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成佛品第十二)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
(等覺入佛)
丁叁 下根引大乘果──觀叁種秘密即身成佛
(禅、密)
成佛品第十二
“成佛”者,佛即如來、應供、正遍知,乃世尊等十種德號中之一。成,即在因位中修菩薩行,具足福德智慧菩提資糧,莊嚴無量功行,于叁阿僧企耶滿足之時,便成就佛果菩提,是曰成佛。然成就“佛”之德號,即成就余一一德號,謂于十號有一不成,則佛之一號亦不成;故成佛不特成一覺者,而亦即成如來等一切之號也。佛者,具言佛陀,即是“覺者”。覺,在梵語應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言無上遍正覺。凡夫迷而不覺,諸外道覺而不正,二乘覺雖正而孤偏未遍,菩薩覺雖正遍但其果未圓,還有在乎其上者,此則是有上有容,唯佛陀是大乘極果之聖人,更無有在乎其上者,故稱爲無上遍正覺者。“者”,以總相言,在凡夫稱者,則以色等有漏五蘊之和合假體而得名;在佛陀稱者,則以色等無漏五蘊之和合假體和合而得名,即含藏有“無上遍正覺”之無漏五蘊者。依此解釋,則成六離合釋中之有財釋,以所具之功德法財而立名,亦即是具足成就無量福德智慧者。──此是依通途所言之成佛。
各經論與各宗所明成佛之義,各有不同,依天臺宗有六即義:一、理即佛,此明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即是本來具有如來自性涅槃,不過未能證得。依此而言,則不特有情是佛,即一切無覺知不能運動之無情亦有佛性。此由佛陀證得平等真如法界,了知情與無情皆以如來清淨法界爲體性,故言皆有佛性。但有情能加功用,故有成佛之時,而無情則隨有情之成佛以成佛耳。二、名字即佛,即是聽聞佛陀無礙大悲心中所流出之聲教,或從他人教授,或于經藏中得見聞佛之名字言句而如理了解圓徹者,此即是依名字而解義理之佛。叁、觀行即佛,此即依名字佛而更進一步,在前唯了解如來之教義而未如實修習,今則不特了解其名義,又能如理觀察如實修行,此即是能修觀行之佛。四、相似即佛,此從菩薩十信位而發起隨順無漏之觀行,漸伏二障,成就六根清淨,此即相似于真佛之成佛。五、分證即佛,此即依前相似佛德之力而入初住,能現八相成佛,漸漸發生證真之智,將無明分分斷除。此位從相似即佛之十信位後,以至于等覺位皆在此分證即佛位中。六、究竟即佛,此即是究竟之覺者。在前分證即佛中,雖亦分分漸證真如,然未到于至極,今則覺智已究竟圓滿,其福德已究竟周圓,故名究竟即佛,其位則在等覺正入妙覺位時,故以即佛目之。
上是天臺成佛之義,而在此經成佛之義,是以真言陀羅尼而明成佛,其義則有二種:一、即究竟成佛,二、是加持成佛。加持成佛,以天臺六即義明之,則可通于觀行、相似、分證即佛之義;而此究竟成佛,亦天臺之究竟即佛。此即是等覺菩薩所修之叁密法門,以此叁密法門修習加持,而欲求證究竟妙覺者,是依于如來叁密加持之力。即所謂行者觀佛之觀,行佛之行,坐佛之座,身佛之身,而觀自身即是妙覺如來,此即依妙覺佛究竟叁密之法而修叁業加持也。妙覺佛以清淨叁密而加持行者,則行者之自身即是妙覺如來。如此,則成一念修加持一念佛,念念修加持念念佛,無間相續不斷修加持即無間佛也。此所謂加持成佛者,即真言宗所謂即身成佛之義。即但依毗盧遮那如來爲根本,以一切法爲如來等流法身,行者依于毗盧遮那如來法身之加持,則行者便成毗盧如來之加持法身,此即是即身成佛之加持佛義。故此所明之叁密加持真言陀羅尼義,與前觀心品及發菩提心品所明之真言陀羅尼義不同。觀心品之本旨,在修行十波羅密法門而證入真如法性,雖說真言陀羅尼而僅爲方便附屬之法,非正明密宗之法。發菩提心品,是明要成就叁昧以開發自覺悟之心,故以成就叁昧開發菩提心爲本旨。而此品之宗旨,則正在行者修叁密法門,受毗盧如來法身之加持,行者之本身即成毗盧遮那如來。此即正是真言密宗所明之義,與前二品不同之處也。
今再從科中之義以明之,則如來之說法,皆爲欲度諸凡夫證入佛之知見,則凡超出叁界而得聖人之果者皆是凡夫。但雖同爲凡夫,而所被機智則有淺深利鈍之不同。此品所被之機,乃在大心凡夫下根之機,因此類根性不適于前觀心品所修之波羅密門,及發菩提心品所修之叁昧法門,以彼二品適于大心凡夫中上根、中根之根性。此品所被之機性,則爲下根,以欲修習前二品之法門難于相應,故唯仗佛陀功德法力而加持之,以引生其趨向于大乘佛果之決心,仰慕樂修大乘佛果之善根。故此品之法最高,即從等覺以入于佛者;而其所被機用,則正爲大乘初心下根凡夫所修,爲前觀心與發菩提心二品之所不攝者。此能攝之,故必要以佛身功德加被之以令其智力福德增長,而生起仰慕大乘佛果、贊歎大乘佛果、修習大乘佛果,此即總科所謂“下根引大乘果”是也。而其法體,則如科旁所注之等覺入佛者。