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發菩提心品第十一)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
(十地入等覺)
丁二 中根起大乘行──觀空後心相發心妙定
(相、密、禅)
發菩提心品第十一
雲何名爲發菩提心?菩提者,依義理而說,即是佛果所成之果覺。通言果覺,有叁乘之不同,所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佛果菩提。前二菩提者,非爲度諸衆生而求之大菩提果,所以非此品所發之菩提心;此品之菩提心義,乃求佛果菩提者是。心者,簡言之、即是求成佛果之志願,依此志願發生趣向菩提之解行,即爲發菩提心也。發者,如發芽然,世間之谷種,如經過水、土、日光之潤澤,即發生嫩芽;此所發之菩提心,確立要求成佛度生堅固之志願,即發生菩提嫩芽,故名爲發菩提心也。然要言之,發大菩提心者,是依普遍平等之大悲心,而發起度盡衆生煩惱之四宏誓願心,非聲聞、獨覺出叁界苦希涅槃樂之發心也。衆生無邊,煩惱無盡,若欲度脫,必具種種善巧方便智慧威力不可,所以菩薩爲度脫衆生故,斷除煩惱故,具足種種善巧方便故,乃求成佛果而發菩提心。因若非成佛,不能震法雷、擊法鼓、樹法幢,廣度有情也。若就根本言之,所以能有大悲而發起菩提心者,因此有情本具無漏種之內因,而後由見佛聞熏無漏聖教之助緣;或是生值末法之衆生,因悲叁寶之衰頹,衆生之苦惱,由是以悲人、悲自、悲世、悲法而發起求大菩提之決心也。依此大菩提心,即視他人如自己,視衆生如父母,目睹一切有情常在生死苦海煩惱迷網之中而不自覺,所以菩薩爲大悲心所動,誓願求成佛果度盡衆生而後已也。
此發菩提心義,依種種行位有種種之差別:例如凡夫初聞佛法發菩提心,乃依仰慕如來之功德,菩薩之威力,教法之勝妙,境義之深遠,于是深生渴仰發起信心,此即外凡十信菩薩之學習發菩提心也。但確實而言,此尚不能認爲真正發菩提心,因其信心猶有進退故。所以,真正發菩提心須是初發心住之菩薩,因已得發心不退故,勝解成就故,且亦能示顯八相成佛故。不過若依事行言之,尚有進退,達此不退即第七住之菩薩也。至于獲證真如而開發真淨菩提心,即是入初地之菩薩,因已證無分別智故,一切無漏功德皆由此所生故。今此品中之陀羅尼法,亦以此爲其本質,加持十信心成就者令得入初發心住之菩提心也。此品菩提心之大旨,即在于此。
此品科爲中根起大乘行者,前品所謂上根證大乘境,指大心凡夫之上根利智者,依心地觀法即時頓證初地菩薩之大乘相性而言──在曆史上,如龍樹、無著等爲代表。而此品之大致,則重在修叁昧,誦持陀羅尼法,以此陀羅尼法遮棄一切虛妄分別之假法義,直诠諸無漏功德法之實體,即所謂真言也。修此加持而得叁昧,即是十信滿心之入初發心住,起大乘行。因之、此品之法較前品高,而被機之用則反低,故名爲中根起大乘行也。旁注所謂“觀空後心相發心妙定”者,簡言之、即是此中陀羅尼所诠法說所明之心相。乃是根本無分別智證一切法空,所起後得善巧智上,觀諸法唯識如幻如化之心相;亦即是證二空後所觀見之心相,故名觀空後心相。然此空後心相,是出世間智無得不思議境,超過一切假智诠法,故以諸佛真言攝之,加持外凡修習叁昧,令入發心住時成就叁昧。如起信論之修行信心分,于一萬劫修行信心,五門中之第五亦爲止觀。所以此品之主旨,在入初發心而住妙定。複次、此品之要領,通攝相、密、禅叁宗:如觀空後心相,即大乘法相之所明;然此地上菩薩超過假诠之法,寄之真言陀羅尼中,故爲密宗;依陀羅尼加持而成就叁昧,由此故攝禅宗。
戊一 顯能說佛
爾時、薄伽梵已能善獲一切如來灌頂寶冠超過叁界,已得圓滿陀羅尼自在,已善圓證叁摩地自在,妙善成熟一切智智、一切種智,能作有情種種差別。
前品所顯能說佛身,乃爲加行菩薩所現勝應身,或初地菩薩所現他受用身,初得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故從二智明之。今此品之佛身,則更勝前乃十地菩薩位所見之佛,依十地所證而說陀羅尼法,開示初地以上之菩薩法,故此所顯能說佛之佛身,與前品不同而勝于前品也。如能善獲一切如來灌頂寶冠,即了知此是爲十地菩薩所顯之佛身;超過叁界,即顯是一切菩薩之受用身土,由出過叁界善根所起之清淨莊嚴土。已得圓滿陀羅尼自在,已善圓證叁摩地自在,亦正明十地菩薩所證之功德,獲得定、咒二種自在;依此定、咒二種自在,即斷除菩薩微細之愚障,而成自他兩利之廣大事業也。妙善成熟至種種差別,即顯能爲十地菩薩現佛身之佛,即是妙覺佛也。一切智智與一切種智二智並列時,一切智智即根本智和後得智,因後得智是依根本智所起之智故,此二智在初地亦有之。佛果獨得之智即大圓鏡智,即此所謂一切種智,是一切性、相、事、理,于一刹那無不遍了,而能遍作種種利他事業,故名一切種種之智。
戊二 示所說法
己一 直示當說
是薄伽梵爲諸衆生宣說觀心妙門已,告文利殊利菩薩摩诃薩言:“大善男子!我爲衆生已說心地,亦複當說發菩提心大陀羅尼,令諸有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速圓妙果”。
