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生命過程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苦,雖然有時也會快樂,但快樂都是短暫的,所以仍是苦。一切所經曆的苦也叫苦苦,一切所經曆的身心事物的消失毀滅的苦也叫壞苦,一切所經曆的身心事物的諸名色法的因緣生滅的苦也叫行苦。
(2)苦集聖谛:集是一切苦生起的原因。衆生輪回生死的苦因是因爲以貪瞋癡之心造作違逆道德的惡業,自食苦果。衆生輪回受苦之時,又繼續造作惡業,因此業不能滅盡,一生死後,又隨業受報去了。
(3)苦滅聖谛:滅除了生苦的原因,息滅對欲樂的渴求,把大小諸煩惱結全部斬斷,而在聖者的正道中成長,成就四雙八輩果位,朝向涅槃之道邁進。
(4)苦滅道聖谛:這是通過實踐八正道而達到涅槃的途徑。依戒定慧叁學,或八支聖道,通過清淨戒學,克製欲望,守護六根,調服散漫,培養定力與觀照力,破除愚癡而親證涅槃。
26.什麼是八正道?
答: 八正道也稱爲八支聖道(Ariya atthāngika magga),它是正道因爲它不是偏激的。佛陀教導我們以避免走極端的方式來過生活,不縱容自己去追求感官的欲樂享受,或是以折磨身心的方式來求淨化自己,而應是以中道的方式來淨化自己。八支聖道是解脫輪回的方法。
(1) 正見是對叁有、輪回、佛、法、道、四谛、叁法印、業果與道果智的正確的認識。
(2) 正思惟是向滅之道實踐無欲、無瞋、無害的身口意行;修習禮敬與皈依叁寶,信、願、行,布施供養,忏悔惡業,忍辱、隨喜,慈、悲、喜、舍,與回向功德等。這無瞋、無害的思惟接下來就能應用在正語、正業與正命上。
(3) 正語是口行朝向苦滅之道,遠離妄語,惡口,兩舌和绮語。若在意上沒有滅除害心,怨恨和嫉妒等不善心,正語是不可能圓滿的。它的實踐是真實語、愛語、關懷語、與和協語等。這是與五戒十善有關系的。
(4) 正業是身行朝向苦滅之道,遠離殺、盜、邪淫。同樣的,若在意念上沒有滅除害心,怨恨、嫉妒、憍慢等煩惱,正業是不可能圓滿的。它的實踐是不作一切惡行,以正念正知貫徹于一切衣食住行,言行舉動,待人接物中都能作出如法、合理的行動。這也是與五戒十善有關系的。
(5) 正命是以正確的方式,合理的方式來謀生活命,以便實現單純爲了生存,以合法的正當職業取得衣、食、住、行等必需物,這裏邊也有禁欲的正命的精神,使求取必需物符合道德化的正命之道。在《增支部》5.177中說∶「在家衆不應經營五邪命∶買賣武器,買賣人畜,買賣肉類,買賣酒品,買賣毒藥。」這也是與五戒十善有關系的。
(6) 正精進是以正見、正思惟配合來修習正語、正業、正命。因爲專注于正見,故培育起正念。又因爲正念與正精進的緣故,正定得以生起。正精進對其他七支聖道要密切配合以修習圓滿。
(7) 正念的詳述是四念處的內容,它是要配合其它七支以達到四念處修習圓滿。從八正道的核心來看,正念是對滅苦的憶念與專注。不忘于七覺支的修習。
(8) 正定是修習四色界禅定達到心一境性,這正定是有助緣與有資具的。正見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緣,也是正定的修習資具。
八正道與身語意叁妙行的關系如下表∶
身妙行-----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語妙行----- 正語 正精進
意妙行-----正見 正思惟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八正道與戒定慧學的關系如下表∶
戒學-----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定學-----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慧學-----正見 正思惟 正精進
27.什麼是十二緣起
答: 緣起法是佛陀教法裏最重要的自發智慧辯證法。緣起法它分爲十二個層次,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它是用來說明衆生輪回的原理。佛教的根本教理就是這個,是與其他印度同時的教派不同之處。我們要清楚的是佛陀否定一個不變的自我,若把十二因緣解釋成叁世兩重因果,或二世兩重因果,或者二世一重因果的關系都違背了佛的無我的教旨,所以不應以縱的兩世、叁世的說法,而應以橫的現在世的說法較爲恰當。緣起本身的實質就說明了無我,一切只是法的因緣關系。轉世的人,不是同一個人,也不可說不是同一個人!誠然,用叁世或兩世的輪回說法來解釋緣起是行不通的。
