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當我們看到佛像、聖物,或大法師時生起淨信,這是清淨信。好比一個人相信因果,當他做了好事,心瑞安樂,就一直做好事。由淨信而得到內心的甯靜與安祥,這是清淨信。當我們祈望脫離痛苦、生于善道、或能斷惡修善,並對此深具信心,這是樂求信。好比一個人皈依後天天持戒,努力調伏內心所起的煩惱,少欲知足,這是樂求信。當我們了解叁寶是我們唯一的皈依處,是究竟的皈依處後,並對它生起信心時,這是虔誠信。當我們通過修持佛法,如理思惟和觀察,反複思擇,了解萬法緣起的道理,這是智解信。當我們有煩惱困難病患時,知道祈求神祉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來解決,比如思惟解決的辦法、找有經驗的人幫忙、忏悔惡業、放生、修觀照、行善事、患病時看醫生等等,這樣才能解決困難,這才是正信。對佛教迷信的人,都是不曾深入了解教義的人。
15.什麼是聲聞呢?
答∶聲聞(Savaka)是指一個佛教徒親近善知識後,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依法修行。因此大部分的行者是屬于聲聞,解脫道的行者包括所有聲聞乘的修行人。不過有極少的修行人要走菩薩道而求取無上菩提。一些初接觸佛法的人,若是沒有宿世的善根,一聽到要守戒,就已經沒有興趣了。要他發大菩提心,于長劫勤苦修行,那就更難了。佛的本意只是要衆生認識到輪回的苦,把道理說給稍有理智的人聽,先求度自己,他從來也沒逼任何一個人去修行,或是去行菩薩道度衆生,他只是度有善根的人依聲聞而解脫。
16.持戒有什麼好處呢
答: 對這個問題佛陀說:「諸居士!受持戒、成就戒者有五項功德:是哪五項呢?諸居士!此處受持戒、成就戒者因不放逸而得積聚大財富,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一功德。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會得到美好的名聲,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二功德。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不論到哪一個集會的場所,剎帝利衆會、婆羅門衆會、居士衆會、或是到沙門衆會,都能無所畏懼無有羞慚,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叁功德。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不會迷亂而死,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四功德。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在身壞命終之後,轉生于善趣、天界,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五功德。」(在巴利[律藏.大品.藥犍度]和[長部.16經])
因此持戒的好處歸納佛說的話有以下五點: 得大財富,有好名聲,處衆無畏,死不迷亂,命終生天。
17.犯戒怎麼辦
答: 犯戒的對治是:(1)提高正念。(2)思惟造業與犯戒的條件。(3)在佛前忏悔或找一位法師詢問和發露,忏悔後就安樂。(4)若破戒(故意毀戒)要重新拿叁皈五戒。
殺生須具備五個條件∶對象(有生命的衆生),看法(有生命的衆生),動機(故意要殺),行動(自作或教人作),結果(受害者死亡)。
偷盜須具備六個條件∶物品(有主物),看法(知爲有主物),動機(盜心),行動(自手取或教他取),物值(過五錢),結果(取離原處)。
邪淫須具備四個條件∶對象(男女),知道(清醒),動機(淫),行動(叁道∶性根,口及便道交媾)。
妄語須具足五個條件∶對象(人),話題(謊話),看法(說謊),動機(欺騙),結果(聽者明白)。
飲酒須具足二個條件∶對象(酒類),行動(飲用)。
不論我們造什麼業,善的或是惡的,我們都必將要承擔。業力不是一切世間現象運作的全部原因,它是二十四緣之一。若把一切現象的運作都說成是業力的控製,那就無望去修行,去斷惡修善了。犯戒有故意作業,也有不故意或無心的。故意造作的罪業較重,屬于重業或定業。因此罪業的輕重取決于最初的動機,若無意踩死一只螞蟻,它是不定業,業報較輕。可以通過忏悔,使這不定業變得很輕。此外通過日日皈依守戒,修定修慧,我們天天在增加善業,惡業就會被淡化。
18.爲何說佛法難聞呢?
答∶要能聽聞佛法,我們必須克服八種障礙,那就是不要:
(1)生于地獄中;
(2)生于餓鬼中;
(3)生于畜生中;
(4)生于長壽天;
(5)生于無佛法的邊地;
(6)心有邪見;
(7)諸根不全,盲聾闇啞;
(8)佛不出世。(《中阿含.八難經》)
要知道如來出現世間,甚爲難遇;人身難得;生于有佛法的國土中,也很難遇;與善知識相遇,也很難遇;聽聞佛法,亦不可遇;法法相生,遇緣時才有;我們應知!如來現今已出現在世間;我們得聞正法;諸根不缺;又能明白正法。現在要不精勤,將來要後悔無及。
19.如何分辨是否正信佛法?
