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P5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故不顾其身命之危险,非如彼隐逸者流而受安逸快乐也。七者、能住于阿兰若,则其所受之境静,境既静而心亦静,心境俱静则禅定易生。及得到禅定,则于世间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何事而不可为?何恶而不可对治?八者、前既能于世间一切事业成就,今即以此世间一切事业而为基础,进而作出世间一切事业。故世出世间一切事业其易于成就者,皆住阿兰若之力也。九者、阿兰若处如虚空之含藏万物,一切万物莫不包含于此虚空;而阿兰若则是含藏三昧之虚空,故百千三昧皆可于此阿兰若而得。三昧,即是定心,谓其寂静而不浮散也。百千三昧者,言学佛之人于阿兰若中所修之行门,各有所不同,故三昧之差别有多种。如修念佛法门者,则所得之三昧为念佛三昧;而专持陀罗尼者,则所得之三昧为陀罗尼三昧;其他亦然。十者、住于阿兰若,不特以阿兰若而为舍宅,且亦以十方虚空而为舍宅。因处于阿兰若空旷处,则其心充满十方虚空而无障碍,故以空为宅舍也。智光当知至不离山林者,结上所明住阿兰若之功德,无论如何,出家佛子不应舍离。若遇有特别因缘,亦可暂离于阿兰若处,如听法、供养病人,乃至师僧、父母。因听法,一方面是增进自身之学识道业,一方面是圆成法会,故暂离阿兰若不妨。又如出家病人,亦是应当扶持者;设有世俗无依怙之病人,亦应加以救济,故暂离阿兰若亦不妨。对于父母师僧等,有重要不得已之事,即暂离阿兰若亦不妨。如要供养大众,或为师长服务,或多年未见父母,或父母有病患及丧亡等事,亦不妨暂离阿兰若而去──古德有因出家后父母遭特别因缘,以致无人侍奉,亦不妨与父母同处;但此是就一人独处而言,非是大众之中──。但于事毕,则仍速返阿兰若处。即或有特别因缘,不能速返阿兰若处,则应作观想:虽处于五欲之聚落,亦等于住阿兰若无异;对于财物方面,无贪恋染著之心,如是得名出家菩萨。

  此经中所明出家修学,皆是有次第者。本来专讲阿兰若行,在后面之阿兰若品。此中是明出家学佛者,不可贪著染爱衣服卧具等也。世人往往在房屋等上求种种庄严,其贪求心无有厌足;而出家人不但不求其美好,甚而至于不要,故出家佛徒之生活直可不成问题。而世间一般人则不然,他全副精神皆集中于事物之善好而要胜人,以致贪求不餍,其生活遂成为最严重之问题也。然此种问题,不过是各人追求于物欲之享受,乃至渐扩充其欲壑无有已时,于是互相增长贪焰而成个人与个人、社会与社会、国族与国族互相争斗之现象。故此中所讲之四无垢性,若能以之而实行,则对于不可解决之生活问题,不特容易解决,且亦不成问题也。

  此厌舍、无垢性二品,正就出家之戒法而论;正式明阿兰若,则是由戒生定也。对于此阿兰若,前年我于此讲有理想中的僧制大纲。大意是:初出家二年中,必须修学僧团律仪生活,然并不是读诵条文,是要修学实行而养成有规模之人物,此又须先从沙弥律仪做起,虽沙弥十种戒条易于诵读,而实行则难。从前鸟窠禅师对白居易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答他:“此三岁孩童都道得”。而鸟窠禅师谓:“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故要养成实行律仪生活,须在警策丛林去住;因此警策丛林,确能养成有威仪之人物,能将其旧有之习气革除。在此二年期满之后,再入普通教理院四年,高等教理院三年去研究教理,以养成具足正见之胜解,于此七年中具正见之胜解后,再经过阿兰若之生活以修习止观禅定。然在山林中修习止观禅定,尚需要有善知识长老之指导,故欲成为住阿兰若之资格,要经以上之九年。再于此阿兰若经过三年,共十二年后,始得名为真实之僧伽份子,而具正信、正戒、正见、正定者。此之十二年为学僧,或是比丘僧之时期。经此十二年后,作宏法利生之事业,即是菩萨僧或职僧之时期。于此再经过宏法利生之事业若干年后,即是贤圣僧或德僧之时期。故在根本佛法上讲,初出家时不能离开亲教师阿阇黎之教授;必须若干年之后,始能自己修学,否则正信、正戒、正见不具足,亦不过盲修瞎炼而已。

