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夫:1.以爲人死了就沒有了;2.如唯物論者,以爲人間唯五欲之樂,只要有金錢就可以享受,所以貪著金錢。二、出家凡夫:1.有憍慢心者,恃自己稍有學問或功德,就變爲“誇大狂”,不能虛心謙下;所以修學佛法者,應首先把憍慢心根本掃盡。2.因有憍慢心生起。只求自利、自解脫,有德者不去恭敬,有苦者不去悲憐、救濟,這與大乘佛法背道而馳。叁、佛法中修行稍有心得的出家人:1.只要相信佛理,縱然憍慢到某種程度,還可以挽救;倘根本不信仰佛理,即佛在世亦無法可施。自以爲我超過佛菩薩,以爲佛說的教法不過爲愚夫愚婦一般人說,我則超然不複相關,這種邪見堅深,難以拔濟。3.破戒,這不是沒有受過戒,是稍有禅定工夫,妄心稍息,即覺萬法空無所有,以爲我是無所謂戒的了;你們持戒的,都是淺薄凡夫,應爲我所驅策使用。如脫離了此叁種的二過法,才可以住阿蘭若,有成佛的希望。
庚叁 以諸四法明
“複次、善男子!具四種德,應當安住阿蘭若處。雲何爲四?一者、名聞,總持不忘;二者、分明,能解妙義;叁者、正念,常不放逸;四者、隨順,如教而行。善男子!若有佛子成就如是四種勝德,應當安住阿蘭若處,修菩薩行求無上道。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複有四德莊嚴自身,住阿蘭若求佛智慧。雲何爲四?一者、大慈;二者、大悲;叁者、大喜;四者、大舍。善男子!如是四法,能生一切福德智慧,利益安樂無量衆生,速證無上大菩提法。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複有四德,持戒清淨能至菩提。雲何爲四?一者、恒住四無垢性;二者、常行十二頭陀;叁者、遠離在家出家;四者,永離谄诳嫉妒。善男子!一切菩薩依此四法,永離生死得大菩提。[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複有四法,永離生死得大菩提。](此段若非衍文,即系阙誤。)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複有四法攝一切善。雲何爲四?一者、淨持禁戒,複有多聞;二者、入諸叁昧,能具智慧;叁者、得六神通,兼修種智;四者、善巧方便,又不放逸。善男子!如是四法,叁世菩薩共所修學,汝等佛子亦應修習,疾證廣大無上菩提。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具四種法,于菩薩行得不退轉。雲何爲四?一者、布施;二者、愛語;叁者、利行;四者、同事。善男子!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薩皆應修學。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複具四德住于蘭若,持戒清淨莊嚴自身。雲何爲四?一者、觀察自無本性,伏斷二執證無我故;二者、他身亦無本性,于怨親所離憎愛故;叁者、身心快樂,心心所法無分別故;四者、得平等智,生死涅槃無差別故。善男子!如是四法,一切菩薩所應修習,汝等佛子亦當修習,遠趣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善男子!一切菩薩複有四願,成熟有情住持叁寶,經大劫海終不退轉。雲何爲四?一者、誓度一切衆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叁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薩皆應修學,叁世菩薩所學處故。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複有四法,住阿蘭若持戒清淨,雲何爲四?一者、愛樂空性,空所顯故;二者、得無恐怖,證叁昧故;叁者、于諸衆生起大悲願,四者、于二無我無厭背心。善男子!如是四法,一切菩薩入聖要門,依此四法斷二障故。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複有四法,住阿蘭若善持禁戒莊嚴其身。雲何爲四?一者、永舍我見;二者、舍我所見;叁者、離斷常見;四者、深能悟解十二因緣。善男子!如是四法能除毀禁,守護淨戒莊嚴其身。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又觀四法能護禁戒,妙行增修趣求佛智。雲何爲四?一者、觀察五蘊生滅;二者、觀十二處如空聚落;叁者、觀十八界性同法界;四者、于俗谛法無舍無著。善男子!如是四法滿一切菩薩所應修學,是故佛子住阿蘭若,一心修習求無上道。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具足四堹持戒清淨,莊嚴自身。雲何爲四?一者、成就不見身觀;二者、成就不見語觀;叁者、成就不見意觀;四者、遠離六十二見,善能成就一切智觀。善男子!若有佛子成就如是四種清淨,現身證獲正性離生,乃至速證無上菩提。以是因緣,汝等佛子觀如是等四種法門,斷四惡道證四涅槃,盡未來際度諸有情,令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依本經的原意,應有十二段,但缺少一段,所以只十一段。每一段有四法,現在分別解釋于下:
第一、即是四種德:1.不忘所聞的教法;2.了解義理;3.既有了理解,依理而行而正念生起;4.依教奉行。若此四德具足,才能住阿蘭若處。如出家的菩薩修菩薩行,應以此四法而修。依佛法,修行必須依出世間的無漏聖教爲根本,聞教後進而理解,才有正念生起,有了正念當前而去修行菩薩行,不致趨入迷途,才不是盲修瞎煉的人。
第二、四無量法:1.大慈;2.大悲;3.大喜;4.大舍。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喜、見人離苦得樂而生慶悅;舍、如上叁種舍之而不存著,又能舍怨舍親而怨親平等。所謂無量者,因爲普緣無量衆生,引無量之福,平等利益一切衆生。如俱舍論二十九雲“無量有情爲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此有淺深之不同,從淺至深次序井然,達到證入無上佛果,福德智慧才圓滿。
第叁、四德:要想出家基礎堅固,非持戒不可;若能持戒,則能成就無上菩提。1.恒住四無垢性;2.常行十二頭陀:此二種在上面都講過。3.要遠離在家而出家;4.要永離谄诳、嫉妒。谄诳是騙人,嫉妒是憎人。若依此四法修行,則能永離生死苦海得大菩提。嫉妒的意義:害賢曰嫉,忌能曰妒,謂爲其賢能于己而惡之。總之、凡他人有榮幸之事,則對之生可惡之念曰嫉妒,正是隨喜心的反面。
第四、四法:此四法是總攝一切善法的陀羅尼法。1.持淨戒而還要有多聞,若能持戒不能多聞,或能多聞不能持戒,這是偏一于一面而不能攝善法。2.要定慧雙修,如智慧無定是散慧,如定無智慧則易流入邪定。3.要得六神通,同時要修得大乘的種智──利人的種智,如同辟支佛一樣的只能現通,這簡直對于大乘佛法茫然莫明。4.要能夠善巧方便,還不要放逸,世人每每有善巧者即易流于放逸,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五、菩薩四攝法:菩薩之所以能利人者,以此四法爲根本,如瑜伽菩薩戒即依菩薩的“六度”、“四攝”爲菩薩行。1.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但不一定要舍頭目髓腦才算布施,只要隨所有的能力去做應做的布施工作,能爲公衆服務謀利益,也是布施。無畏施,也並不一定到菩薩地位才有,無論何種大小動物或個人或團體──社會國家,有重大的災難降臨,我能隨力報弭災除難,即是無畏施。2.愛語,以他人歡喜聽的言語爲衆生說法,隨衆生根性而以善言譬喻,令衆生皆能信入。3.利行,菩薩以身口意善行利益衆生,凡有利益皆歸諸衆生,而自己能刻苦耐勞。4.同事,菩薩以法眼見衆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所謂同其光、和其塵,使同其所作令沾利益。此四法名曰四攝法者,唯此才能攝受一切衆生皆歸佛道,所以出家菩薩要切實去修學實行。
第六、具足四德,方有安住阿蘭若之可能,也就是方能住阿蘭若而修成佛之功德,菩薩應以此功德而莊嚴自身。四種功德是:一者、觀察自身皆爲五蘊、四大衆緣會聚而成,無有堅固之實體,故即證二無我性斷除我法二執也。由執我爲實故起二執,今悟我空即證無我性也。二者、從自身無我推知他身亦複如是,了知自他平等無我之理,即無有一切親疏、欣厭、喜樂、憎惡,自他平等故,同一無我理故,乃至同一法身無我性故。叁者、世人所有欣、厭、憂、惱、苦、樂受等,皆由執我而起,令心不安,恒時住于矛盾狀態之中;今了平等無我理故,自他人我無分別故,則身心快樂得大安然也。四者、依前我法自他平等無有憎惡親疏差別,即得平常之智,了知生死涅槃無差也。由生故有死,由有染故而後有淨,今既人我性空,則生佛平等,涅槃生死無有差別。離涅槃性即無生死可得,離生死外亦無涅槃可得,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于生死海中利益衆生,無有生死涅槃相之可得可畏也。若能如是修行,乃能行菩薩道。但是此中所明修行,要皆是叁阿僧企中初阿僧企,地前菩薩所修之行門也。
第七、即以發宏誓願,能住阿蘭若和能經叁無數劫無有退轉。一者、菩薩發心,目的即在度諸衆生,故第一誓願即衆生無邊誓願度也。二者、衆生從如何度之,故煩惱無盡誓願斷。叁者、但煩惱差別無量,而對治法門亦複差別無量,故法門無量誓願學。四者、如是無量法門,若欲運用善巧無礙,除非完成佛果功德不可,故佛道無上誓願成。爲度衆生故,爲欲成熟一切有情故,故菩薩成佛,非爲個己而實爲衆生也。佛果功德,即無住涅槃及智、斷、恩叁德,與佛果上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初發心菩薩,無有威德莊嚴,即名爲小;初地以上之菩薩,具足福德智慧,故名爲大也。
第八、一者、空,即我法二空或十八空等,由此二空、十八空等所顯之理,即爲空性;菩薩愛此空理,故住阿蘭若也。空所顯故者,菩薩初從勝解行地乃至十地滿心,都依法空所顯而修一切之行;如地前菩薩依空理而修,初地以上菩薩即依證此空性而修行佛果,故菩薩愛樂空性也。二者、菩薩因證諸法法性之正定,了知生佛平等無有差別之相,故無恐怖也。叁者、此空所顯之理即平等性,因觀自他平等、物我無二,菩薩即起同體大悲願力以度衆生。四者、由空所顯,了知平等無二之理,通達緣生體空,即證二無我性,無有厭舍也。要門者,謂此四法即是菩薩勝道之捷徑。勝道者,即無漏智慧,因此無漏智慧爲勝道自體故。此勝道之義,約所證邊言,即真如法界之性;約相應之心法而言,即相應之善心心所法;約所成之法而言,即一切純無漏之善法也。總之、依此四法而行,即觀二空…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功德莊嚴品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