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無垢性品第四)▪P5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故不顧其身命之危險,非如彼隱逸者流而受安逸快樂也。七者、能住于阿蘭若,則其所受之境靜,境既靜而心亦靜,心境俱靜則禅定易生。及得到禅定,則于世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何事而不可爲?何惡而不可對治?八者、前既能于世間一切事業成就,今即以此世間一切事業而爲基礎,進而作出世間一切事業。故世出世間一切事業其易于成就者,皆住阿蘭若之力也。九者、阿蘭若處如虛空之含藏萬物,一切萬物莫不包含于此虛空;而阿蘭若則是含藏叁昧之虛空,故百千叁昧皆可于此阿蘭若而得。叁昧,即是定心,謂其寂靜而不浮散也。百千叁昧者,言學佛之人于阿蘭若中所修之行門,各有所不同,故叁昧之差別有多種。如修念佛法門者,則所得之叁昧爲念佛叁昧;而專持陀羅尼者,則所得之叁昧爲陀羅尼叁昧;其他亦然。十者、住于阿蘭若,不特以阿蘭若而爲舍宅,且亦以十方虛空而爲舍宅。因處于阿蘭若空曠處,則其心充滿十方虛空而無障礙,故以空爲宅舍也。智光當知至不離山林者,結上所明住阿蘭若之功德,無論如何,出家佛子不應舍離。若遇有特別因緣,亦可暫離于阿蘭若處,如聽法、供養病人,乃至師僧、父母。因聽法,一方面是增進自身之學識道業,一方面是圓成法會,故暫離阿蘭若不妨。又如出家病人,亦是應當扶持者;設有世俗無依怙之病人,亦應加以救濟,故暫離阿蘭若亦不妨。對于父母師僧等,有重要不得已之事,即暫離阿蘭若亦不妨。如要供養大衆,或爲師長服務,或多年未見父母,或父母有病患及喪亡等事,亦不妨暫離阿蘭若而去──古德有因出家後父母遭特別因緣,以致無人侍奉,亦不妨與父母同處;但此是就一人獨處而言,非是大衆之中──。但于事畢,則仍速返阿蘭若處。即或有特別因緣,不能速返阿蘭若處,則應作觀想:雖處于五欲之聚落,亦等于住阿蘭若無異;對于財物方面,無貪戀染著之心,如是得名出家菩薩。

  此經中所明出家修學,皆是有次第者。本來專講阿蘭若行,在後面之阿蘭若品。此中是明出家學佛者,不可貪著染愛衣服臥具等也。世人往往在房屋等上求種種莊嚴,其貪求心無有厭足;而出家人不但不求其美好,甚而至于不要,故出家佛徒之生活直可不成問題。而世間一般人則不然,他全副精神皆集中于事物之善好而要勝人,以致貪求不餍,其生活遂成爲最嚴重之問題也。然此種問題,不過是各人追求于物欲之享受,乃至漸擴充其欲壑無有已時,于是互相增長貪焰而成個人與個人、社會與社會、國族與國族互相爭鬥之現象。故此中所講之四無垢性,若能以之而實行,則對于不可解決之生活問題,不特容易解決,且亦不成問題也。

  此厭舍、無垢性二品,正就出家之戒法而論;正式明阿蘭若,則是由戒生定也。對于此阿蘭若,前年我于此講有理想中的僧製大綱。大意是:初出家二年中,必須修學僧團律儀生活,然並不是讀誦條文,是要修學實行而養成有規模之人物,此又須先從沙彌律儀做起,雖沙彌十種戒條易于誦讀,而實行則難。從前鳥窠禅師對白居易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居易答他:“此叁歲孩童都道得”。而鳥窠禅師謂:“叁歲孩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故要養成實行律儀生活,須在警策叢林去住;因此警策叢林,確能養成有威儀之人物,能將其舊有之習氣革除。在此二年期滿之後,再入普通教理院四年,高等教理院叁年去研究教理,以養成具足正見之勝解,于此七年中具正見之勝解後,再經過阿蘭若之生活以修習止觀禅定。然在山林中修習止觀禅定,尚需要有善知識長老之指導,故欲成爲住阿蘭若之資格,要經以上之九年。再于此阿蘭若經過叁年,共十二年後,始得名爲真實之僧伽份子,而具正信、正戒、正見、正定者。此之十二年爲學僧,或是比丘僧之時期。經此十二年後,作宏法利生之事業,即是菩薩僧或職僧之時期。于此再經過宏法利生之事業若幹年後,即是賢聖僧或德僧之時期。故在根本佛法上講,初出家時不能離開親教師阿阇黎之教授;必須若幹年之後,始能自己修學,否則正信、正戒、正見不具足,亦不過盲修瞎煉而已。