爲諸衆生等者,即連接前文,說心地法門已又應說如何之法;同時、亦顯此品之佛身,即由前品初地菩薩所見佛之轉現也。告文殊師利菩薩下,是能說之佛,爲欲利益衆生故,于說心地法門已,即不待他問,而直捷了當顯示應說菩提心法也。所以總合言之,前之心地觀即顯大乘境,此品之菩提心即顯大乘行,因欲證大乘境必修大乘行,欲修大乘行必先了知大乘境,故在前心地觀後繼續即說此發菩提之大乘行而修行陀羅尼法也。速圓妙果者,新發意菩薩若未入發心住時,于菩提心之大果尚無有定期,故此速圓妙果即令得入于發心住後之菩薩──初阿僧祇菩薩,可速證妙果也。但此等菩薩根機尚淺,對此甚深法上都有所疑,故藉文殊妙吉祥智,問答抉擇,顯現如幻如化,離虛妄執而悟實相也。
己二 問答抉擇
庚一 文殊問難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叁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說何名發?善哉世尊!願爲解說!斷諸疑網,令趣菩提”。
以下即問答抉擇于空無處而發菩提心之疑也。如佛所說下,即依據前品佛說叁世性空諸法無有,而征問今說發菩提心,說何爲心?以何爲發?又何爲菩提?且前品說空,此品談有,空有矛盾,佛豈亦說矛盾法乎?故發斯問以抉衆疑也。
庚二 世尊解說
辛一 明說空義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諸心法中起衆邪見,爲欲斷除六十二見種種見故,心心所法我說爲空,如是諸見無依止故,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迥絕行迹,時有智者以火燒林,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複遺余。心空見滅,亦複如是。”
佛告下,先明所以說空之理由。簡言之,空去心心所法,即是空去六十二見;因欲空去六十二見,故說心心所法空,而非空去無惡見之心心所也。例如深山叢林之中,爲一切惡獸隱避之處,傷害一切有情;今有智者,以火燒林驅除惡獸,而非遍燒一切山林也。心空見滅亦複如是,即以法合喻。因衆生有心心所故,爲一切惡見所依,今心法亦空惡見即除,故佛說空也。
辛二 彰執空病
“又善男子!以何因緣立空義耶?爲滅煩惱妄心生而說是空。善男子!若執空理爲究竟有,空性亦空;執空作病,亦應除遣。何以故?若執空義爲究竟者,諸法皆無因無果,路伽耶陀有何差別?善男子!如阿伽陀藥能療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藥隨病除,無病服藥藥還成病。善男子!本設空藥爲除有病,執有成病執空亦然,誰有智者服藥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見,勝起空見,空治有病,無藥治空”。
以下即明說空之所以,和不了空義而執空之過失。爲滅煩惱從妄心生者,妄心即戲論心,一切煩惱之起因,皆因妄心妄生執著,分別一切有無等法爲煩惱本,滅煩惱故說皆是空也。善男子下,明不了說空之義執空成病。聞說諸法空無所有,但于空理堅執爲實,不了空理亦空;故說若執空理爲有,則應了知即此空理亦複是空。執空作病亦應除遣者,此顯執空有之過失相等,故有過既除,空亦應遣。何以故下,出執空之過。諸法皆無因無果者,此即落于斷常見之外道,而滅去佛法真實因果,故名與路伽耶陀──無因外道──有何差別。因佛法中說空即緣生義,于因果不亡,所以中論師說:諸法衆緣生,諸法畢竟空;諸法畢盡空,諸法衆緣生。“衆緣生”,即顯明因果之義;“畢竟空”,即顯無自性義;故佛法善說空而不滯于空也。善男子下,舉喻以顯法。例如因病服藥,病消藥除,若複執藥,即執藥成病。所以佛說空義以除有過,有過既除而執空成病,病亦如執有,故言誰有智者服藥取病。若起有見下,明執空之過倍重于有,因有病尚有藥除,空病即無治藥也。
辛叁 出不空心
“善男子!以是因緣,服于空藥除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即菩提心無有二相。善男子!自覺悟心有四種義,雲何爲四?謂諸凡夫有二種心,諸佛菩薩有二種心。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雲何?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因緣自境名自悟心;二者、離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緣境名自悟心。善男子!如是二心能發菩提。善男子!賢聖二心其相雲何?一者、觀真實理智,二者、觀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種名自悟心”。
以下出不空心,即以不空心發菩提心也。“不空心”者,即由空無性相,至于極處而顯不空義也。故此“不空”義者,乃先由法空觀遣法空已,而後觀諸法如幻如化義而發大菩提心,依如幻化義普度一切衆生。因之,此不空心實非無智凡夫及小乘人之所能知,所以佛說“阿陀那識甚深細,我于凡…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發菩提心品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