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阿蘭若品第五)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
戊二 離欲定之趨上界法──十住
己一 住阿蘭若
阿蘭若品第五
這是屬于離欲定之趨上界法。上界者,可以包括色、無色界乃至無漏界之佛界,許多不同的界地的區別。前面講過的厭舍品和無垢性品,是出家戒之超欲界法,而上界則有離欲的禅定。離欲,即根據出家戒而更進一步的已出離欲界的心境,這便可證實有離欲定的作用與實質。定,謂心專一境而不散動,是一種心所有法。梵雲叁摩地,此雲定,或曰等。等有“等持”、“等至”、“等引”叁種意義:從等持來講──梵雲叁摩地──通于定散二心,故通于欲界,以欲界亦可有住心一境的作用,曰“未至定”。等持通欲界,所以比較來得寬些。從等至來講──梵雲叁摩缽底──是唯定而非散,但通于有心和無心定。若有心定,則以心離昏沈與掉舉而爲平等,以定力得至此等,謂之等至。若無心定,則約定中依身大種平等而名爲等至。如唯識述記雲“在定定數勢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爲等至”。因在定中能使身心平等安和謂之等,而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所以名之曰等至。從等引來講──梵雲叁摩呬多──在定心專注之性曰等,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如唯識述記雲“言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謂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時名之爲等,此由定力故此位生,引生等故名爲等引”。但舉一“定”字,即包括有上面的叁種意義。後面兩種意義爲特別,唯定非散,這是欲界沒有的,是已離去欲界而超乎欲界之上的。第一種可以通于散心及欲界。
複次、欲界與上界不同之特點,在有陰陽性──男女性。不惟欲界的動物有陰陽性,植物、礦物以及空中的電皆有陰陽性。根據陰陽性的中國儒學,根本沒有超欲界之法可言。但是老莊的道家者流,頗有超欲界法的意味,因爲也有出家修行的觀念,故有超過陰陽性的可能──這便是超欲的陰陽性法。陰陽性的世間──欲界之法,是相對的,是矛盾的,是沒有統一性的。如男性非完全是男性成熟的結果,女性亦非完全是女性成熟的結果;男性或女性,都是由男女二性和合而成的結晶。推至萬物的極微,也是父母二微和合而成的子微。一個團體內之成分,極其複雜,有反與正的二性,互相沖突而又包含在團體的成分裏。乃至一粒微塵或易經所謂“太極”之類,都是一團的矛盾性,不調和性,沖突性,不平穩性,不純粹性,不統一性。各種不同的性質,差不多都包羅在內而使其互相排蕩了。然而上界不然,因爲定心成熟了的上界,心的觀念統一了。精神界得到和平。所以、定心相應的精神界,是平穩、純粹、和平、統一之域。若想成就精神的安定,要把欲界世間各種的糾紛的性質,完完全全的打破得粉粹,心淨如虛空,無絲毫的障礙,這即是離欲定的效力。上面曾講過,將離欲而未離欲之間有“未至定”;此定發展的趨向,在于初、二、叁、四禅天,乃至有擴進到空無邊處……滅受想定、無漏界等的可能,是前進不是後退,完成出離欲界法的作用。在此將離欲而未離欲間,便是創造超人的人生關健──這便是此下阿蘭若品和離世間品的內容。
庚一 常精進疑問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常精進,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蘭若處是菩提道場,若有發心求菩提者,不應舍離阿蘭若處。是蘭若中有多衆生,虎、豹、豺、狼、毒蟲、惡獸乃至飛鳥及與獵師,不識如來,不聞正法,又不敬僧,此諸有情,無複善根遠離解脫,何故如來令修學人住阿蘭若速得成佛?惟願世尊爲諸衆生分別解說,決疑令喜,發菩提心使不退轉”!
