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常见学法问答▪P4

  ..续本文上一页

  身体的色蕴由四大组合而成,坚硬的部分叫地大,以地大为主的部位有发,毛,爪,齿,皮,肉,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脏,膜,脾脏,肺脏,肠 ,肠间膜,胃中物,粪,脑。液体的部分叫水大,以水大为主的有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温暖的叫火大,以火大为主的有间隔性发热之火,令成熟和老化之火,发烧之火,消化之火。推动或膨胀的叫风大,以风大为主的有上行风,下行风,肠外风,肠内风,肢体循环风,入息与出息。

  

  一切诸受的受蕴可分别为二: 身受,心受。诸受也可分别为三∶乐受(sukha),苦受(dukkha),中性受(upekkhā)。诸受也可分别为五∶身乐受(sukha, kāyikā sukhā vedanā),身苦受(dukkha, kāyikā dukkhā vedanā),心乐受(somanassa, cetasikā sukhā vedanā),心苦受(domanassa, cetasikā dukkhā vedanā)

  ,中性受(upekkhā, adukkha-m-asukhā vedanā)。受的生起是身心接触外境而起,受蕴的生起依五个过去因,即无明、爱、取、行与业。受的灭是离所接触外境,当阿罗汉入涅槃时五蕴灭尽,受也灭尽。

  

  诸想念的想蕴可分别为三: 善(kusala),不善(akusala),无记。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想的生是当根门触境后意门所起的认识与思。想的过去因也是无明、爱、取、业与行。它的现在因是触、目标、依处与相应名法。想也同样与受、行、识互为因果。比如想蕴是因,则受、行、识蕴是果;或受、想、行蕴是因,识蕴是果。想的灭是当境消失时或转去新的境时,想就灭了。当阿罗汉入涅槃时五蕴灭尽,想也灭尽。

  

  诸造作的行蕴可分别为三: 身行(kāya),口行(vacī),意行(mano)。诸行也可分别为六: 依色起行,依声起行,依香起行,依味起行,依触起行,依法起行。诸行也可分别为五十:

  (1)善(sobhana-cetasika)-----有二十五:即是信、念、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中舍性、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心轻快、身柔软、心柔软、身适业、心适业、身练达、心练达、身正直、心正直、悲、随喜、正语、正业、正命。(2)不善(akusala-cetasika)-----有十四:即是痴、无惭、无愧、掉举、贪、邪见、慢、瞋、嫉、悭、恶作、昏沉、睡眠、疑。(3)无记(aññasamānā) -----有十一:即是触、思、定、命、作意、寻、伺、胜解、喜、精进、欲。行的产生是根门(五门及意门)触境所生的造作(造业),它的发生是几种不同的东西(根、境、及意)组合而生起的。行的灭尽唯有在阿罗汉果才能完成。

  

  诸意识的识蕴可分别为六: 眼识(cakkhu-viññāna),耳识(sota-viññāna),鼻识(ghana-viññāna),舌识(jivha-viññāna),身识(kaya-viññāna),意识(mano-viññāna)。诸识可分别为八十九心或更细的一百廿一心:(1) 欲界心 (kāmā-vacaracitta):欲是指(一)能欲,即渴望享受欲乐;(二)所欲,指境,包括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五欲对象。欲地是欲生存地,有十一界,即四恶道,人间与六欲天。共有五十四心。(善心)(24),不善心 (12),无因心 (18)。(2) 色界心(rūpāvacaracitta):这是指与色地相关的心,或与色界禅相关的禅那(jhāna)心。色界禅是以专注于色法目标而得的,比如安般念(呼吸),或白遍,或地遍等,依这些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是色界心。共有十五心。色界善心(5),色界果报心(5),色界唯作心(5)。(3) 无色界心(arūpāvacaracitta):这是与无色地相关的心,或与无色界禅相关的禅那心。无色界禅是以专注于无色法目标而得的,比如无边虚空等,依这些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是无色界心。共有十二心。无色界善心(4),无色界果报心(4),无色界唯作心(4)。(4) 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上面的三种是世间心。世间是指情世间(sattaloka),器(物质)世间(okāsaloka)和行法世间(samkhāraloka)(指名色法,或五蕴);超越这些有为的法界的心,以涅槃为对象的是出世间心。共有八心。若依寻、伺、喜、乐、舍心各分四道与四果就有四十心。道心 (4或20),果心 (4或20)。识蕴生起的现在因是“名色”,名是指与识相应的受、想、行三蕴;色是指依处色及目标(内色与外色)。识蕴的灭是离所接触之境或触境不动心,当阿罗汉入涅槃时五蕴灭尽,识也灭尽。

  

  “因它们的机件组合,故名为“车”;同样的道理,因五蕴的组合,故名为“人”。”([相应部5.10]) 五蕴只是五蕴,它们是无常,苦或不园满的,所以不是我或我的。

  

  30.修行是否一定要吃素呢?

