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当我们看到佛像、圣物,或大法师时生起净信,这是清净信。好比一个人相信因果,当他做了好事,心瑞安乐,就一直做好事。由净信而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祥,这是清净信。当我们祈望脱离痛苦、生于善道、或能断恶修善,并对此深具信心,这是乐求信。好比一个人皈依后天天持戒,努力调伏内心所起的烦恼,少欲知足,这是乐求信。当我们了解三宝是我们唯一的皈依处,是究竟的皈依处后,并对它生起信心时,这是虔诚信。当我们通过修持佛法,如理思惟和观察,反复思择,了解万法缘起的道理,这是智解信。当我们有烦恼困难病患时,知道祈求神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思惟解决的办法、找有经验的人帮忙、忏悔恶业、放生、修观照、行善事、患病时看医生等等,这样才能解决困难,这才是正信。对佛教迷信的人,都是不曾深入了解教义的人。
15.什么是声闻呢?
答∶声闻(Savaka)是指一个佛教徒亲近善知识后,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依法修行。因此大部分的行者是属于声闻,解脱道的行者包括所有声闻乘的修行人。不过有极少的修行人要走菩萨道而求取无上菩提。一些初接触佛法的人,若是没有宿世的善根,一听到要守戒,就已经没有兴趣了。要他发大菩提心,于长劫勤苦修行,那就更难了。佛的本意只是要众生认识到轮回的苦,把道理说给稍有理智的人听,先求度自己,他从来也没逼任何一个人去修行,或是去行菩萨道度众生,他只是度有善根的人依声闻而解脱。
16.持戒有什么好处呢
答: 对这个问题佛陀说:「诸居士!受持戒、成就戒者有五项功德:是哪五项呢?诸居士!此处受持戒、成就戒者因不放逸而得积聚大财富,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一功德。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会得到美好的名声,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二功德。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不论到哪一个集会的场所,剎帝利众会、婆罗门众会、居士众会、或是到沙门众会,都能无所畏惧无有羞惭,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三功德。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不会迷乱而死,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四功德。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在身坏命终之后,转生于善趣、天界,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五功德。」(在巴利[律藏.大品.药犍度]和[长部.16经])
因此持戒的好处归纳佛说的话有以下五点: 得大财富,有好名声,处众无畏,死不迷乱,命终生天。
17.犯戒怎么办
答: 犯戒的对治是:(1)提高正念。(2)思惟造业与犯戒的条件。(3)在佛前忏悔或找一位法师询问和发露,忏悔后就安乐。(4)若破戒(故意毁戒)要重新拿三皈五戒。
杀生须具备五个条件∶对象(有生命的众生),看法(有生命的众生),动机(故意要杀),行动(自作或教人作),结果(受害者死亡)。
偷盗须具备六个条件∶物品(有主物),看法(知为有主物),动机(盗心),行动(自手取或教他取),物值(过五钱),结果(取离原处)。
邪淫须具备四个条件∶对象(男女),知道(清醒),动机(淫),行动(三道∶性根,口及便道交媾)。
妄语须具足五个条件∶对象(人),话题(谎话),看法(说谎),动机(欺骗),结果(听者明白)。
饮酒须具足二个条件∶对象(酒类),行动(饮用)。
不论我们造什么业,善的或是恶的,我们都必将要承担。业力不是一切世间现象运作的全部原因,它是二十四缘之一。若把一切现象的运作都说成是业力的控制,那就无望去修行,去断恶修善了。犯戒有故意作业,也有不故意或无心的。故意造作的罪业较重,属于重业或定业。因此罪业的轻重取决于最初的动机,若无意踩死一只蚂蚁,它是不定业,业报较轻。可以通过忏悔,使这不定业变得很轻。此外通过日日皈依守戒,修定修慧,我们天天在增加善业,恶业就会被淡化。
18.为何说佛法难闻呢?
答∶要能听闻佛法,我们必须克服八种障碍,那就是不要:
(1)生于地狱中;
(2)生于饿鬼中;
(3)生于畜生中;
(4)生于长寿天;
(5)生于无佛法的边地;
(6)心有邪见;
(7)诸根不全,盲聋闇哑;
(8)佛不出世。(《中阿含.八难经》)
要知道如来出现世间,甚为难遇;人身难得;生于有佛法的国土中,也很难遇;与善知识相遇,也很难遇;听闻佛法,亦不可遇;法法相生,遇缘时才有;我们应知!如来现今已出现在世间;我们得闻正法;诸根不缺;又能明白正法。现在要不精勤,将来要后悔无及。
19.如何分辨是否正信佛法?
