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秘密,雲何名爲心秘密法?瑜伽行者觀滿月中,出生金色五钴金剛,光明煥然猶如镕金,放于無數大白光明,以是觀察名心秘密。雲何名爲語言秘密?“唵一地室多二合婆爾羅二合二”此陀羅尼具大威力,一切菩薩成佛真言,是故名爲語言秘密。雲何名爲身秘密法?于道場中端身正念,手結引導無上菩提最第一印,安置胸臆心月輪中。善男子!我當爲汝說其印相:先以左右二大拇指,各入左右手掌之內,各以左右頭指、中指及第四指緊握拇指作于手拳,即是堅牢金剛拳印。次不改拳,舒左頭指直豎虛空,以其左拳著于心上;右拳小指緊握左拳頭指一節,次以右拳頭指之頭,即指右拳拇指一節,亦著心前,是名引導無上菩提第一智印,亦名能滅無明黑闇大光明印。以結此印加持力故,十方諸佛摩行者頂,授大菩提勝決定記,是大毗盧遮那如來無量福聚大妙智印”。
瑜伽行者,即修秘密法之人。瑜伽者,即相應之義,謂能修之人與所修之法互相合應,則名瑜伽。月輪者,即前發菩提心品中凡夫所觀菩提心相之清淨圓滿月輪觀,即是本清淨法界觀,以此月觀爲所依。叁種大秘密法者,即是毗盧遮那如來之無漏叁業而加持行者,使行者與佛無二,此即名爲叁種秘密,此唯佛與佛乃能證知;要使等覺菩薩證入佛地,故示之以叁種秘密大法。所謂叁種秘密者:一、即是心秘密法,是由于行者觀自心如清淨圓滿之月輪,由此心月輪體性中出生五钴金剛,即表顯毗盧遮那如來所成之五智。五智者,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清淨智是也。行者即依此五智而觀想,觀得自心月輪中之五钴金剛,皆爲如來果德之法性;行者以本有之體性,感毗盧遮那如來威力功德之所加持,則行者自身即佛。二、語言秘密者,其秘密之義含蓄在此真言中。所謂具大威力者,即是有如來之大雄大力或無上十力。此真言即瑜伽行者依此而加持誦習,則便能得如來法身。叁、身秘密者,此是道場正坐結印于胸臆間,此印即是引導無上菩提心印。引導者,即引導菩薩而究竟成佛。從善男子至亦著心前者,明結無上菩提心印之法。其初所結成者,則爲堅牢金剛拳印;次即于此印更進而結成無上菩提第一智印,即菩提心印也。如下二圖:
金剛拳印
菩提心印
此印又名能滅無明黑暗光明印者,即引導菩提心而得圓明,則其無明癡闇即能究竟破滅。次以結此印至大妙智印者,明由行者結此印而加持之,故感得十方如來摩頂受記,而又轉名此印爲無量福聚大妙智印。勝決定記者,即記其決定成佛。大毗盧遮那如來者,即是摩诃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普遍之義,普遍明照,一切智種種光明遍照,如日月輪之光明普照萬物,即密宗所謂大日如來是也。此大日如來,平常以爲是法身,而實即是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己叁 正觀成佛
爾時、行者結此印已,即作此觀:一切有情共結此印持念真言,十方世界無叁惡道、八難苦果,同受第一清淨法樂;我今首上有大寶冠,其天冠中五佛如來結跏趺坐,我是毗盧遮那如來,圓滿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利益安樂一切衆生。如是觀察,名入毗盧遮那如來最勝叁昧。
此文正明作觀之意,即行者觀得一切有情皆同結此菩提心印,誦秘密言,息除八難、叁途之苦而同受法樂。行者並觀自首寶冠之上有五佛如來,則自身即是毗盧如來,具足相好,放光照徹世界,普利衆生。如是觀察,即名入毗盧遮那如來最勝叁昧。此中明佛相如何莊嚴,顯其佛相是他受用佛身之相,並非自受身與法身之相。如梵網經所現爲二地之他受用身。此中說法之佛,是爲等覺而現之他受用佛,是從法身如來之體性而起之身,亦可得名法身。即變化身亦是從清淨法界法身如來本性之流出,亦得名法身也。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本是變化來如來之相好,毗盧如來──他受用佛雖有無量功德莊嚴其相好,亦不外乎從此相中推廣而已。
己四 喻明勝法