  子二 重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遠離喧鬧處寂靜,此是神仙所居處。叁世菩薩求菩提,于蘭若中成正覺;緣覺、聲聞諸聖衆,亦于此處證菩提。住阿蘭若獲十利,能令證得叁乘果:自在遊行如師子,四威儀中無系縛;山林樹下聖所樂,無我我所名蘭若;衣服臥具無系著,坐四無畏師子座;離諸煩惱名蘭若,一切貪愛無所著;常居物外厭塵勞,不樂世間五欲樂,遠離愦鬧寂靜者,棄身舍命求佛道;能住寂靜無人聲,于諸散亂心不起;世出世間諸善業,心無障礙皆成就;由是蘭若爲根本,能生百千諸叁昧;以大空寂爲虛空,行者身心無障礙。具足如是十勝利,是故衆聖常居止。智光汝等諸佛子,若欲速成一切智,乃至夢中莫舍離,阿蘭若處菩提道。我滅度後發心者,而能住于蘭若處,不久當坐寶華王,證得法身常樂果”。

  此中初半頌,是頌長行複次智光至以求佛道等文。神仙所居者,明此清淨之地,爲世俗人不到者。次一頌,頌長行叁世如來至亦複如是等文。次半頌,頌長行其阿蘭若至叁菩提果等文。次五頌,頌長行十種勝德等文,可次配之。次半頌,總頌住阿蘭若十種勝利。次二頌,頌長行智光當知至是摩诃薩等文。寶華王者,即是成佛所坐之寶座。如佛說法時,不特佛坐寶蓮華座,即一切菩薩承佛力亦得坐也。

  庚叁 說法獲益

  辛一 會衆現益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無量百千初發心者,于無上道得不退轉。時智光等諸菩薩衆,得陀羅尼,具大神通。百萬人天發菩提意,悟叁解脫。

  此明佛陀法會中現在聽法者所獲之利益。此中有叁種獲益不同:第一、即是但發菩提心而未于佛前出家者,于無上道得不退,即具足信心而不退轉。第二、即智光等出家菩薩,得陀羅尼,具大神通,陀羅尼,此言“總持”,即總一切法義持之而不失也。神通,是六通之一,即是神境通。此通能飛行自在,大小隨意。或亦可說六神通。第叁、亦是發菩提心,而所得益則是悟入叁解脫。叁解脫,即是空、無相、無願叁解脫法門。

  辛二 佛記當利

  爾時、如來告諸大衆:“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如是人等所生之處遇善知識,修菩薩行永不退轉,不爲一切諸業煩惱之所擾亂,而于現世獲大福智,住持叁寶得自在力,紹繼佛種使不斷絕。命終必生知足天宮,奉觐彌勒證不退位,龍華初會得聞正法,受菩提記速成佛道。若欲願生十方佛土,隨其所願而得往生,見佛聞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是佛記當來衆生得聞是經而流通者所獲之益。四無垢性,即是上面所明衣服、飲食、醫藥、臥具等文。受持、讀習、解說、書寫,爲十種法行中之四,尚有供養、施他、谛聽、諷誦、思維、修習之六法行,此中從略也。本經于觀心品之前,以菩薩行位分之,則可爲叁種段落:如從最初報恩品爲妙德長者等一般在家凡夫說法,即是勸其發菩提心而正信。其次、從報恩品下爲智光長者重頌報恩義理,及明出家勝利,出家已應如何舍離貪染而修戒法,以訖于無垢性品皆是;此則正是明發菩提心已而修習十信心位。此下從阿蘭若品以訖功德莊嚴品,正明由戒而修習禅定,乃至出世無漏聞、思、修慧等法,其位則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即是菩薩初阿僧祇修習時期。在十住之前,皆是未預叁阿僧祇之數者。然此叁段落中,皆地前之凡夫未得入聖位,故于每一會之末,皆有記其上升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及往生十方淨土等;第叁會功德莊嚴之末,即無生十方之文。此因地前凡夫未證得聖位者,未曾感有實報之淨土,故皆要依佛菩薩之刹土而住;在地上之菩薩,則自感有刹土,則不必往生亦能依自身之刹土而住。此中上升兜率內院親近慈氏雖同,而佛記其成佛之遲速,則有叁種之不同:如報恩品妙德長者第一會中,佛記衆生流通之益,則是“龍華叁會,當得解脫”。而第二會從報恩品以訖無垢性品,是智光長者聞佛說報恩之法而發心出家持戒,其所記衆生流布經典之益,即是“龍華初會得聞正法,受菩提記速成佛道”。而其第叁會中記衆生之益,則是“于當來世大寶龍華樹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此亦可以證知其得益之淺深也。至第二阿僧祇劫,由加行位入見道乃至八地,爲菩薩第二阿僧祇劫修習時期。由八地以至金剛後心之妙覺位,是菩薩第叁阿僧祇劫修習時期。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無垢性品第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