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叁世佛,得脫無暇苦難身,往生人天長受樂,見佛聞法當成佛;或生十方淨土中,七寶蓮華爲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同學;獲六神通自在力,得入菩提微妙宮:皆是菩薩爲男女,乘大願力化人間。是名真報父母恩,汝等衆生共修學。”
當知父母之恩重若丘山,應當知恩報恩,這是爲人子者應盡的天職。假若你的良心還沒有死的話,如果父母在生不孝養,死了的時候受良心所責而要報恩,真所謂“悔之晚矣”了!
佛在過去曾爲報慈母的恩而修行,所以今感得金色滿身的相好莊嚴,爲人天所尊敬,也是往昔報父母恩的緣故。既成佛後,複往叁十叁天爲母說法,雖不過叁個月的時間,但能使母悟無生忍,不退菩提。像這樣的報恩,佛尚感覺到沒有滿足,在我們又感覺到怎樣呢?神通第一的目連,以神通力而觀察母在餓鬼裏受諸苦痛,自己不能救母,求仗佛的威力爲救度。倘若目連的母親沒有生得目連,又怎能出離餓鬼之苦呢?所以要能報恩,必須以智慧來觀察真理,否則不能究竟拔濟于慈母呵。因之、以大悲菩提心爲根本而勤修諸功德,供養恭敬如來,口稱南無佛,這才能脫離無暇的苦難。無暇者,謂修道業無閑暇也,有八無暇,即是八難:一、地獄;二、餓鬼;叁、畜生;四、郁單越( 即北拘盧洲 ),以樂而無苦佛不出現;五、長壽天,色界無色界長受安穩之處;六、聾盲喑啞;七、世智辯聰;八、佛前佛後。若能口稱南無叁世佛,可免離叁途八難諸苦,往生人天,長受安樂,見聞佛法,早生十方淨土。這些法門,若真正要報父母的恩,決定要精勤共同修學。
癸二 衆生恩
子一 重頌
“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或爲父母爲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如見父母等無差,不證聖智無由識。一切男子皆是父,一切女人皆是母,如此未報前世恩,卻生異念成怨嫉?常須報恩互饒益,不應打罵致怨嫌。”
如人到了某個時代或某個地方,就變換了式樣與顔色,便認不清楚本來的面目。或人間,或天上,今生在這裏,來世在那裏,輪回于六道之間,出沒于生死之海,生生世世,展轉無窮。在這六道之中的衆生,曾作過我的父母或兒女,可憐我們沒有慧眼,不能辨別誰是父誰是母。所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他們對于我都有恩德,我都要一一報恩,報恩于已往的一切。
子二 增頌
“若欲增修福智門,畫夜六時當發願:願我生生無量劫,得宿住智大神通,能知過去百千生,更相憶識爲父母。循環六趣、四生中,令我一念常至彼,爲說妙法離苦因,使得人天長受樂。勸發堅固菩提願,修行菩薩六度門,永斷二種生死因,疾證涅槃無上道。”
假若你想報恩,必須首先勸修福德與智慧。然福德智慧成之不易,應當發菩提大願,才可得大神通爲六道父母說法。若自他能發菩提大願而修六度萬行法門,這才能永斷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的因,速證無上妙道。
癸叁 國王恩
子一 重頌
“十方一切諸國王,正法化人爲聖主,國王福德爲最勝,所作自在名爲天。叁十叁天及余天,恒將福力助王化,諸天擁護如一子,以是得稱天子名。世間以王爲根本,一切人民爲所依,猶如世間諸舍宅,柱爲根本而成立。王以正法化人民,如大梵王生萬物。王行非法無政理,如琰魔王滅世間。王所容受奸邪人,象蹋華池等無異。如日天子照世間,國王化世亦如是;日光夜分雖不照,能使有情得安樂。王以非法化于世,一切人民無所依。世間所有諸恐怖,依王福力不能生,人民所成安隱樂,當知是王福所及。世間所有勝妙華,依王福力而開敷;世間所有妙園林,依王福力皆滋茂;世間所有諸藥草,依王福力差諸疾;世間百谷及苗稼,依王福力皆成實;世間人民受豐樂,依王福力常自然。譬如長者有一子,智慧端嚴世無比,父母恩愛如眼目,晝夜常生護念心;國大聖王亦如是,愛念衆生如一子,養育耆年拯孤獨,賞罰之心常不二。如是仁王爲聖主,群生敬仰等如來,仁王化治國無災,萬姓恭勤常安隱。國王無法化于世,疾疫流行災有情,如是一切人非人,罪福昭然無所覆。善惡法中分七分,造者獲五王得二;園林田宅悉皆然,所稅等分亦如是。轉輪聖王出現時,分作六分王得一,時諸人民得五分,善惡業報亦皆然。若有人王修正見,如法化世名天主,以依天法化世間,毗沙門王常擁護,及余叁天羅刹衆,皆得守護聖王宮。”
“聖王出世理國時,饒益衆生成十德:一名能照于國界,二名莊嚴于國土,叁名能與諸安樂,四名能伏諸怨敵,五名能遮諸恐怖,六名修集諸聖賢,七名諸法爲根本,八名護持于世間,九名能作造化功,十名國界人民主。”
“若王成就十勝德,梵王、帝釋及諸天,夜叉、羅刹、鬼神王,隱身常來護國界;龍王歡喜降甘雨,五谷成熟萬姓安;國中處處生珍寶,人馬強力無怨敵,如意寶珠現王前,境外諸王自賓伏。若生不善于王國,一念起心成衆惡,是人命終墮地獄,受苦永劫無出期。若有勤神助國王,諸天護念增榮祿。”