“譬如有人悟迦盧微妙觀門,自作是觀:我身即是金翅鳥王,心、意、語言亦複如是,以此觀力能消毒藥,一切惡毒不能爲害。凡夫行者亦複如是,作降伏坐,身不動搖,手結智印,密念真言,心入此觀,能滅叁毒,消除業障增長福智,世出世願速得圓滿,八萬四千諸煩惱障不能現起,恒河沙等所知重障漸漸消滅,無漏大智慧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現前圓滿,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科以修迦盧微妙觀門爲喻,顯叁密法門之殊勝。迦盧微妙觀門者,即是迦樓羅秘密觀門。印度頗多修此觀門者,修此觀時即觀自身是金翅鳥生,乃至口與意亦複如是,便能消除毒藥而不爲毒藥所害。凡夫修如來叁密法門亦然,能作此叁種秘密加持,便能滅叁毒諸苦而證得佛果菩提。降伏坐者,即是跏趺坐,此坐是以右足架在左足之上;若左足架在右足上,則名之曰“吉祥坐”。無漏大智者,即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智,即以此金剛智之利劍,截斷一切煩惱而到于究竟清淨地也。
戊二 贊說勝行
己一 文殊贊法勸行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稀有世尊!希有善逝!如來出世過優昙華,假使出世說是法難。如是心地叁種秘密無上*輪,實能利樂一切衆生,入如來地及菩薩地真實正路。若有衆生不惜身命修行此法,速證菩提”。
此科名“贊法勸行”。贊法,即從“爾時文殊至真實正路”;勸行,即若有衆生至速證菩提是也。贊法者,即文殊菩薩稱贊如來說此叁種秘密法門,其難值遇甚于優缽昙華。如來、善逝,爲佛陀十號中之二號;言希有者,正明如來出世甚難,而能說此叁密法門則是難中之難。入如來地及菩薩地者,即明修此叁種法門,其在凡夫地者則能入于菩薩地。其在菩薩地者則能入于如來地。勸行者,即勸衆生不惜身命而去修行,此不惜身命修行,正是大丈夫之行爲。聞西藏喇嘛往往能做到。不惜身命者,如臨陣之戎衣戰士,不顧一切而去殺敵;似入叢林之禅和子,以“身心交與常住,性命交與龍天也”。
己二 世尊示行令修
庚一 總示叁十二甲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習叁種秘密成佛妙門,早獲如來功德身者,當著菩薩叁十二種大金剛甲,修此妙觀,必證如來清淨法身”。
此文意謂修瑜伽行者,修叁種秘密法門時,必先要披叁十二種大甲;若如是,則修叁種秘密之觀必能成就,而成如來清淨法身矣。此即行者從初聞法起信,增進而入于妙覺,皆必要披此叁十二種大甲。
庚二 別明叁十二甲
“雲何名爲叁十二甲?一者、于無量劫爲衆生故,不厭生死受苦大甲;二者、誓度無量有情乃至蝼蟻不舍大甲;叁者、覺悟衆生生死長夢安置叁種秘密大甲;四者、擁護佛法,于一切時猶如響應護法大甲;五者、永滅能起有無二見一切煩惱金剛大甲;六者、頭目髓腦、妻子、珍寶,有來求者能舍大甲;七者、家中所受一切樂具,永不貪著能施大甲;八者、能持菩薩叁聚淨戒,及不舍離頭陀大甲;九者、著忍辱衣,遇諸違緣毀罵鞭打不報大甲;十者、教化所有一切緣覺、聲聞令趣一乘回心大甲;十一者、譬如大風晝夜不歇,度諸有情精進大甲;十二者、身心寂靜口無過犯,修行解脫叁昧大甲;十叁者、生死涅槃無有二見,饒益衆生平等大甲;十四者、無緣大慈,利益群品恒無厭舍與樂大甲;十五者、無礙大悲,救攝一切無有限量拔苦大甲;十六者、于諸衆生無有怨結,恒作饒益大喜大甲;十七者、雖行苦行不憚劬勞,恒無退轉大舍大甲;十八者、有苦衆生來菩薩所,代彼受苦不厭大甲;十九者、如觀掌中阿摩勒果,如是能見解脫大甲;二十者、見五蘊身如旃陀羅,損害善事無著大甲;二十一者、見十二入如空聚落,常懷恐怖厭舍大甲;二十二者、見十八界猶如幻化,無有真實大智大甲;二十叁者、見一切法同于法界,不見衆相證真大甲;二十四者、掩他人惡不藏己過,厭離叁界出世大甲;二十五者、如大醫王應病與藥,菩薩隨宜演化大甲;二十六者、見彼叁乘體本不異,究竟同心歸一大甲;二十七者、紹叁寶種使不斷絕,轉妙*輪度人大甲;二十八者、佛于衆生有大恩德,爲報佛恩修道大甲;二十九者、觀一切法本性空寂不生不滅無垢大甲;叁十者、悟無生忍,得陀羅尼,樂說辯才無礙大甲;叁十一者、廣化有情坐菩提樹,令證佛果一味大甲;叁十二者、一刹那心般若相應,悟叁世法無余大甲;是名菩薩摩诃薩叁十二種金剛大甲。”
