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报恩品第二)▪P9

  ..续本文上一页无三世佛,得脱无暇苦难身,往生人天长受乐,见佛闻法当成佛;或生十方净土中,七宝莲华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同学;获六神通自在力,得入菩提微妙宫:皆是菩萨为男女,乘大愿力化人间。是名真报父母恩,汝等众生共修学。”

  当知父母之恩重若丘山,应当知恩报恩,这是为人子者应尽的天职。假若你的良心还没有死的话,如果父母在生不孝养,死了的时候受良心所责而要报恩,真所谓“悔之晚矣”了!

  佛在过去曾为报慈母的恩而修行,所以今感得金色满身的相好庄严,为人天所尊敬,也是往昔报父母恩的缘故。既成佛后,复往三十三天为母说法,虽不过三个月的时间,但能使母悟无生忍,不退菩提。像这样的报恩,佛尚感觉到没有满足,在我们又感觉到怎样呢?神通第一的目连,以神通力而观察母在饿鬼里受诸苦痛,自己不能救母,求仗佛的威力为救度。倘若目连的母亲没有生得目连,又怎能出离饿鬼之苦呢?所以要能报恩,必须以智慧来观察真理,否则不能究竟拔济于慈母呵。因之、以大悲菩提心为根本而勤修诸功德,供养恭敬如来,口称南无佛,这才能脱离无暇的苦难。无暇者,谓修道业无闲暇也,有八无暇,即是八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郁单越( 即北拘卢洲 ),以乐而无苦佛不出现;五、长寿天,色界无色界长受安稳之处;六、聋盲喑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若能口称南无三世佛,可免离三途八难诸苦,往生人天,长受安乐,见闻佛法,早生十方净土。这些法门,若真正要报父母的恩,决定要精勤共同修学。

  癸二 众生恩

  子一 重颂

  “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或为父母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如见父母等无差,不证圣智无由识。一切男子皆是父,一切女人皆是母,如此未报前世恩,却生异念成怨嫉?常须报恩互饶益,不应打骂致怨嫌。”

  如人到了某个时代或某个地方,就变换了式样与颜色,便认不清楚本来的面目。或人间,或天上,今生在这里,来世在那里,轮回于六道之间,出没于生死之海,生生世世,展转无穷。在这六道之中的众生,曾作过我的父母或儿女,可怜我们没有慧眼,不能辨别谁是父谁是母。所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他们对于我都有恩德,我都要一一报恩,报恩于已往的一切。

  子二 增颂

  “若欲增修福智门,画夜六时当发愿:愿我生生无量劫,得宿住智大神通,能知过去百千生,更相忆识为父母。循环六趣、四生中,令我一念常至彼,为说妙法离苦因,使得人天长受乐。劝发坚固菩提愿,修行菩萨六度门,永断二种生死因,疾证涅槃无上道。”

  假若你想报恩,必须首先劝修福德与智慧。然福德智慧成之不易,应当发菩提大愿,才可得大神通为六道父母说法。若自他能发菩提大愿而修六度万行法门,这才能永断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因,速证无上妙道。

  癸三 国王恩

  子一 重颂

  “十方一切诸国王,正法化人为圣主,国王福德为最胜,所作自在名为天。三十三天及余天,恒将福力助王化,诸天拥护如一子,以是得称天子名。世间以王为根本,一切人民为所依,犹如世间诸舍宅,柱为根本而成立。王以正法化人民,如大梵王生万物。王行非法无政理,如琰魔王灭世间。王所容受奸邪人,象蹋华池等无异。如日天子照世间,国王化世亦如是;日光夜分虽不照,能使有情得安乐。王以非法化于世,一切人民无所依。世间所有诸恐怖,依王福力不能生,人民所成安隐乐,当知是王福所及。世间所有胜妙华,依王福力而开敷;世间所有妙园林,依王福力皆滋茂;世间所有诸药草,依王福力差诸疾;世间百谷及苗稼,依王福力皆成实;世间人民受丰乐,依王福力常自然。譬如长者有一子,智慧端严世无比,父母恩爱如眼目,昼夜常生护念心;国大圣王亦如是,爱念众生如一子,养育耆年拯孤独,赏罚之心常不二。如是仁王为圣主,群生敬仰等如来,仁王化治国无灾,万姓恭勤常安隐。国王无法化于世,疾疫流行灾有情,如是一切人非人,罪福昭然无所覆。善恶法中分七分,造者获五王得二;园林田宅悉皆然,所税等分亦如是。转轮圣王出现时,分作六分王得一,时诸人民得五分,善恶业报亦皆然。若有人王修正见,如法化世名天主,以依天法化世间,毗沙门王常拥护,及余三天罗刹众,皆得守护圣王宫。”

  “圣王出世理国时,饶益众生成十德:一名能照于国界,二名庄严于国土,三名能与诸安乐,四名能伏诸怨敌,五名能遮诸恐怖,六名修集诸圣贤,七名诸法为根本,八名护持于世间,九名能作造化功,十名国界人民主。”

