非为度诸众生而求之大菩提果,所以非此品所发之菩提心;此品之菩提心义,乃求佛果菩提者是。心者,简言之、即是求成佛果之志愿,依此志愿发生趣向菩提之解行,即为发菩提心也。发者,如发芽然,世间之谷种,如经过水、土、日光之润泽,即发生嫩芽;此所发之菩提心,确立要求成佛度生坚固之志愿,即发生菩提嫩芽,故名为发菩提心也。然要言之,发大菩提心者,是依普遍平等之大悲心,而发起度尽众生烦恼之四宏誓愿心,非声闻、独觉出三界苦希涅槃乐之发心也。众生无边,烦恼无尽,若欲度脱,必具种种善巧方便智慧威力不可,所以菩萨为度脱众生故,断除烦恼故,具足种种善巧方便故,乃求成佛果而发菩提心。因若非成佛,不能震法雷、击法鼓、树法幢,广度有情也。若就根本言之,所以能有大悲而发起菩提心者,因此有情本具无漏种之内因,而后由见佛闻熏无漏圣教之助缘;或是生值末法之众生,因悲三宝之衰颓,众生之苦恼,由是以悲人、悲自、悲世、悲法而发起求大菩提之决心也。依此大菩提心,即视他人如自己,视众生如父母,目睹一切有情常在生死苦海烦恼迷网之中而不自觉,所以菩萨为大悲心所动,誓愿求成佛果度尽众生而后已也。

  此发菩提心义,依种种行位有种种之差别:例如凡夫初闻佛法发菩提心,乃依仰慕如来之功德,菩萨之威力,教法之胜妙,境义之深远,于是深生渴仰发起信心,此即外凡十信菩萨之学习发菩提心也。但确实而言,此尚不能认为真正发菩提心,因其信心犹有进退故。所以,真正发菩提心须是初发心住之菩萨,因已得发心不退故,胜解成就故,且亦能示显八相成佛故。不过若依事行言之,尚有进退,达此不退即第七住之菩萨也。至于获证真如而开发真净菩提心,即是入初地之菩萨,因已证无分别智故,一切无漏功德皆由此所生故。今此品中之陀罗尼法,亦以此为其本质,加持十信心成就者令得入初发心住之菩提心也。此品菩提心之大旨,即在于此。

  此品科为中根起大乘行者,前品所谓上根证大乘境,指大心凡夫之上根利智者,依心地观法即时顿证初地菩萨之大乘相性而言──在历史上,如龙树、无著等为代表。而此品之大致,则重在修三昧,诵持陀罗尼法,以此陀罗尼法遮弃一切虚妄分别之假法义,直诠诸无漏功德法之实体,即所谓真言也。修此加持而得三昧,即是十信满心之入初发心住,起大乘行。因之、此品之法较前品高,而被机之用则反低,故名为中根起大乘行也。旁注所谓“观空后心相发心妙定”者,简言之、即是此中陀罗尼所诠法说所明之心相。乃是根本无分别智证一切法空,所起后得善巧智上,观诸法唯识如幻如化之心相;亦即是证二空后所观见之心相,故名观空后心相。然此空后心相,是出世间智无得不思议境,超过一切假智诠法,故以诸佛真言摄之,加持外凡修习三昧,令入发心住时成就三昧。如起信论之修行信心分,于一万劫修行信心,五门中之第五亦为止观。所以此品之主旨,在入初发心而住妙定。复次、此品之要领,通摄相、密、禅三宗:如观空后心相,即大乘法相之所明;然此地上菩萨超过假诠之法,寄之真言陀罗尼中,故为密宗;依陀罗尼加持而成就三昧,由此故摄禅宗。

  戊一 显能说佛

  尔时、薄伽梵已能善获一切如来灌顶宝冠超过三界,已得圆满陀罗尼自在,已善圆证三摩地自在,妙善成熟一切智智、一切种智,能作有情种种差别。

  前品所显能说佛身,乃为加行菩萨所现胜应身,或初地菩萨所现他受用身,初得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故从二智明之。今此品之佛身,则更胜前乃十地菩萨位所见之佛,依十地所证而说陀罗尼法,开示初地以上之菩萨法,故此所显能说佛之佛身,与前品不同而胜于前品也。如能善获一切如来灌顶宝冠,即了知此是为十地菩萨所显之佛身;超过三界,即显是一切菩萨之受用身土,由出过三界善根所起之清净庄严土。已得圆满陀罗尼自在,已善圆证三摩地自在,亦正明十地菩萨所证之功德,获得定、咒二种自在;依此定、咒二种自在,即断除菩萨微细之愚障,而成自他两利之广大事业也。妙善成熟至种种差别,即显能为十地菩萨现佛身之佛,即是妙觉佛也。一切智智与一切种智二智并列时,一切智智即根本智和后得智,因后得智是依根本智所起之智故,此二智在初地亦有之。佛果独得之智即大圆镜智,即此所谓一切种智,是一切性、相、事、理,于一刹那无不遍了,而能遍作种种利他事业,故名一切种种之智。