覺音在《清淨道論》裏把緣起依照叁世兩重因果來解釋:「在聖典中,從它們的自性說:無明與行二支爲過去時,以有爲最後的識等八支爲現在時,生及老死二支爲未來時。」及「過去有五因,今世有五果,今世有五因,未來有五果。」過去五因是無明、行、愛、取、有。今世五果是識、名色、六入、觸、受。今世五因是愛、取、有、行、無明。未來五果是識、名色、六入、觸、受。這種解釋法對初學者說是可以的。
最簡單的緣起教法就如同馬勝比丘說給舍利弗聽的,上根的人一聽就明白無我,叁支、四支、五支、九支、十支甚至十二支十七支緣起的教法是說給不同根器的人聽的。比較困難解說的最後兩支是生與老死,那它是不是說明輪回到下一世呢?答案肯定不是。因爲若說明有下一世,聽的人會以爲識相續,就會生起常見。若說無呢,聽的人又會生起斷見。這生與老死只不過是說明愚癡無聞衆生,因無明入胎從生開始到死受苦的過程。最清楚的是十七支緣起,它直接從無明排到苦。每一經都說明苦生及苦滅的過程,都沒提到叁世。
前四支是說明生命的活動現象(無明→行→識→名色),中間的五支是說明有情心理活動的情況(六入→觸→受→愛→取),依這九支才能說明這活動現象的“有”,這“有”代表前九支,因它而帶來種種苦及其變化,也即是生老病死等衆苦,末叁支是泛指衆生從“生”至“老死”的過程。這種解釋符合佛在《嗏帝經》中解釋的第一義的精神(無常住不變的識,識往生更異);所以結尾叁支是結論,緣有故生,緣生故有老死。一個修行者能各自證知的。這是一種中道的說法。
28.什麼是叁法印
答:在宇宙萬物之中,一切物質與精神的現象(行法),有叁種共同的特性,在佛法稱之爲叁法印(Tilakkhana)∶即無常性(Anicca),苦或不園滿性(dukkha),無我性(Anatta);也稱爲諸行無常(Sabbe sankhārā aniccā),諸行是苦(Sabbe sankhārā dukkhā),諸法無我(Sabbe dhammā anattā)。
萬物的無常性是因爲一切現象皆因緣生,這是一個永恒不變的定律,小至微塵,大至星系皆隨著因緣的作用而生起,並需依賴其他的緣而存在,當和合的因緣離散時,這現象就消失了。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精血和合而生起,依賴食物空氣和水的緣而存在,但身體老化疾病侵犯時,死亡接著來到。一切現象只是因緣的聚散關系,而非神或上帝所造。佛陀透視一切現象的生住異滅,生老病死的常理,皆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因此宣說“諸行無常”。
萬物的苦或不園滿性是從無常性進一步觀察而得,一切現象皆隨因緣生滅,故是無常的諸行法,無常變易的諸行法是不園滿的,是屬于苦的,而非快樂的。因爲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現象不園滿的結果,佛陀才要尋找一個解除疼苦的方法,因此佛陀才要宣說“四聖谛”,“八正道”的法理。佛陀透視一切現象的苦或不園滿性,因此宣說“諸行是苦”。
萬物的無我性是從無常性,苦或不園滿性進一步觀察而得,一切現象皆隨因緣生滅,它們不園滿,缺乏“自主性”,以我們的身體來說,它是地水火風的組合,若身體是我或屬于我的話,那我們應該能夠要它不老,不病,不死,但就連有大智慧大神通的正等覺者也辦不到。身體病死時,四大離散,依賴有生命的身體才能産生作用的精神四蘊也就跟著消失。身體的生老病死使佛陀透視它的無常性,苦或不園滿性進一步觀察而得這身體是“無我性”,因此宣說“諸法無我”。
我們的精神現象的感受,想念,造作,和意識活動也同樣的是“無常性”,“苦或不園滿性”及“無我性”。
29.什麼是五蘊
答:佛陀把衆生的身體與精神現象歸納爲五蘊(khandha),即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若我們對諸色、受、想、行、識生起執取,那即是“色執取蘊”,(rūpu-pādāna-kkhandha),“受執取蘊”(vedanu-pādāna-kkhandha),“想執取蘊”(saññu-pādāna-kkhandha),“行執取蘊”(sankharu-pādāna-kkhandha),和“識執取蘊”(viññānu-pādāna-kkhandha)。
…
《常見學法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