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功德庄严品第九)▪P2

  ..续本文上一页凡夫:1.以为人死了就没有了;2.如唯物论者,以为人间唯五欲之乐,只要有金钱就可以享受,所以贪著金钱。二、出家凡夫:1.有憍慢心者,恃自己稍有学问或功德,就变为“夸大狂”,不能虚心谦下;所以修学佛法者,应首先把憍慢心根本扫尽。2.因有憍慢心生起。只求自利、自解脱,有德者不去恭敬,有苦者不去悲怜、救济,这与大乘佛法背道而驰。三、佛法中修行稍有心得的出家人:1.只要相信佛理,纵然憍慢到某种程度,还可以挽救;倘根本不信仰佛理,即佛在世亦无法可施。自以为我超过佛菩萨,以为佛说的教法不过为愚夫愚妇一般人说,我则超然不复相关,这种邪见坚深,难以拔济。3.破戒,这不是没有受过戒,是稍有禅定工夫,妄心稍息,即觉万法空无所有,以为我是无所谓戒的了;你们持戒的,都是浅薄凡夫,应为我所驱策使用。如脱离了此三种的二过法,才可以住阿兰若,有成佛的希望。

  庚三 以诸四法明

  “复次、善男子!具四种德,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云何为四?一者、名闻,总持不忘;二者、分明,能解妙义;三者、正念,常不放逸;四者、随顺,如教而行。善男子!若有佛子成就如是四种胜德,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修菩萨行求无上道。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四德庄严自身,住阿兰若求佛智慧。云何为四?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三者、大喜;四者、大舍。善男子!如是四法,能生一切福德智慧,利益安乐无量众生,速证无上大菩提法。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四德,持戒清净能至菩提。云何为四?一者、恒住四无垢性;二者、常行十二头陀;三者、远离在家出家;四者,永离谄诳嫉妒。善男子!一切菩萨依此四法,永离生死得大菩提。[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四法,永离生死得大菩提。](此段若非衍文,即系阙误。)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四法摄一切善。云何为四?一者、净持禁戒,复有多闻;二者、入诸三昧,能具智慧;三者、得六神通,兼修种智;四者、善巧方便,又不放逸。善男子!如是四法,三世菩萨共所修学,汝等佛子亦应修习,疾证广大无上菩提。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具四种法,于菩萨行得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善男子!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具四德住于兰若,持戒清净庄严自身。云何为四?一者、观察自无本性,伏断二执证无我故;二者、他身亦无本性,于怨亲所离憎爱故;三者、身心快乐,心心所法无分别故;四者、得平等智,生死涅槃无差别故。善男子!如是四法,一切菩萨所应修习,汝等佛子亦当修习,远趣无上正等菩提”。

  “复次、善男子!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四法,住阿兰若持戒清净,云何为四?一者、爱乐空性,空所显故;二者、得无恐怖,证三昧故;三者、于诸众生起大悲愿,四者、于二无我无厌背心。善男子!如是四法,一切菩萨入圣要门,依此四法断二障故。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四法,住阿兰若善持禁戒庄严其身。云何为四?一者、永舍我见;二者、舍我所见;三者、离断常见;四者、深能悟解十二因缘。善男子!如是四法能除毁禁,守护净戒庄严其身。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又观四法能护禁戒,妙行增修趣求佛智。云何为四?一者、观察五蕴生灭;二者、观十二处如空聚落;三者、观十八界性同法界;四者、于俗谛法无舍无著。善男子!如是四法满一切菩萨所应修学,是故佛子住阿兰若,一心修习求无上道。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具足四堹持戒清净,庄严自身。云何为四?一者、成就不见身观;二者、成就不见语观;三者、成就不见意观;四者、远离六十二见,善能成就一切智观。善男子!若有佛子成就如是四种清净,现身证获正性离生,乃至速证无上菩提。以是因缘,汝等佛子观如是等四种法门,断四恶道证四涅槃,尽未来际度诸有情,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依本经的原意,应有十二段,但缺少一段,所以只十一段。每一段有四法,现在分别解释于下:

  第一、即是四种德:1.不忘所闻的教法;2.了解义理;3.既有了理解,依理而行而正念生起;4.依教奉行。若此四德具足,才能住阿兰若处。如出家的菩萨修菩萨行,应以此四法而修。依佛法,修行必须依出世间的无漏圣教为根本,闻教后进而理解,才有正念生起,有了正念当前而去修行菩萨行,不致趋入迷途,才不是盲修瞎炼的人。

  第二、四无量法:1.大慈;2.大悲;3.大喜;4.大舍。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喜、见人离苦得乐而生庆悦;舍、如上三种舍之而不存著,又能舍怨舍亲而怨亲平等。所谓无量者,因为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平等利益一切众生。如俱舍论二十九云“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此有浅深之不同,从浅至深次序井然,达到证入无上佛果,福德智慧才圆满。

