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 一 贪的调服▪P3

  ..续本文上一页常修佛随念,安般念,淫念起时就代以正念,使心归于清净与安详。

  正定是随时随地随着淫欲之境生起时心能不受到影响,归于安宁。

  这八正道才是真正的断除贪淫之道。

  从五蕴来说,一个人执取于淫欲时,就在当时生起对无蕴的执取(pañcupādāna-kkhandhā dukkhā),对身体或男女根的执取是色执取蕴(rupūpādānakkhandho), 对淫欲乐受的执取是受执取蕴(vedanūpādānakkhandho),对淫欲的想是想执取蕴(saññūpādānakkhandho),对淫欲的想而起的造作是行执取蕴(sankharūpādāna-kkhandho), 对淫欲而生的身识眼识意识等是识执取蕴(viññanūpādānakkhan-dho)。同时也生起四食中的三食,即是触食(phassahara),它是对淫欲的触受的食取;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它是对淫欲的起心动念的食取;和识食(viññanahara),它是对淫欲而生的身识眼识意识等的食取。若能放下生起淫欲的心,这一切都马上能解决。

  在[杂阿含86经]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常色有常者,彼色不应有病,有苦,亦不应于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常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佛曰) ﹕ 比丘,无常为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佛曰)﹕比丘,若无常,苦,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曰)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从上经中的开示,佛直截了当地道出若是无常的色身是常的话,那它不应有病苦,而且自己能作主,也不需要对它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照顾色身)。就是因为它 无常,有病苦,所以我们才作不了主,所以才会对它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这样思惟,生起正见,就知道这色身不是我,不是属于我,我不在色身中,或色身不在 我中(相在不﹖)。受、想、行、识也如是思惟。

  在[杂阿含64经]里;「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计色是我,异我(色不是我,意指还有另一身),相在(我在色中、色在我中),受、想、行、识是我,异 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 凡夫不知不见佛法,不知无常,所以把五蕴当成我;或起种种极端的邪见,并执持于己见。

  在[杂阿含80经]里;「佛告比丘:若比丘于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 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又说:「无常者,是有为法,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佛子听闻佛法之后,静 处思惟,知道五蕴不坚常变,因而放弃它们。

  正精进

  我要特别以正精进来强调,正精进是一切成就之母,它是对苦谛,集谛,灭谛与道谛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用来观察心,修学观察诸行法,以及行法的过患,因而欣乐涅槃。以各种正确的法门来调服心中的各种烦恼。详细的说有四种正勤;即是令不生未生之恶,断除和远离已生之恶,令生未生之善法,以及令住已生之善法。

  (1) 令不生未生之恶

  这是对一切的恶不善法,比如毁犯五戒,八戒或十戒乃至一切的烦恼,心中生起坚决的心,努力精进地,紧持住心念以使这些未生之恶不善法不致生起。要做到这样,必须依赖戒、定、慧三学,或是八正道分。

  (2) 断除和远离(降服)已生之恶不善法

  这是对一切的恶不善法以坚决的心,努力精进地,紧持住心念而用各种方法(法门)来降服及远离它们,这也必须依赖戒、定、慧三学,或是八正道分。

  (3) 令生未生之善法

  这是指一切戒、定、慧的修持以证悟涅槃为目标,这些善法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若尚未修持或尚不明了,以坚决心,努力精进,紧持心念以令这些善法生起。

  (4) 令住已生之善法

  这是指于上述的善法,以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于心,精勤修习,乃至成就。这里就含摄了四种精进。

  众生(补特伽罗)在无始以来的长久轮回里,因为欲望的缘故,他们的恶不善法都在未生长的令生长,已生长的增广,这些是指欲界的各种追求。

  这些众生也长久地在恶道中流转,虽然他们之中,有些生在人道时曾经是修行人,山中隐士,或是比丘等等。因为未能证得须陀洹果,这些修行人也未能免除投生在恶道之苦,生在恶道的不只是这些,它还包括神与梵天界的天神。

  故此未生(Anuppanna)的善法令其生长,以及已生(Up-panna)的善法令其巩固增长是有必要的。这些善法是三学,四谛八正道以及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习。

  同时为了要永断投生到四恶道的危机,修行的人,在现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时代,应努力于证悟须陀洹果,致力于使未稳定的(aniyāma)戒、定、慧的修持,令其稳定(niyāma),然而只有证到阿罗汉果的圣者才会有稳定的戒、定、慧的修持。从八正道来说,修习正语、正业与正命以致圆满证悟须陀洹果。初学者应致力于持好戒。

  定的修习有八定或九出世间定,若要修习的好,必须证到阿那含果,而只有阿罗汉果才有稳定的定力。定力的培育是要清除贪、瞋、邪精进、邪念等不善根,若贪与瞋根消除后,它们甚至在梦里都不会生起。这种定力的培育只有在有佛陀教法的时代才有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我们要争取时间与修定的机会,培育正念,正定,并以正精进贯穿他们。

  智慧的修持能够彻底的消灭我见(萨迦耶见)以及每一蛛丝马迹的邪见,邪思惟,恶业与邪命等。正见是对业果的正确认识,以及对欲界的世间智慧,有修慧的人甚至在很多世后,都具有对业果的正见,正法的认识(如四圣谛法),与修法的宿世智,所以我们要以正精进来策励自己去修行。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 一 贪的调服》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