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P29

  ..续本文上一页

  辛一 二无因论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案曰:此行阴众生浊禅境,与前有不同者,寄言于此:一、此中皆曰是得正知凝明正心,盖前此尚全在妄想蒙蔽之中;此则已破想阴,但余迷未尽犹能为惑耳。犹能为惑,故复依其悟境而起迷执,因迷执故而成外道。迷执所依之境,性离迷执,自是悟境,故皆已得正知正心。执悟成迷,倍深可悲!二、此中皆云魔不得便,盖魔之势力在淫欲。已越欲界,故魔无力。三、此堕落外道者,皆属于禅中之悟境,迷为究竟,起计度执,乃成外道同类。但由自心邪思惟起,非由受先外道之教所致。然与下识阴之外道亦不同者,此中是成能建立之外道,彼则超成外道所崇事之道本。

  今第一、本末二种无因论:本指因中业种,末指果上物类。观八万劫所有众生,亦但观此娑婆大千世界,经八万次成住坏空以内之众生耳。非能遍观其余世界(此义通于行、识阴之各段,今先寄明于此)。见八万劫内之众生,随业流转于此娑婆界内,故曰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内见其所随以流转之业故,故见其因。八万劫前冥无所观,无所观故,更不见有业种为因,遂立本无因论。此一无因外道,若非信依先传言教,则必禅智深及乎此者,乃能建立之。由已能了然见八万劫内大千界中所有众生业因,过此乃更见为无因,故其所执无因之论,一定执为高超业因报果之论。若有以业因报果之论绳之者,彼必将曰吾岂不知业因哉?且知之审而又深,特以超过业因之上,实有此无因真理耳。鸿鹄已翔于廖廊,而罗者可无烦薮泽之视矣。此一外道,不唯中华老、孔、庄、荀,与泰西古近各哲学派首皆不能及,虽印度之外道亦少有能及于此也。第二见八万劫物类,祖父子孙相生不断,物类各有类性(众同分假),不改不变,不见此物类性(天命之性)以何因成;遂立末无因论。此一外道,虽亦观大千界八万劫起,然观物类之末,不逮前观业种之本深隐。故中华之庄子及印度泰西之哲派皆能有之。近来达尔文等之天演论,则反从物类之末,以立有因论者也。

  辛二 四遍常论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案曰:此中四论,第一、是物心二元论,第二、是质力多元论,第三、是识神一元论,第四、是理想一元论。

  辛三 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辛四 四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辛五 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辛六 死后有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辛七 死后无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辛八 死后俱非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负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辛九 七断灭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辛十 五涅槃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案曰:第三、四种常无常论,第四、四种边无边论,皆从物、我、心、法四事比较计度而起。诸纯正哲学论,鲜能出此范围。第五、矫乱虚论,但取对待假相执为真实。第六、死后有相,第七、死后无相,第八、死后有相无相俱非,则从分观已灭之色、受、想阴与未灭之行阴,及合观已灭之色、受、想阴与未灭之行阴而起。第九、七断灭论,第十、五涅槃论,则回观定中所除灭者为断灭;对观定中所现住者为涅槃也。

  庚三 结诫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案曰:狂解即以迷为解之颠倒见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