此叁十二大甲,第一、即是菩薩于無量劫中廣度衆生,不畏生死大苦。第二、即是菩薩爲成佛故,能度諸有情乃至最微而至于蝼蟻。第叁、即是菩薩爲度苦惱衆生,警覺其長夜大夢而安置于叁種秘密法門。第四、即是菩薩因爲擔荷如來大法故,擁護佛法之心,時時刻刻如響應聲。第五、即是修菩薩行者能滅空有之二執,此二執若除則一切煩惱永滅。第六、即是修菩薩行者能舍身命財産。第七、即是不貪著樂具而能施于人。第八、即是能持叁聚大戒及修十二頭陀苦行。叁聚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第九、即是行忍辱波羅密,若遇種種逆境而不報複。第十、即是行菩薩行者,應將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者,轉化爲佛果菩提。第十一、即是明修菩薩行者,其精進勇猛正如晝夜不息之大風。本來,風終有止息之時,此但是譬喻耳。十二、即是修菩薩行者。應解脫身口意叁業,而成寂靜禅定之叁業。十叁、即是菩薩度諸衆生,不著于生死,不著于涅槃,所謂生死涅槃平等無住。十四、即是行無緣大慈心而不厭舍,與衆生之樂。十五、即是行無礙大悲而拔有情之苦。十六、即是爲饒益衆生故,未曾結怨衆生,衆生皆生歡喜。十七、即是雖作諸事業,與衆生樂、拔衆生苦令衆生歡喜,而其心不貪著,居于中容之境。十八、即是菩薩能代衆生受苦。十九、即是解脫眼根得天眼通,觀大千世界如掌中之阿摩勒果。二十、即是觀五蘊身是能損害善業之物,如旃陀羅之善于屠殺等事。二十一、即是觀十二處如空野之聚落,應生恐怖之心,不應貪著六根、六塵。二十二、即是觀十八界虛妄不實。二十叁、即是觀一切法皆同一味,皆是清淨真如法界而無有二相可得,二十四、即是揚他人之善,發露本人之惡以求出離叁界。二十五、即是菩薩度生,如大醫王之應病與藥。二十六、即是觀叁乘菩提皆同于一真如法界,及能究竟回心而歸于佛果菩提。二十七、即是菩薩常說法度生,使叁寶之種無有斷絕。二十八、即是佛對于衆生皆有恩德,行者爲報恩故勤修佛道。二十九、即是觀一切法之體性空寂,無有生滅。叁十、即是行者悟無生忍,得陀羅尼,及證得樂說辯才。悟無生忍者,在初地以上能悟之,即是悟得諸法不生不滅之體性而忍可于心。得陀羅尼者,即是得法、義、咒、忍之四種陀羅尼,陀羅尼即總持義。樂說辯才,爲四無礙辯之一,即于第一、第二、第叁之法、義、辭叁種無礙辯,爲衆生自在樂說,故名樂說辯才。此在九地以上始有之。叁十一、即是普度有情齊成佛道。叁十二、即是在菩提樹下將成佛時,于一念間,證悟叁世如來與佛果智相應之無余大法。是名菩薩金剛大甲者,此即總結叁十二甲之文。
庚叁 結明修果利
“文殊師利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身被如是金剛甲胄,當勤修習叁種秘密,于現世中具大福智,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此文意明若人能先被如是叁十二金剛甲胄,進而修習叁種秘密法門,則于現世身中即獲佛果之功德智慧而證菩提。
戊叁 興供發願
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及諸大衆,聞佛所說叁種秘密心地妙法,及叁十二金剛甲胄,一切菩薩所應學處,各脫無價璎珞寶衣,供養毗盧遮那如來及十方尊。而贊佛言:“善哉!善哉!薄伽梵演說無邊菩薩行願,利益安樂一切衆生,舍凡夫身使入佛地。今者我等海會大衆,爲報佛恩,不惜身命爲諸衆生,遍諸國土分別演說此微妙法,受持、讀誦、書寫、流布令不斷絕,惟願如來遙垂護念”!
此科文所謂“興供”者,即從爾時大聖文殊至使入佛地之文;“發願”者,即是今者我等至遙垂護念之文是也。興供,即文殊菩薩及在會諸衆,聞佛說叁種秘密及叁十二金剛甲胄之後,即各各以寶珠寶衣而供養如來,並贊其利益衆生而轉凡夫之身以成如來之身。此中依佛果修行,故能舍凡夫而入佛地。發願,即文殊菩薩及在會諸衆,聽聞佛法之後,欲報如來之恩,各于佛前發願,願將所聽聞之微妙法,于諸佛土中而爲衆生演說,若自受持、讀誦、書寫、流布,及教人受持、讀誦、書寫、流布,總不使其斷絕;並望如來遙垂加護。
戊四 聞法獲益
爾時、大會聞此妙法得大饒益,不可稱計無數菩薩,各得證悟不退轉位,一切人天皆獲勝利。乃至五趣一切有情,斷諸重障得無量樂,悉皆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即明在會諸衆所獲之益。此中從爾時至得大饒益,即總明會衆獲益。次即不可稱計菩薩得不退轉,次人天獲勝利,即明其利益較前猛利。次五趣有情皆離障得樂而成佛果菩提,是明法身冥熏之益。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成佛品第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