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真义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敬法偈 Dhamma Vandana
(PALI 原文)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ā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大典尊经],六)译文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见、即时、来见、诱导,有智者应自知。」
[杂阿含931经]:
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槃。」这是指随法行能得涅槃。
(崇圣寺[佛教朝暮课诵]法增法师译)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现见),亲自体会和自见(即时),是可奉行,可得成果(来见),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诱导),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有智者应自知)。」
([随念法经]法尊法师译)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预流相应十八经。)
「深信法宝,如是念法住;此法为佛善解,自觉,实时效应,可寻思,导引涅槃,智者自明。」
[清净道论]: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亦宜独居静处禅思:法是世尊(一)善说,(二)自见,(三)无时的,(四)来见的,(五)引导的,(六)智者各自证知的」,这样的教法或九种出世间法的功德应当随念。」
法的六个特征
1.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善说,佛善解)
2.Sanditthiko 须经学习和奉行(现见,自见,自觉)
3.Akāliko 亲自体会和自见(即时,无时的,不待时节,实时效应,时无间断)
4.Ehipassiko是可奉行,可得成果(来见,可寻思,极善安立)
5.Opanāyiko 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诱导)(引导的,导引涅槃,见者不空)
6.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智者各自证知的,智者自明)
解释:
一、善说(svakkhato),佛陀说的法,初善、中善、后善,善美的、不颠倒的、趣入解脱的。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善说),这是指佛陀把他所觉悟的道理用各种善巧方便法门,详尽的解说给不同根器的人听。「词义具足,教示梵行,清净高尚,了解经义,配合修行,以证完善与圆满的行为。世尊之法,有如一盏光芒明亮的灯,如此的分为道及果,超越世间,指导走向解脱圣道之正确方向。如来现于此世,远离尘垢,自悟圆满正觉,开示出离三界的正道。是熄灭烦恼,趋向究竟涅槃的工具,善逝如此的宣说圆满的教理。」([佛教朝暮课诵])
在([增一阿含经] (卷11) 三宝品第二十一,一)里佛说:「有三自归之德,云何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 。.....
云何名为自归法者
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於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
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於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众生承事法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佛陀把他所觉悟之法,一切与修道有关的都无保留的说出,让所有有善根的有缘者,各各随听得解。这法是世上最上的,无能及者。
二、自见(sanditthiko亲见、现见),因为证得这出世间法,所以信者可亲自见证,证得之后,以省察智自己亲见到,故为“自见”。(SA. 1.20;I,43.)佛陀不打妄语,这法是现见或自见,佛是经过自觉之后才说的,但我们须经过学习和奉行(Sanditthiko)它才会亲见。为什么呢?首先要有信心,信能超越疑惑,相信说法者所说的道理,并能信受皈依,严守戒条,降伏我慢,增长功德,成就菩提,这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苦与乐我们都能现见或自见,为求断除苦,我们才有必要奉行佛法以求灭苦。
这法我们必须理解,从法师所说或深入经文求解。比如在[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三,等法品,1)所指出:「云何比丘知法?於是,比丘知法,所谓契经,只夜,偈,因缘,比喻,本末,广演,方等,未曾有,广普,授决,生经。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经,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於法。
云何比丘解了於义?於是,比丘知如来机趣,解了深义,无所疑难。若有比丘不解了义者,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知深义故,名为解义也。如是,比丘能分别义。」
经文所载的佛法分为十二种:契经(修多罗,长行Sutta),只夜(重诵Geyya),偈(伽陀,孤起Gātha),因缘(尼陀那Nidāna),比喻(阿婆陀那Avadāna),本末(伊帝曰多伽,本事Itivuttaka),广演(优波提舍,论义Upadesa),方等(毗富罗,方广Vaipulya),未曾有(阿浮达磨,稀法Abbhūtadhamma),广普(优陀那,自说Udāna),授决(和伽罗那,受记Veyyā-karana),本生经(闍多伽Jātaka)等。
「我们已聆听了此法,故知生是苦,衰老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与失望是苦,怨憎相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言之:五执取蕴是苦。」([佛教朝暮课诵])这些我们必须理解。「为使追随者肯定通晓这五蕴,世尊住世时,常如是教诲追随者,于追随者间,世尊常对他们如是教诲,提醒与强调: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色是无我,受是无我,想是无我,行是无我,识是无我,一切因缘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我们全体,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失望之所支配困扰着,为苦所困,为苦所障,怎么做才能知悉此苦聚之完全止息
」([佛教朝暮课诵])这些我们必须理解。
三、无时(akaliko),关于自己的给予“果”是没有时间(的间隔),亦即是立刻,实时效应,就这样无时间(的间隔),所以叫做“无时”)。(SA. 1.20;I,43.)而法又是不待时节的,无时的,要靠亲自体会到法的意义和自己亲见(Akāliko),不能靠别人,为什么呢?因为苦在我们这边,不在别人那边。
「若人以佛法僧为皈依,由于正确的智慧,得见于四圣谛。那即是见到苦,苦生起的原因,苦的熄灭及导致苦熄灭的八支圣道。这才是最安稳的皈依处,这才是无上的皈依处,像这样皈依的人,能解脱一切苦。生命不是永恒的,死亡才是永恒的。我们将会死,那是肯定的,生命的结局即是死亡。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不能保持不变的,我们的死亡才是不变的。实在的啊 ! 这个身体,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一旦没有了识,即被抛弃了,将埋在泥堆下,就像朽木一般,没有任何的用处了。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生起了必将灭去,有了也会消失的。当一切的“行”完全止息,寂灭才是最快乐的。」([佛教朝暮课诵])
四、来见(ehipassiko),证道是存在的,不是空虚的,值得邀请人一起来见证。然后佛陀对我们肯定的说:这是可奉行,可得成果的(Ehipassiko),可寻思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本身已经实践过,他已经走过这条路,所以他是过来人,是觉者。我们试试一下,走向前来,看看一下,就能知道,所以是来见。你若不试,就不能见到。
五、返照(opanayiko;opaneyyiko),这无常之火已烧到自己的衣、头啦,怎可置之不理,观照一下就可以知道它的严重性。(Vism.217;Nd2A.CS:pg.84;cf. SA.1.20/I,43)然后佛陀鼓励我们说:请来亲自查看(Opanāyiko),导引涅槃,见者不空的。查什么?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门,善恶的业都给它查清楚。一切的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内、外、粗、细、美(高贵)、丑(低下)、远、近的,也都给它查清楚。诸法是有漏或无漏,是有为或无为,查清楚以后,我们才会向内返照。
六、智者可各自证知(paccattam veditabbo vibbuhi),行者修道、得果、证灭皆是自知自证。反复观照的结果,智者就能各自证果(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从凡夫到圣人,从入流到须陀洹,从向二果到斯陀含,从向三果到阿那含,从向四果到阿罗汉,智者自明。为什么能证果呢?因为他能看到有漏有为的过患,无常行法的过患,并知道法是不虚的,法是救护,法是宝。因而依信,依持戒,依守护六根,依修习定力,依观照,依圆满修习四念处,修习厌离、离欲、与灭尽,趋向无漏,无欲,无染,无为,灭尽,直证涅槃。
如在[杂阿含28经]中佛说:「于色生厌,离欲,灭尽,…
《法的真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