  子二 重颂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远离喧闹处寂静,此是神仙所居处。三世菩萨求菩提,于兰若中成正觉;缘觉、声闻诸圣众,亦于此处证菩提。住阿兰若获十利,能令证得三乘果:自在游行如师子,四威仪中无系缚;山林树下圣所乐,无我我所名兰若;衣服卧具无系著,坐四无畏师子座;离诸烦恼名兰若,一切贪爱无所著;常居物外厌尘劳,不乐世间五欲乐,远离愦闹寂静者,弃身舍命求佛道;能住寂静无人声,于诸散乱心不起;世出世间诸善业,心无障碍皆成就;由是兰若为根本,能生百千诸三昧;以大空寂为虚空,行者身心无障碍。具足如是十胜利,是故众圣常居止。智光汝等诸佛子,若欲速成一切智,乃至梦中莫舍离,阿兰若处菩提道。我灭度后发心者,而能住于兰若处,不久当坐宝华王,证得法身常乐果”。

  此中初半颂,是颂长行复次智光至以求佛道等文。神仙所居者,明此清净之地,为世俗人不到者。次一颂,颂长行三世如来至亦复如是等文。次半颂,颂长行其阿兰若至三菩提果等文。次五颂,颂长行十种胜德等文,可次配之。次半颂,总颂住阿兰若十种胜利。次二颂,颂长行智光当知至是摩诃萨等文。宝华王者,即是成佛所坐之宝座。如佛说法时,不特佛坐宝莲华座,即一切菩萨承佛力亦得坐也。

  庚三 说法获益

  辛一 会众现益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无量百千初发心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时智光等诸菩萨众,得陀罗尼,具大神通。百万人天发菩提意,悟三解脱。

  此明佛陀法会中现在听法者所获之利益。此中有三种获益不同:第一、即是但发菩提心而未于佛前出家者,于无上道得不退,即具足信心而不退转。第二、即智光等出家菩萨,得陀罗尼,具大神通,陀罗尼,此言“总持”,即总一切法义持之而不失也。神通,是六通之一,即是神境通。此通能飞行自在,大小随意。或亦可说六神通。第三、亦是发菩提心,而所得益则是悟入三解脱。三解脱,即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法门。

  辛二 佛记当利

  尔时、如来告诸大众:“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是四无垢性甚深法门,受持、读习、解说、书写,如是人等所生之处遇善知识,修菩萨行永不退转,不为一切诸业烦恼之所扰乱,而于现世获大福智,住持三宝得自在力,绍继佛种使不断绝。命终必生知足天宫,奉觐弥勒证不退位,龙华初会得闻正法,受菩提记速成佛道。若欲愿生十方佛土,随其所愿而得往生,见佛闻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佛记当来众生得闻是经而流通者所获之益。四无垢性,即是上面所明衣服、饮食、医药、卧具等文。受持、读习、解说、书写,为十种法行中之四,尚有供养、施他、谛听、讽诵、思维、修习之六法行,此中从略也。本经于观心品之前,以菩萨行位分之,则可为三种段落:如从最初报恩品为妙德长者等一般在家凡夫说法,即是劝其发菩提心而正信。其次、从报恩品下为智光长者重颂报恩义理,及明出家胜利,出家已应如何舍离贪染而修戒法,以讫于无垢性品皆是;此则正是明发菩提心已而修习十信心位。此下从阿兰若品以讫功德庄严品,正明由戒而修习禅定,乃至出世无漏闻、思、修慧等法,其位则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即是菩萨初阿僧祇修习时期。在十住之前,皆是未预三阿僧祇之数者。然此三段落中,皆地前之凡夫未得入圣位,故于每一会之末,皆有记其上升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及往生十方净土等;第三会功德庄严之末,即无生十方之文。此因地前凡夫未证得圣位者,未曾感有实报之净土,故皆要依佛菩萨之刹土而住;在地上之菩萨,则自感有刹土,则不必往生亦能依自身之刹土而住。此中上升兜率内院亲近慈氏虽同,而佛记其成佛之迟速,则有三种之不同:如报恩品妙德长者第一会中,佛记众生流通之益,则是“龙华三会,当得解脱”。而第二会从报恩品以讫无垢性品,是智光长者闻佛说报恩之法而发心出家持戒,其所记众生流布经典之益,即是“龙华初会得闻正法,受菩提记速成佛道”。而其第三会中记众生之益,则是“于当来世大宝龙华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此亦可以证知其得益之浅深也。至第二阿僧祇劫,由加行位入见道乃至八地,为菩萨第二阿僧祇劫修习时期。由八地以至金刚后心之妙觉位,是菩萨第三阿僧祇劫修习时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