就其義,則如正科之下所注之“觀叁種秘密即身成佛”也。所謂觀叁種秘密者,即行者身結契印、口誦真言、意作觀想,以此叁業秘密而修習時,即爲如來叁密之所加持,行者之叁密即與如來之叁密無二無別而得即身成佛之義。在下又注“禅密”二字者,明此品雖攝于真言密宗,而亦旁攝于禅。因行者正修叁密之時,即有禅定與之相應,以其正身定心皆不離于禅定也。由是而觀,則此大乘不共法之差別殊勝,可知回不同于前之五乘共法、叁乘共法也。故在觀心品中,其能堪任修此觀心法門者,則必是大乘上根利智之人,可以龍樹及無著等菩薩而爲代表;在發菩提心品,是能成就自覺悟心而發真菩提心者,是爲禅宗所提倡在六根現量門頭而啓發真心者,可以禅宗諸祖而爲代表;此品之叁密加持即身成佛法,則可以不空等叁藏及中日之惠果、空海阿阇黎、與西藏之呼圖克圖而爲代表,皆是行叁密之法而爲加持以成佛者。前顯示本經宗旨,明此經法義之豐富,有所謂“法備五乘,義周十宗”之語,蓋即明此經大小各宗無不備。雖其余大乘經中亦具足諸義,但不如此經之分齊明顯也。
戊一 示成佛法
己一 顯叁身佛
爾時、薄伽梵能善安住清淨法界,叁世平等無始無終,不動凝然常無斷盡。大智光明普照世界。善巧方便變現神通,化十方土靡不周遍。
科文所謂“顯叁身佛”者,即是于此品中顯現叁種佛身之德相智用,不同于前諸品中或顯變化身,或顯他受用身,而未叁身齊現。蓋因前諸會中之機感未能至極,故說法之佛身亦但隨其機宜,今此品中被機之法,是從等覺而入于佛者,故能說法之佛,亦是究竟之佛而全顯佛之叁身也。此中從薄伽梵至常無斷盡者,即顯法身 之體用。善能安住清淨法界者,即顯法性佛之身土,名曰法性身土,大同于天臺教所謂清淨法身常寂光淨土,是佛果之自性清淨法界。但此自性清淨法界,本無身土二相可分,然約義,可以究竟覺相爲佛身,而以所安住之清淨法界爲法性土。叁世平等者,由于法身如來之身土,無叁世之可言,是周遍叁世而無可分爲過去、現在、未來者,故叁世平等。無始無終者,即明成法身非此佛時始有,是從無始本來具足;亦非成佛而後到何時期則便終止,乃是盡未來際亦不窮。即是圓陀陀、光灼灼,徹今徹古無有更動而凝然存者,故曰不動凝然常無斷盡。略無間歇永不斷滅,此即明法身爲受用、變化二身之所依。次、大智光明普照世界者,即明自受用身之體用。此即是四智菩提,由叁無數劫所具足無邊功德之所成就,故能普放大智光明而照徹無邊世界。然此自受用身之智光,並無所謂普照不普照,但借事相依方所以明之,則便有普照世界之義。此即由無量功德莊嚴所成之自受用法樂之身,即是圓滿報身也。次、善巧方便下,即明他受用身、變化身之功用。佛爲地上十王菩薩所現之身,以無邊福德智慧教授地上之菩薩,令其受用法樂,此名他受用佛。變化身佛──即劣應身佛,則爲地前菩薩及聲聞、緣覺乃至一切人天五趣所現者。但爲四加行位之菩薩,則化爲勝應身佛;從資糧位之菩薩及二乘以及叁界之人天等,則爲化現劣應身佛。于五趣中之天人以下者,則所現之身不定是佛身,而是隨其種類而現者,即密宗所謂等流佛身。隨其若鬼、若畜,亦變爲鬼、畜說法而度脫之。此即是佛以神通之力而善巧方便變現無量之佛身,化度十方世界,而靡不周遍者也。但變現亦有差別不同,地上雖亦是四智所現之佛,而正爲平等性智所現之佛;地前雖亦由四智所現,而正爲成所作智所現之佛;地上、地前之能觀機說法,則皆是妙觀察智之功用。平等性智所現佛身,則爲他受用;成所作智所現之佛身,則爲變化之佛身。今此品所現之佛身,則爲究竟妙覺。然此叁身,若以說法不說法而言,則他受用身、變化身有說法之義,而自受用身與法性身,唯是平等如如理智,無有相對之相,故無說法之義,凡自受用法樂之身,不必現身說法;而現身說法者,則是佛受用與變化身耳。常有人說法身、報身能說法,其實亦是他受用身與變化身說法。如彼以金剛經爲法身所說,其實以此經在破妄顯真而顯平等真如之外無有別法,顯一 切法皆唯法性,推功歸本故雲法身所說。然實非法身所說,不過依于法身而起之說耳。或以法身包括法性身與自受用之二身,而以他受用身與變化身爲應身;或以法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名法身,而以爲地前所現之身爲應身;或並以爲地前菩薩及二乘與人天所現之身皆爲法身,以爲五趣人天以下之有情所現之化身爲應身;更廣法身之義。小乘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法爲解脫身。此則應觀其經文義理之分齊如何,決不能執著于一端也。大乘以一切法皆爲法身,此不過舉其大略明之耳。
己二 示叁密法
是薄伽梵告文殊利師菩薩摩诃薩言:“瑜伽行者觀月輪已,應觀叁種大秘密法:雲何爲叁?一者、心秘密,二者、語秘密,叁者…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成佛品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