國王,是一國的國民代表者,國家的平安與否,都歸于國王,所以國王要有福德。然福德從持戒而來,而持戒即爲倫理道德之根本建立。換言之,持戒即爲倫理道德的實行,假若沒有道德,則不能使人民信仰。但是、國王既爲國民代表者,當然對內對外都負有保護人民的重責,所以國家以王爲根本,一切人民都以王爲依止,王既有恩于民,人民當知恩報恩。不過在這民主時代講起來,國王恩者即國政恩,在國家政治設施得宜,我們完全在國政的保護之下過生活,所以我們要愛國以報國恩。這些,在上面長行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子二 增頌
醜一 廣明戒德
寅一 舉因明果
“智光長者汝應知!一切人王業所感,諸法無不因緣成,若無因緣無諸法。說無生天及惡趣,如是之人不了因,無因無果大邪見,不知罪福生妄計。王今所受諸福樂,往昔曾持叁淨戒,戒德熏修所招感,人天妙果獲王身。”
智光!要知道這世間一切的人王,皆是許多福業所感得來的。從佛教宇宙觀爲出發點來說,假若沒有一切諸法爲增上緣而成功具體的一物,是不可能的。不過“因”是特殊各別的,而“緣”又要很多:如草木的種因是各別的,假若沒有陽光、水、土、種種爲他的增上緣,決定是不能生長。人若不了知因緣的意義,則成爲無因無果的大邪見者。所以,王之所以爲王,乃是他的往昔因中受持淨戒,因戒德熏習種種的業因成熟了,招感福德之果,才有這王位的幸運到來。
寅二 辨別戒品
“若人發起菩提心,願力資成無上果,堅持上品清淨戒,起居自在爲法王,神通變化滿十方,隨緣普濟諸群品。中品受持菩薩戒,福德自在轉輪王,隨心所作盡皆成,無量人天悉遵奉。下上品持大鬼王,一切非人堿率伏,受持戒品雖缺犯,由戒勝故得爲王。下中品持禽獸王,一切飛走皆歸伏,于清淨戒有缺犯,由戒勝故得爲王。下下品持琰魔王,處地獄中常自在,雖毀禁戒生惡道,由戒勝故得爲王。”
王的福果是往昔的福因得來的,而福又要由持戒而來。戒有上中下叁品之別:上品戒,由發菩提心和大悲願力而成爲上上品戒,這是佛才有的。至于上中品戒是地上菩薩,上下品戒是地前菩薩。上中下叁品戒,每品之中皆可分爲上中下叁品。在上面所講的叁品,爲上品的叁品。受持中品叁品及下品叁品菩薩戒的人,他的福德還是能招感王位。下品的雖然關于清淨戒難免有所缺之處,但他因戒勝的緣故,亦能得王位。不過、中叁品能在天上、人間爲王,而下叁品僅爲鬼、畜、地獄的王
寅叁 標因示果
“以是義故諸衆生,應受菩薩清淨戒,善能護持無缺犯,隨所生處作人王。若有不受如來戒,尚不能得野幹身,何況能感人天中,最勝快樂居王位?是故王者非無因,戒業精勤成妙果。國王自是人民主,慈恤如母養嬰兒,如是人王有大恩,撫育之心難可報。以是因綠諸有情,若能修證大菩提,于諸衆生起大悲,應受如來叁聚戒。”
要有持菩薩戒的因,可得人王等的福德之果;因此、一切衆生應該要受菩薩清淨戒。倘善能護持,隨時隨地皆有走上王的幸運道路;否則,不但爲王不可能,做畜生還不夠!當知爲王者不是天然得來的,也不是命定的,是由各人努力勤修戒業而收獲的妙果。所以,一切衆生要發菩提心、大悲願,受持如來的清淨戒,來世生在人天,才得到自由與心神的偷快。
寅四 教修忏法
卯一 勸應忏罪
“若欲如法受戒者,應當忏罪令消滅。起罪之因有十緣,身叁、口四及意叁。生死無始罪無窮,煩惱大海深無底,業障峻極如須彌,造業由因二種起,所謂現行及種子。藏識持緣一切種,如影隨形不離身,一切時中障聖道,近障人天妙樂果,遠障無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煩惱因,出家亦破清淨戒。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猶如劫火壞世間,燒盡須彌並巨海。忏悔能燒煩惱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樂,忏悔雨寶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剛壽,忏悔能入常樂宮,忏悔能出叁界獄,忏悔能開菩提華,忏悔見佛大圓鏡,忏悔能至于寶所。”
要受持清淨戒,必須先要忏罪,使罪消滅。起罪之事有十種:即身叁──殺、盜、淫,口四──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叁──貪、嗔、癡。然造業招果,依于二法,即現行和種子。展轉熏習于藏識之中,而藏識能持緣一切種,藏識即第八種,有能藏、所藏、執藏。“一切種”,是第八識的因相,此識能執持一切諸法種子令不失故。由一切種能生起一切諸法現行的果,故種子爲因,現行爲果。此因果均攝藏于第八識,無始來造有不良的業,到了相當的時期就要發生作用,這就是業障。無論什麼時候,影也似的不離開你的身畔而始終跟著你,這便糟了!什麼人天妙樂果,無上菩提果,遠的或近的,都被阻隔而不能相近了。所以、要悔除往昔因中的業障,才能受持佛戒,才能到寶所。不忏悔則罪不能滅,一忏悔則業障即滅…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報恩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