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的類型與對治法 一 貪的調服▪P3

  ..續本文上一頁常修佛隨念,安般念,淫念起時就代以正念,使心歸于清淨與安詳。

  正定是隨時隨地隨著淫欲之境生起時心能不受到影響,歸于安甯。

  這八正道才是真正的斷除貪淫之道。

  從五蘊來說,一個人執取于淫欲時,就在當時生起對無蘊的執取(pañcupādāna-kkhandhā dukkhā),對身體或男女根的執取是色執取蘊(rupūpādānakkhandho), 對淫欲樂受的執取是受執取蘊(vedanūpādānakkhandho),對淫欲的想是想執取蘊(saññūpādānakkhandho),對淫欲的想而起的造作是行執取蘊(sankharūpādāna-kkhandho), 對淫欲而生的身識眼識意識等是識執取蘊(viññanūpādānakkhan-dho)。同時也生起四食中的叁食,即是觸食(phassahara),它是對淫欲的觸受的食取;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它是對淫欲的起心動念的食取;和識食(viññanahara),它是對淫欲而生的身識眼識意識等的食取。若能放下生起淫欲的心,這一切都馬上能解決。

  在[雜阿含86經]裏: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常色有常者,彼色不應有病,有苦,亦不應于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常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比丘,于意雲何?色爲常?爲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佛曰) ﹕ 比丘,無常爲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佛曰)﹕比丘,若無常,苦,變易法,多聞聖弟子,于中甯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曰) ﹕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從上經中的開示,佛直截了當地道出若是無常的色身是常的話,那它不應有病苦,而且自己能作主,也不需要對它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照顧色身)。就是因爲它 無常,有病苦,所以我們才作不了主,所以才會對它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這樣思惟,生起正見,就知道這色身不是我,不是屬于我,我不在色身中,或色身不在 我中(相在不﹖)。受、想、行、識也如是思惟。

  在[雜阿含64經]裏;「佛告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計色是我,異我(色不是我,意指還有另一身),相在(我在色中、色在我中),受、想、行、識是我,異 我、相在。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見者。此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 凡夫不知不見佛法,不知無常,所以把五蘊當成我;或起種種極端的邪見,並執持于己見。

  在[雜阿含80經]裏;「佛告比丘:若比丘于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 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爲空。」又說:「無常者,是有爲法,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佛子聽聞佛法之後,靜 處思惟,知道五蘊不堅常變,因而放棄它們。

  正精進

  我要特別以正精進來強調,正精進是一切成就之母,它是對苦谛,集谛,滅谛與道谛有了正確的認識後,再用來觀察心,修學觀察諸行法,以及行法的過患,因而欣樂涅槃。以各種正確的法門來調服心中的各種煩惱。詳細的說有四種正勤;即是令不生未生之惡,斷除和遠離已生之惡,令生未生之善法,以及令住已生之善法。

  (1) 令不生未生之惡

  這是對一切的惡不善法,比如毀犯五戒,八戒或十戒乃至一切的煩惱,心中生起堅決的心,努力精進地,緊持住心念以使這些未生之惡不善法不致生起。要做到這樣,必須依賴戒、定、慧叁學,或是八正道分。

  (2) 斷除和遠離(降服)已生之惡不善法

  這是對一切的惡不善法以堅決的心,努力精進地,緊持住心念而用各種方法(法門)來降服及遠離它們,這也必須依賴戒、定、慧叁學,或是八正道分。

  (3) 令生未生之善法

  這是指一切戒、定、慧的修持以證悟涅槃爲目標,這些善法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若尚未修持或尚不明了,以堅決心,努力精進,緊持心念以令這些善法生起。

  (4) 令住已生之善法

  這是指于上述的善法,以堅決心,賣力,精進,心勤注意,令不惑亂,使之增長,充滿于心,精勤修習,乃至成就。這裏就含攝了四種精進。

  衆生(補特伽羅)在無始以來的長久輪回裏,因爲欲望的緣故,他們的惡不善法都在未生長的令生長,已生長的增廣,這些是指欲界的各種追求。

  這些衆生也長久地在惡道中流轉,雖然他們之中,有些生在人道時曾經是修行人,山中隱士,或是比丘等等。因爲未能證得須陀洹果,這些修行人也未能免除投生在惡道之苦,生在惡道的不只是這些,它還包括神與梵天界的天神。

  故此未生(Anuppanna)的善法令其生長,以及已生(Up-panna)的善法令其鞏固增長是有必要的。這些善法是叁學,四谛八正道以及叁十七菩提分法的修習。

  同時爲了要永斷投生到四惡道的危機,修行的人,在現在釋迦牟尼佛教法的時代,應努力于證悟須陀洹果,致力于使未穩定的(aniyāma)戒、定、慧的修持,令其穩定(niyāma),然而只有證到阿羅漢果的聖者才會有穩定的戒、定、慧的修持。從八正道來說,修習正語、正業與正命以致圓滿證悟須陀洹果。初學者應致力于持好戒。

  定的修習有八定或九出世間定,若要修習的好,必須證到阿那含果,而只有阿羅漢果才有穩定的定力。定力的培育是要清除貪、瞋、邪精進、邪念等不善根,若貪與瞋根消除後,它們甚至在夢裏都不會生起。這種定力的培育只有在有佛陀教法的時代才有可能培養起來。所以我們要爭取時間與修定的機會,培育正念,正定,並以正精進貫穿他們。

  智慧的修持能夠徹底的消滅我見(薩迦耶見)以及每一蛛絲馬迹的邪見,邪思惟,惡業與邪命等。正見是對業果的正確認識,以及對欲界的世間智慧,有修慧的人甚至在很多世後,都具有對業果的正見,正法的認識(如四聖谛法),與修法的宿世智,所以我們要以正精進來策勵自己去修行。

  

  

《煩惱的類型與對治法 一 貪的調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