  “若王成就十胜德,梵王、帝释及诸天,夜叉、罗刹、鬼神王,隐身常来护国界;龙王欢喜降甘雨,五谷成熟万姓安;国中处处生珍宝,人马强力无怨敌,如意宝珠现王前,境外诸王自宾伏。若生不善于王国,一念起心成众恶,是人命终堕地狱,受苦永劫无出期。若有勤神助国王,诸天护念增荣禄。”

  国王,是一国的国民代表者,国家的平安与否,都归于国王,所以国王要有福德。然福德从持戒而来,而持戒即为伦理道德之根本建立。换言之,持戒即为伦理道德的实行,假若没有道德,则不能使人民信仰。但是、国王既为国民代表者,当然对内对外都负有保护人民的重责,所以国家以王为根本,一切人民都以王为依止,王既有恩于民,人民当知恩报恩。不过在这民主时代讲起来,国王恩者即国政恩,在国家政治设施得宜,我们完全在国政的保护之下过生活,所以我们要爱国以报国恩。这些,在上面长行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子二 增颂

  丑一 广明戒德

  寅一 举因明果

  “智光长者汝应知!一切人王业所感,诸法无不因缘成,若无因缘无诸法。说无生天及恶趣,如是之人不了因,无因无果大邪见,不知罪福生妄计。王今所受诸福乐,往昔曾持三净戒,戒德熏修所招感,人天妙果获王身。”

  智光!要知道这世间一切的人王,皆是许多福业所感得来的。从佛教宇宙观为出发点来说,假若没有一切诸法为增上缘而成功具体的一物,是不可能的。不过“因”是特殊各别的,而“缘”又要很多:如草木的种因是各别的,假若没有阳光、水、土、种种为他的增上缘,决定是不能生长。人若不了知因缘的意义,则成为无因无果的大邪见者。所以,王之所以为王,乃是他的往昔因中受持净戒,因戒德熏习种种的业因成熟了,招感福德之果,才有这王位的幸运到来。

  寅二 辨别戒品

  “若人发起菩提心,愿力资成无上果,坚持上品清净戒,起居自在为法王,神通变化满十方,随缘普济诸群品。中品受持菩萨戒,福德自在转轮王,随心所作尽皆成,无量人天悉遵奉。下上品持大鬼王,一切非人碱率伏,受持戒品虽缺犯,由戒胜故得为王。下中品持禽兽王,一切飞走皆归伏,于清净戒有缺犯,由戒胜故得为王。下下品持琰魔王,处地狱中常自在,虽毁禁戒生恶道,由戒胜故得为王。”

  王的福果是往昔的福因得来的,而福又要由持戒而来。戒有上中下三品之别:上品戒,由发菩提心和大悲愿力而成为上上品戒,这是佛才有的。至于上中品戒是地上菩萨,上下品戒是地前菩萨。上中下三品戒,每品之中皆可分为上中下三品。在上面所讲的三品,为上品的三品。受持中品三品及下品三品菩萨戒的人,他的福德还是能招感王位。下品的虽然关于清净戒难免有所缺之处,但他因戒胜的缘故,亦能得王位。不过、中三品能在天上、人间为王,而下三品仅为鬼、畜、地狱的王

  寅三 标因示果

  “以是义故诸众生,应受菩萨清净戒,善能护持无缺犯,随所生处作人王。若有不受如来戒,尚不能得野干身,何况能感人天中,最胜快乐居王位?是故王者非无因,戒业精勤成妙果。国王自是人民主,慈恤如母养婴儿,如是人王有大恩,抚育之心难可报。以是因绿诸有情,若能修证大菩提,于诸众生起大悲,应受如来三聚戒。”

  要有持菩萨戒的因,可得人王等的福德之果;因此、一切众生应该要受菩萨清净戒。倘善能护持,随时随地皆有走上王的幸运道路;否则,不但为王不可能,做畜生还不够!当知为王者不是天然得来的,也不是命定的,是由各人努力勤修戒业而收获的妙果。所以,一切众生要发菩提心、大悲愿,受持如来的清净戒,来世生在人天,才得到自由与心神的偷快。

  寅四 教修忏法

  卯一 劝应忏罪

  “若欲如法受戒者,应当忏罪令消灭。起罪之因有十缘,身三、口四及意三。生死无始罪无穷,烦恼大海深无底,业障峻极如须弥,造业由因二种起,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近障人天妙乐果,远障无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烦恼因,出家亦破清净戒。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

  要受持清净戒,必须先要忏罪,使罪消灭。起罪之事有十种:即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贪、嗔、痴。然造业招果,依于二法,即现行和种子。展转熏习于藏识之中,而藏识能持缘一切种,藏识即第八种,有能藏、所藏、执藏。“一切种”,是第八识的因相,此识能执持一切诸法种子令不失故。由一切种能生起一切诸法现行的果,故种子为因,现行为果。此因果均摄藏于第八识,无始来造有不良的业,到了相当的时期就要发生作用,这就是业障。无论什么时候,影也似的不离开你的身畔而始终跟著你,这便糟了!什么人天妙乐果,无上菩提果,远的或近的,都被阻隔而不能相近了。所以、要悔除往昔因中的业障,才能受持佛戒,才能到宝所。不忏悔则罪不能灭,一忏悔则业障即灭…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报恩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