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囑累品第十叁)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
甲叁 依教奉行分
囑累品第十叁
此經全部叁大分,第一教起因緣分──序分,第二聖教正說分──正宗分,已經講完了,今講此第叁依教奉行分,即是流通分。囑累者,囑托以此事而煩累彼的意義,如法華文句雲“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天臺維摩經疏十雲“囑是付囑爲義,累是煩勞荷負之義”。又、以累擔付囑于彼的意義,如淨影維摩經疏雲“累是擔累,法是宣傳者之重擔,故名爲擔累;以此囑付令人傳道,故名囑累”。此經囑累的意義,如雲“今以此法付囑汝等!……汝等大衆,住大忍力流通此經”。釋迦如來將此法──心地觀法付囑于文殊菩薩等,而且再叁地叮囑,此法不僅利益于當時海會大衆,還要輾轉流通于未來,使未來衆生法樂均沾,利益到無窮無盡。
乙一 付囑流通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告文殊師利菩薩等阿僧祇海會大衆言:“我于無量那庾多百千大劫,不惜身命、頭目、手足、血肉、骨髓、妻子、國城、一切珍寶,有來求者悉用布施,修習百千難行苦行,獲證大乘心地觀門。今以此法付囑汝等,當知此甚深經,十方叁世無上十力之所宣說。如是經寶最極微妙,能爲有情一切利樂。于此叁千大千世界、十方諸佛國土之中,所有無邊諸有情類,傍生、餓鬼、地獄衆生,由此大乘心地觀經殊勝功德威神之力,令離諸苦得受安樂。如是經力福德難思,能令所在國土豐樂,無諸怨敵。譬如有人得如意珠,置于家中,能生一切殊妙樂具;此妙經寶亦複如是,能與國界無盡安樂。亦如叁十叁天末尼天鼓,能出種種百千音聲,令彼天衆受諸快樂;此經法鼓亦複如是,能令國界最勝安樂。以是因緣,汝等大衆伏大忍力,流通此經”。
此經說法,共計有六個法會:第一法會,在靈鹫山放光瑞相,爲妙德長者說報四恩的法;到了爲智光長者說遠來問法以下,是第二法會;觀心品是第叁法會;發菩提心品是第四法會;成佛品是第五法會;此囑累品是第六法會。第一、第二法會,爲人、天、二乘外內凡說法。現的是千百億化身佛。第叁法會爲地前四加行位菩薩說法,所以現勝應身。第四法會爲地上菩薩說法,所現的是他受用身。及至第五法會爲究竟菩薩地說法,總顯叁身而現的亦是他受用身。不過在觀心品以後的法會,所現的佛身,是具足福智神通莊嚴的。因爲要此法流通于人間,所以此第六法會仍現千百億化身──丈六身而說法。這所以有種種現身差別相者。因菩薩智慧程度不同的緣故。雖法會有六,而道場只有一處──靈山;如華嚴經不離菩提場而升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的事,是個很好的比例。
在此法會群衆之中,以文殊菩薩等而爲上首,所以佛對他們說:我于無量百千百萬大劫之中,把所有的內財、內外財、外財都布施于人,修學種種苦行,才證得大乘的心地觀法門。今以此法付囑汝等,不要看得太容易了,不要如世間物一樣底忽略過去,此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當生希有難遭遇想!十力,此處作佛的德號用。菩薩地也可以得十力,但如來乃是無上十力。十力者何?一、知是處非處智力,謂如來于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過去現在未來業報智力,謂如來于一切衆生過去、未來、現在叁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故名知過現未叁世業報智力。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梵語叁昧,華言正定,謂如來于諸禅定自在無礙,其深淺次第如實遍知,故名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謂如來于諸衆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故名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謂如來于諸衆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謂如來于世間衆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謂如來于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故名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不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八、知天眼無礙智力,謂如來證知天眼清淨,見諸衆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故名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謂如來于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故名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謂如來于一切惑余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故名知永斷習氣智力(文意見大智度論)。此十力,是十種智慧之力,一切法從佛的智慧力而轉,所以稱佛爲法中之王,一切法得其自在無有障礙。衆生因無明障蔽,無智慧力生起,所以一味地愚癡顛倒。此法、既是具足無上十力的佛說的,所以是微妙之法──其理微細,其用勝妙。由此叁千大千世界,推之于十方國土,無論何類衆生,由此大乘心地觀經殊勝功德和威神之力,皆能離苦得樂。此經福德之力不可思議,在某一國家裏只要有人去講說修持,無形之中有這樣的功用:國土豐樂,無諸怨敵。今講此經者,亦是回向中國國家安甯,人民豐樂。此經有如是之功德,所以釋迦如來再四的叮囑,要有堅忍的能力和毅然決然的精神去流通此經。
乙二 問答持福
丙一 文殊贊問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希有如來!希有善逝!乃說甚深大乘微妙心地觀經,能廣利益大乘行者。唯然世尊!實爲深妙!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持此經乃至一四句偈,如是之人得幾所福”?