答∶依四法印(或叁法印),來分辨佛法;
(1)諸行無常(名色法是行法; 身語意,叁行),
(2)諸受是苦(苦、樂、不苦不樂,叁受),
(3)諸法無我(五蘊、十二入、十八界),
(4)涅槃寂靜(世間成住壞空,生住異滅; 人有生老病死; 涅槃則不生不滅)
也就是無常、苦、無我、空來分辨佛法。
依四依法,來分辨佛法;
(1)依法不依人,
(2)依義不依語,
(3)依智不依識,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四阿含(Agamas),或五部(Nikayas)來分辨佛法;
(1)雜阿含,
(2)中阿含,
(3)長阿含,
(4)增壹阿含。
(1)長部(Digha Nikaya),
(2)中部(Majjhima Nikaya),
(3)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
(4)相應部(Samyutta Nikaya),,
(5)小部(Khuddaka Nikaya)。
正信的佛法,必有戒、定、慧叁學;
戒律:在家戒有五戒、八戒;出家戒有十戒、二百五十戒。
禅定:四色界定,四無色界定,無想定,滅盡定。
智慧:四谛智,十二因緣順逆智,十六觀智。
正信的佛法,必有四聖谛、十二因緣法、叁十七菩提分法;
這是佛教的教法核心。
20.民間信仰是佛教嗎?
答∶民間信仰從人類的文化發展來看,它是原始的宗教型式,傾向于多神崇拜,迷信色彩濃厚,它應運而生在民間,是提供給普遍民衆解決內心不解的憂結和困擾。因此人們就用簽符,占蔔,降靈,牲供,踏炭,水洗,街戲,問神,靈媒,乩童,筊杯等方法,尋求方法解決煩惱苦疼。
佛陀教導我們依叁寶,四聖谛和八正道,戒定慧學,相信因果的法則,來尋求方法解決煩惱苦疼,而不是靠上述的迷信方法來解決。
21.初學佛法者應如何開始修行呢?
答∶[阿含經]提到兩種初學者∶一個是隨信行,一個是隨法行。隨信心的行者追隨善知識的教導而按步就班的修習,隨聞法的行者聽聞善知識的教導,思惟後而按步就班的修習。
《阿含經》 還提到四個修行的步驟∶一是親近善知識,二是聽聞善知識的教導,叁是如理思惟,四是法次法向。
每一位行者的修行都要貫澈戒定慧叁學, 對四聖谛澈底明了, 叁轉十二行, 成就四雙八輩的果位, 然後達到清淨的涅槃境界。沒有捷經, 那些若是在今生解脫的行者, 只是因爲他的修行波羅蜜已達園滿的緣故。
22.在家衆修行的六根本是什麼
答∶佛陀教導釋子摩诃男(Mahānama)說在家衆依正信、念戒、布施、聞法、修慧與舍的六根本修行。
(1)正信主要是對佛陀的佛陀。佛陀佛陀是如來(Tathagata)、應供(Arahat)、等正覺(Sammasambuddho)、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善逝(Sugato)、世間解(Lokavidu)、無上士調禦丈夫(Anuttaro Purisadhammasarati)、天人師(Sattha deva manussanam )、佛(Buddho)、世尊(Bhagava )。
(2)念戒是努力守好佛所製訂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3)布施是一位行者在發願行布施後,常慷慨布施。自念在衆多悭垢衆生中我得到利益,得于心離悭垢,常常自手布施,樂行舍法,具足等施。布施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之心。
(4)聞法會增長智慧,成就辯才。于未曾聽聞之法得以聽聞,于未曾思惟之法得以思惟,于未曾證悟之道得以證悟。
(5)修慧是于身心組合的五蘊生滅法,能如實知它們是苦,苦聖谛如實知,苦集、苦滅、苦滅道聖谛如實知,透澈觀察五蘊,滅盡無余。
(6)舍是在明白名色法是無常、苦之後,不願繼續造業受生,決定舍棄名色法。在日常生活中以中道與舍的態度過活。
23.在家衆修行現世如何達至富裕與安樂的方法?
答∶在家衆修行現世達至富裕與安樂的方法有四∶善于營生的技巧;善于守護財物;與有信(saddha),戒(sila),施(caga),和慧(pañña)之善知識交往;于錢財善于量入爲出。
24.在家衆修行後世如何達至富裕與安樂的方法?
答∶在家衆修行後世達至富裕與安樂的方法有四∶于如來有信敬心;五戒具足;樂行布施;苦、集、滅、道四聖谛如實知曉。
25.什麼是四聖谛
答:佛陀在菩提迦耶的金剛座親自證悟的人生輪回生死苦惱的真理,以及脫離輪回生死的方法叫做四聖谛∶
(1)苦聖谛:是生命多苦的真理,一切衆生都有身體的生老病死苦;人生還有心靈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等;總結爲五執取蘊苦。整…
《常見學法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