  戊二 示所说法

  己一 直示当说

  是薄伽梵为诸众生宣说观心妙门已,告文利殊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我为众生已说心地,亦复当说发菩提心大陀罗尼,令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速圆妙果”。

  为诸众生等者,即连接前文,说心地法门已又应说如何之法;同时、亦显此品之佛身,即由前品初地菩萨所见佛之转现也。告文殊师利菩萨下,是能说之佛,为欲利益众生故,于说心地法门已,即不待他问,而直捷了当显示应说菩提心法也。所以总合言之,前之心地观即显大乘境,此品之菩提心即显大乘行,因欲证大乘境必修大乘行,欲修大乘行必先了知大乘境,故在前心地观后继续即说此发菩提之大乘行而修行陀罗尼法也。速圆妙果者,新发意菩萨若未入发心住时,于菩提心之大果尚无有定期,故此速圆妙果即令得入于发心住后之菩萨──初阿僧祇菩萨,可速证妙果也。但此等菩萨根机尚浅,对此甚深法上都有所疑,故藉文殊妙吉祥智,问答抉择,显现如幻如化,离虚妄执而悟实相也。

  己二 问答抉择

  庚一 文殊问难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善哉世尊!愿为解说!断诸疑网,令趣菩提”。

  以下即问答抉择于空无处而发菩提心之疑也。如佛所说下,即依据前品佛说三世性空诸法无有,而征问今说发菩提心,说何为心?以何为发?又何为菩提?且前品说空,此品谈有,空有矛盾,佛岂亦说矛盾法乎?故发斯问以抉众疑也。

  庚二 世尊解说

  辛一 明说空义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诸心法中起众邪见,为欲断除六十二见种种见故,心心所法我说为空,如是诸见无依止故,譬如丛林蒙密茂盛,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迥绝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余。心空见灭,亦复如是。”

  佛告下,先明所以说空之理由。简言之,空去心心所法,即是空去六十二见;因欲空去六十二见,故说心心所法空,而非空去无恶见之心心所也。例如深山丛林之中,为一切恶兽隐避之处,伤害一切有情;今有智者,以火烧林驱除恶兽,而非遍烧一切山林也。心空见灭亦复如是,即以法合喻。因众生有心心所故,为一切恶见所依,今心法亦空恶见即除,故佛说空也。

  辛二 彰执空病

  “又善男子!以何因缘立空义耶?为灭烦恼妄心生而说是空。善男子!若执空理为究竟有,空性亦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何以故?若执空义为究竟者,诸法皆无因无果,路伽耶陀有何差别?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无药治空”。

  以下即明说空之所以,和不了空义而执空之过失。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者,妄心即戏论心,一切烦恼之起因,皆因妄心妄生执著,分别一切有无等法为烦恼本,灭烦恼故说皆是空也。善男子下,明不了说空之义执空成病。闻说诸法空无所有,但于空理坚执为实,不了空理亦空;故说若执空理为有,则应了知即此空理亦复是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者,此显执空有之过失相等,故有过既除,空亦应遣。何以故下,出执空之过。诸法皆无因无果者,此即落于断常见之外道,而灭去佛法真实因果,故名与路伽耶陀──无因外道──有何差别。因佛法中说空即缘生义,于因果不亡,所以中论师说:诸法众缘生,诸法毕竟空;诸法毕尽空,诸法众缘生。“众缘生”,即显明因果之义;“毕竟空”,即显无自性义;故佛法善说空而不滞于空也。善男子下,举喻以显法。例如因病服药,病消药除,若复执药,即执药成病。所以佛说空义以除有过,有过既除而执空成病,病亦如执有,故言谁有智者服药取病。若起有见下,明执空之过倍重于有,因有病尚有药除,空病即无治药也。

  辛三 出不空心

  “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善男子!自觉悟心有四种义,云何为四?谓诸凡夫有二种心,诸佛菩萨有二种心。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因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善男子!如是二心能发菩提。善男子!贤圣二心其相云何?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种名自悟心”。

  以下出不空心,即以不空心发菩提心也。“不空心”者,即由空无性相,至于极处而显不空义也。故此“不空”义者,乃先由法空观遣法空已,而后观诸法如幻如化义而发大菩提心,依如幻化义普度一切众生。因之,此不空心实非无智凡夫及小乘人之所能知,所以佛说“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