從爾時文殊至實爲深妙,這是贊佛的;從若有善男子至得幾所福,這是問佛的。如來出現人世間,固然是希有,如說法更是希有。此法能利益于頓悟直往的菩薩或漸悟曲往的菩薩,縱然你不是大乘行者,或頓、或漸、或上、或下,也都能得受其利益。能持此經者,受持之義,謂從上師傳而領受憶持。過去的印度和現在的西藏,都是如此。而我們中國。只要你認識文字,就可以自由讀誦研究修持。甚至一般學時髦的,無聊時也來玩味佛經,偷幾個佛經裏的術語,應用到別的文字裏去,玩弄些野狐禅,這全是一時的好奇心所激動,有信心與否,卻是另一個問題。如此輕視佛法,罪過罪過!若要真正修學佛法,必須要禮拜上師請其傳授。此上師是從佛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我們對之應如佛一樣的看待。你要信心具足,把上師所傳授的教法受持不失。即使不能把整部的經文受持不失,只要能持七字一句或五字一句的四句頌偈,或者是一行的長行文字,都可以得到無上的福德。我們所聞的法,雖是各自有漏心上所生起的影像,但法是無漏心的佛所說的,故一切教法都以無漏心境爲本質。我們若能依此法讀誦修持,則能增長善根福德。到底有多少福德?這就是文殊菩薩所請問的焦點。
丙二 釋尊廣明
丁一 喻校持福
爾時、薄伽梵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恒河沙叁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以用供養十方諸佛,爲一一佛造立精舍七寶莊嚴,安置供養佛及菩薩,滿恒沙劫;彼諸如來所有無量聲聞弟子,亦以供養一切所須如供養佛等無差別。如是諸佛及聲聞等般涅槃後,起大寶塔供養舍利。若善男子、善女人暫聞信解此心地經一四句偈,發菩提心,受持、讀念、解說、書寫乃至極少爲一人說,以彼種種供養功德,比此說經所獲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況能具足受持、讀習、廣爲人說,所得福利不可限量”。
佛告訴文殊菩薩說:若有善男信女,把世間種種的寶物,充滿如叁千大千世界恒河沙之多,以供養十方諸佛;不但此也,而且建立廣大精舍,安住清淨佛菩薩僧、聲聞僧;而且還爲諸佛、菩薩僧等建立寶塔,供養舍利。這些的功德,若與信解此心地觀經一四句偈的人所獲的功德比較,十六分之一的功德也沒有。只要能發菩提心,去受持、讀念、解說、書寫,乃至從極小的部分做起,乃至只曾爲一個人講說,就已如此,又何況具足受持等五法行所得的福德呢?此中受持等五法行,是十法行之中的,雖只有五法,但意義可包括十法。“十法行”者,一、書寫,于佛所說的經律論,廣爲書寫流通于世而不使其斷絕,如現在刻經印刷一樣。二、供養,于佛的經典安置之所在,應如佛的塔廟一樣的供養。叁、施他,以所聞的教法,廣爲他人演說,或施與經卷,不專自用,但欲利他。四、谛聽,聞他人讀誦經典或解說經典,要深生愛樂一心谛聽。五、披讀,于諸佛所說之經典,常披閱看讀而手不釋卷。六、受持,于諸佛所說之教法,從佛或上師禀受,持而不失。七、開演,于佛所說的教法,常開示演說,使人信解。八、諷誦,于如來所說的一切教法,諷誦宣揚,梵音嘹亮清澈,使人樂聞。九、思維,于如來所說的一切法義,思維籌量,觀念了解而不忘失。十、修習,依如來所說的法,精修數習而成佛智(文意出辯中邊論)。這十者,一至八是聞所成慧,九、十二種是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丁二 別明女福
“若有女人發菩提心,受持、讀習、書寫、解說此心地經,如是女人爲最後身更不複受,不墮惡道八難之處,于現身中感得十種勝利之福:一者、增益壽命,二者、除衆病惱,叁者、能滅業障,四者、福智倍增,五者、不乏資財,六者、皮膚潤澤,七者、爲人愛敬,八者、得孝養子,九者、眷屬和睦,十者、善心堅牢”。
講到持福,這裏特別把女人持經的福提出來討論。在報身上講,女身的確比較男身要劣一點。這不是有輕視女子的見解,女子比男子,在修道方面有很多因難之處。佛典裏有講到“女人非器”的話,即是說女人不是修行佛道的根器。所以要特別激發她們發菩提心,受持此經。如能受持此經,不但未來轉女成男,現在即能有十種殊勝福德,只要她能夠如法去受持就是了。
丁叁 經同佛塔
“文殊師利!在在處處若…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囑累品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