  答:素食不是佛陀订的戒律,所以修行不一定要吃素。在我们的汉传大乘佛教里有许多佛教徒认为不杀生就是等于要素食,这是错误的。一个人若奉行素食为戒律,结果就妨碍了证悟初果(Sotapanna)的机会,它是一种戒禁取见(Silabbatam Paramasa)。

  

  佛陀允许比丘众吃三净肉,这在《律藏》中提到:“如果一个比丘看见,听见,和怀疑这肉是为他而杀的,他则不能吃。”故此南传佛教国家没有吃素就是这个原因。

  

  这是因为如果比丘吃这三种肉就牵涉到杀生。佛陀在世时,提婆达多为了分裂僧团而提出了要吃素的戒律,但是为佛陀所拒绝了。这个吃素的戒律违背了托钵乞食的原则,而且对比丘的修行没有任何正面的意义。

  

  汉传大乘佛教提出不吃肉的话,因此就不会杀生或不扶助他人杀生,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吃肉就等于帮助屠夫杀生,那么吃素菜,农夫也要喷洒农药杀虫,赶走动物等等。此外吃肉的人并没有杀动物的的念头,至多是有贪吃肉的念头而已。

  

  要犯杀戒需具足五个条件∶有生命的众生(肉无生命),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知道是肉),杀生的动机(没有),杀生的行动(没有),造成有生命的众生死亡(没有)。

  

  上市场去买已经处理好的肉品,或上餐厅吃已经处理好的肉食,都是不成问题,但是去餐厅点现宰的东西就是杀生了,因为那是亲自去指定宰杀某一只动物鱼虾等。

  

  如果一个人心地慈悲,怜愍众生,决定吃素,这是很好的发心。或是为了身体健康而吃素,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31. 如何辨别佛教是否是正法?

  答:上座部佛教可说是现存的佛法里最纯的一派。在巴利三藏《长部》里的第十六卷中提到:「现在,阿难!如果你们任何一人这么想,“我们失去了我们的导师”--------不要这么想。只要是任何我为你们说的经文和戒律,那就是你们的导师。」

  

  上座部佛教会存在是因为正法与戒律还存在着,而戒律则是依赖比丘们的遵守而存在。南传僧侣的戒律,总共有227条。平常人或许会认为戒律不重要,这是错误的。如佛陀在上面所指出的,佛陀称自己的教法为经文和戒律,戒律和经文是分不开的。戒律维护了比丘行为的清净和正法的延续。就像平常人的坏习惯,在被他人指出时,总会自己编造出一套说法来自圆其说。同样的道理,一个比丘若不遵守戒律,佛陀的经文就会受到歪曲。

  

  在巴利经典中佛陀还提到:

  「瞿赏弥,这些你所知道的法的特质,“这些法引导向清净,不是引导向热情;是向往解脱,而不是向往束缚;是能除去自我的贡高,而不是增强自我的贡高;是朝向歉虚,而不是朝向野心;是朝向满足,而不是朝向不知足;是朝向独自的闲居,而不是朝向人们的缠缚;是向精力,而不是向懒惰;是向无烦恼,而不是向烦恼”:由此你就可以知道,“这就是经文,这就是戒律,这就是导师的教导”。」

  

  原始佛教可以以下几点简述:

  1. 经文和戒律(Dhamma-Vinaya)

  上座部佛教的经文和戒律是经过严格的流传,一代接一代的紧密考查和验证而来的。

  

  2.历史和考古证明

  上座部佛教是经过世界的各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证明是历史上和世界上最原始的佛教。它不仅包含了最原始的经文(以文字记载的有2,000年的历史之久)和最原始的僧侣生活方式。

  

  3.僧侣生活方式

  上座部佛教的僧侣们是依照着2,500年前佛陀传下来的僧侣生活而实行的。其中包含了不穿鞋,不收钱财,托钵,三衣等等的227条严格戒律。由此考查,我们可以知道2,500年前的原始佛教至今仍然存在。在这混浊的世界里,它像一朵莲花一般的开着。

  

  但由于今天的信息发达,许多人因接触到各家不同的教法,迷惘的人难免会误信一些邪说,而走上错误的路,或有些人仍在找寻正确的路。而宗教就像一条河流的源头,如果源头不干净,流出来的水自然是浊的。…

《常见学法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在家众的修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