  第三、四德:要想出家基础坚固,非持戒不可;若能持戒,则能成就无上菩提。1.恒住四无垢性;2.常行十二头陀:此二种在上面都讲过。3.要远离在家而出家;4.要永离谄诳、嫉妒。谄诳是骗人,嫉妒是憎人。若依此四法修行,则能永离生死苦海得大菩提。嫉妒的意义:害贤曰嫉,忌能曰妒,谓为其贤能于己而恶之。总之、凡他人有荣幸之事,则对之生可恶之念曰嫉妒,正是随喜心的反面。

  第四、四法:此四法是总摄一切善法的陀罗尼法。1.持净戒而还要有多闻,若能持戒不能多闻,或能多闻不能持戒,这是偏一于一面而不能摄善法。2.要定慧双修,如智慧无定是散慧,如定无智慧则易流入邪定。3.要得六神通,同时要修得大乘的种智──利人的种智,如同辟支佛一样的只能现通,这简直对于大乘佛法茫然莫明。4.要能够善巧方便,还不要放逸,世人每每有善巧者即易流于放逸,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五、菩萨四摄法:菩萨之所以能利人者,以此四法为根本,如瑜伽菩萨戒即依菩萨的“六度”、“四摄”为菩萨行。1.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但不一定要舍头目髓脑才算布施,只要随所有的能力去做应做的布施工作,能为公众服务谋利益,也是布施。无畏施,也并不一定到菩萨地位才有,无论何种大小动物或个人或团体──社会国家,有重大的灾难降临,我能随力报弭灾除难,即是无畏施。2.爱语,以他人欢喜听的言语为众生说法,随众生根性而以善言譬喻,令众生皆能信入。3.利行,菩萨以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凡有利益皆归诸众生,而自己能刻苦耐劳。4.同事,菩萨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所谓同其光、和其尘,使同其所作令沾利益。此四法名曰四摄法者,唯此才能摄受一切众生皆归佛道,所以出家菩萨要切实去修学实行。

  第六、具足四德,方有安住阿兰若之可能,也就是方能住阿兰若而修成佛之功德,菩萨应以此功德而庄严自身。四种功德是:一者、观察自身皆为五蕴、四大众缘会聚而成,无有坚固之实体,故即证二无我性断除我法二执也。由执我为实故起二执,今悟我空即证无我性也。二者、从自身无我推知他身亦复如是,了知自他平等无我之理,即无有一切亲疏、欣厌、喜乐、憎恶,自他平等故,同一无我理故,乃至同一法身无我性故。三者、世人所有欣、厌、忧、恼、苦、乐受等,皆由执我而起,令心不安,恒时住于矛盾状态之中;今了平等无我理故,自他人我无分别故,则身心快乐得大安然也。四者、依前我法自他平等无有憎恶亲疏差别,即得平常之智,了知生死涅槃无差也。由生故有死,由有染故而后有净,今既人我性空,则生佛平等,涅槃生死无有差别。离涅槃性即无生死可得,离生死外亦无涅槃可得,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于生死海中利益众生,无有生死涅槃相之可得可畏也。若能如是修行,乃能行菩萨道。但是此中所明修行,要皆是三阿僧企中初阿僧企,地前菩萨所修之行门也。

  第七、即以发宏誓愿,能住阿兰若和能经三无数劫无有退转。一者、菩萨发心,目的即在度诸众生,故第一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二者、众生从如何度之,故烦恼无尽誓愿断。三者、但烦恼差别无量,而对治法门亦复差别无量,故法门无量誓愿学。四者、如是无量法门,若欲运用善巧无碍,除非完成佛果功德不可,故佛道无上誓愿成。为度众生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故,故菩萨成佛,非为个己而实为众生也。佛果功德,即无住涅槃及智、断、恩三德,与佛果上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初发心菩萨,无有威德庄严,即名为小;初地以上之菩萨,具足福德智慧,故名为大也。

  第八、一者、空,即我法二空或十八空等,由此二空、十八空等所显之理,即为空性;菩萨爱此空理,故住阿兰若也。空所显故者,菩萨初从胜解行地乃至十地满心,都依法空所显而修一切之行;如地前菩萨依空理而修,初地以上菩萨即依证此空性而修行佛果,故菩萨爱乐空性也。二者、菩萨因证诸法法性之正定,了知生佛平等无有差别之相,故无恐怖也。三者、此空所显之理即平等性,因观自他平等、物我无二,菩萨即起同体大悲愿力以度众生。四者、由空所显,了知平等无二之理,通达缘生体空,即证二无我性,无有厌舍也。要门者,谓此四法即是菩萨胜道之捷径。胜道者,即无漏智慧,因此无漏智慧为胜道自体故。此胜道之义,约所证边言,即真如法界之性;约相应之心法而言,即相应之善心心所法;约所成之法而言,即一切纯无漏之善法也。总之、依此四法而行,即观二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功德庄严品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