摩诃薩者,是大菩薩,此名通于入地以上或入初住以上。常精進,恒常精進不休息而無有厭倦的狀態,即六波羅密中之第四波羅密。精即是精純,進是退的反面。精進,是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而斷惡法的心理作用。唯識論卷六雲“勤謂精進,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爲性,對治懈怠滿善爲業”。輔行卷二雲“于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彌勒上生經疏卷下雲“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所以、凡是善法已生者令增長,未生者令生;惡法已生者令斷,未生者令不生。以平常的“迷惑”、“覺悟”而言,覺悟令增進,迷惑不使他雜入其中。若精純向上不休不息無有厭倦,才有常精進的德。平常各種顛倒的勤勇于世間五欲之法,決不能名曰精進。
據常精進的設問看來,因爲無垢性品最後略略講過住阿蘭若者有如是的功德,難免引起聽聞者不少的誤會,以爲住阿蘭若就可以成菩薩道。所以不得不再懇請佛,辨明住阿蘭那的主要點,非同一般的身處山林者可比。須知此阿蘭那,即是離五欲的所在,證菩提的道場。想求佛的大覺者,不應舍離此阿蘭那。常精進的疑問,並不是他自己所有的,唯恐一般人的心目中太籠統了,認阿蘭那爲極尋常的山林空曠之地,是飛鳥走獸休息的場所,是獵人行獵的園地。若住山林者即可以修成佛道,難道這些愚癡的殘害生命的它們,也有成佛的可能嗎?不,決不!它們是惡衆生,不聽聞教法,不恭敬叁寶,不但不能以佛的教法去修習,而且還要傷害衆生的生命,是沒有善根性的,彼此互相殘害,無有解脫之時的;可見住阿蘭那不完全是好的。那爲什麼佛使學道的人住阿蘭那呢?這有分別解說的必要,使聽聞者斷疑生信,發歡喜心,發真正的菩提心,發究竟堅固不退之心。
庚二 薄伽梵慰答
辛一 慰許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大慈問于如來清淨解脫,饒益未來諸修行者,功德無量。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我今爲汝分別演說阿蘭若處種種功德”。“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安慰常精進菩薩說:善哉!善哉!你根據一般人的見解,怕關于住阿蘭若,引起大衆種種錯誤的觀念,免大衆盲修瞎煉,以爲大衆離苦得樂之心來問,你的功德無量無邊!要知住在阿蘭那修習佛法的人,非是飛鳥、走獸或獵人身處山林可同日而語。你聽著!我今把住阿蘭那由各種修習而有種種的功德,特爲你們分別演說。
辛二 答解
壬一 長行
癸一 正破其疑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如汝所說阿蘭若處得成聖者,山林之中多諸衆生,以何因緣不得成佛,是義不然。所以者何?彼諸衆生不識叁寶,不知厭足,不識善惡,于山林中雖有世間種種珍寶而不能知伏藏之處;菩薩摩诃薩即不如是。善男子!菩薩能知佛法僧寶是出世寶,七珍伏藏是世間寶,悉能辨其種種色相,知其所在,而不貪求亦不樂見,何況取乎?菩薩出家發堅固心不惜身命,舍離父母六親眷屬,樂住山林。
在常精進的問意,是凡住阿蘭那者有成就佛道的可能,那末山林中的飛鳥、走獸或獵人之類,也身處其境,豈不亦有成佛的可能?但爲什麼不成佛呢?這裏,要正破他的疑問。常精進!須知住阿蘭那的修行者,與鳥獸、獵人的主旨根本不同。鳥獸、獵人,它們爲貪求生活而身處其境的,不認識出世的叁寶──佛寶、法寶、僧寶,反而貪求世間的五欲,無有滿足的時期;沒有正信,沒有出家戒,沒有正見的基礎,所以不能與住阿蘭那者的思想行爲相同。它們是殺害生命的愚癡衆生,對于世間的伏藏也不知所藏的地方,還講什麼成就出世佛果呢?它們雖然住在山林,不過“醉生夢死”而已。然而、住阿蘭那修菩薩行的出家比丘,他們知道出世寶,具足正信、正戒、正見,對于世間寶也無所不知。世間珍寶伏藏之處亦無不知道,但不貪求,而且看也不願意看;因爲他了知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因此發心出家而住阿蘭那,遠離世間一切不善之法而修出世的善法。這樣,可見住阿蘭那者與鳥獸、獵人之類,是如何的不同了!出家菩薩有正信、正戒、正見爲根本,以無上菩提爲目的,所以超越世間一切法之上。既不如鳥獸、獵人住山林,也不如隱士之流享受山居清閑的生活;確是發堅固不退轉之心,不惜身命,舍父母、別妻子和眷屬爲修學出世佛果而住山林的,爲住持叁寶而住山林的。我昨天曾講過:出家菩薩應該具有正信、正戒、正見的叁法──這是出家菩薩必須經過的階段──這叁法爲求無上菩提果的工具;具足這叁法,才有住阿蘭那的資格。古人雲住山要有住山的本錢,這句話對于修行人,予以不少的啓示。
癸二 廣明所行
子一 觀無常苦
“常作是念:假使叁千大千世界,劫盡之時七日並出,火災熾然焚燒萬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及七金山、鐵圍山等時至皆散;叁界之頂非非想天,八萬劫盡還生下地;轉輪聖王千子圍繞,七寶眷屬,四洲堿伏,壽命報盡須臾不停。我今亦爾,假使壽年滿一百歲,七寶具足受諸快樂,琰魔使至不免無常。”
叁千大千世界者,須彌山爲中心,七個金山和八個海交互回繞,還有鐵圍山爲外廓,這是一個小世界的構成;合此一千個小世界即爲一個中千世界;合此一千個中千世界爲大千世界。這大千世界稱爲叁千者,示此大千世界由小千、中千、大千叁種千構成的,其實即是一個大千世界。以此大千世界爲一佛的化境。此叁千大千世界雖很廣大,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壞必同時。在一般凡夫,以爲這大千世界是天長地久的,在佛眼觀察起來,不過是成住壞空的,無常的,暫時爲我們生命寄托的逆旅!我們應該常有這世界的無常觀。還要這麼想:每一個小世界有一個太陽,將要壞了的時候,便有七個太陽出現于一小世界,這時世間一切的一切都燒完了,虛空、日、月、九山、八海化爲烏有,這是叁禅以下的色界、欲界如此。縱然你生在無色界的非非想天,經過八萬劫,還是依舊要墮落下界。應知這世界不是究竟安身的所在!欲界或色界,因爲有色法逃不了死之命運;就是無色界根本沒有色法的精神界,也有生必有死;再聯想到人間富貴最高的轉輪聖王…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阿蘭若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