答∶依四法印(或三法印),来分辨佛法;
(1)诸行无常(名色法是行法; 身语意,三行),
(2)诸受是苦(苦、乐、不苦不乐,三受),
(3)诸法无我(五蕴、十二入、十八界),
(4)涅槃寂静(世间成住坏空,生住异灭; 人有生老病死; 涅槃则不生不灭)
也就是无常、苦、无我、空来分辨佛法。
依四依法,来分辨佛法;
(1)依法不依人,
(2)依义不依语,
(3)依智不依识,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四阿含(Agamas),或五部(Nikayas)来分辨佛法;
(1)杂阿含,
(2)中阿含,
(3)长阿含,
(4)增壹阿含。
(1)长部(Digha Nikaya),
(2)中部(Majjhima Nikaya),
(3)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
(4)相应部(Samyutta Nikaya),,
(5)小部(Khuddaka Nikaya)。
正信的佛法,必有戒、定、慧三学;
戒律:在家戒有五戒、八戒;出家戒有十戒、二百五十戒。
禅定:四色界定,四无色界定,无想定,灭尽定。
智慧:四谛智,十二因缘顺逆智,十六观智。
正信的佛法,必有四圣谛、十二因缘法、三十七菩提分法;
这是佛教的教法核心。
20.民间信仰是佛教吗?
答∶民间信仰从人类的文化发展来看,它是原始的宗教型式,倾向于多神崇拜,迷信色彩浓厚,它应运而生在民间,是提供给普遍民众解决内心不解的忧结和困扰。因此人们就用签符,占卜,降灵,牲供,踏炭,水洗,街戏,问神,灵媒,乩童,筊杯等方法,寻求方法解决烦恼苦疼。
佛陀教导我们依三宝,四圣谛和八正道,戒定慧学,相信因果的法则,来寻求方法解决烦恼苦疼,而不是靠上述的迷信方法来解决。
21.初学佛法者应如何开始修行呢?
答∶[阿含经]提到两种初学者∶一个是随信行,一个是随法行。随信心的行者追随善知识的教导而按步就班的修习,随闻法的行者听闻善知识的教导,思惟后而按步就班的修习。
《阿含经》 还提到四个修行的步骤∶一是亲近善知识,二是听闻善知识的教导,三是如理思惟,四是法次法向。
每一位行者的修行都要贯澈戒定慧三学, 对四圣谛澈底明了, 三转十二行, 成就四双八辈的果位, 然后达到清净的涅槃境界。没有捷经, 那些若是在今生解脱的行者, 只是因为他的修行波罗蜜已达园满的缘故。
22.在家众修行的六根本是什么
答∶佛陀教导释子摩诃男(Mahānama)说在家众依正信、念戒、布施、闻法、修慧与舍的六根本修行。
(1)正信主要是对佛陀的佛陀。佛陀佛陀是如来(Tathagata)、应供(Arahat)、等正觉(Sammasambuddho)、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善逝(Sugato)、世间解(Lokavidu)、无上士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dhammasarati)、天人师(Sattha deva manussanam )、佛(Buddho)、世尊(Bhagava )。
(2)念戒是努力守好佛所制订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布施是一位行者在发愿行布施后,常慷慨布施。自念在众多悭垢众生中我得到利益,得于心离悭垢,常常自手布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布施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心。
(4)闻法会增长智慧,成就辩才。于未曾听闻之法得以听闻,于未曾思惟之法得以思惟,于未曾证悟之道得以证悟。
(5)修慧是于身心组合的五蕴生灭法,能如实知它们是苦,苦圣谛如实知,苦集、苦灭、苦灭道圣谛如实知,透澈观察五蕴,灭尽无余。
(6)舍是在明白名色法是无常、苦之后,不愿继续造业受生,决定舍弃名色法。在日常生活中以中道与舍的态度过活。
23.在家众修行现世如何达至富裕与安乐的方法?
答∶在家众修行现世达至富裕与安乐的方法有四∶善于营生的技巧;善于守护财物;与有信(saddha),戒(sila),施(caga),和慧(pañña)之善知识交往;于钱财善于量入为出。
24.在家众修行后世如何达至富裕与安乐的方法?
答∶在家众修行后世达至富裕与安乐的方法有四∶于如来有信敬心;五戒具足;乐行布施;苦、集、灭、道四圣谛如实知晓。
25.什么是四圣谛
答:佛陀在菩提迦耶的金刚座亲自证悟的人生轮回生死苦恼的真理,以及脱离轮回生死的方法叫做四圣谛∶
(1)苦圣谛:是生命多苦的真理,一切众生都有身体的生老病死苦;人生还有心灵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等;总结为五执取蕴苦。整…
《常见学法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