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样的道理,「变质」了的佛教,教导出来的道理和法门也是「变质」的,每一个人都应注意到这点。
在巴利经藏《中部》第六十五卷《跋陀利经》(Bhaddali Sutta) 记载到跋陀利比丘问佛陀: 「世尊!为什么从前有较少的戒律,而有许多人证得解脱
而现在有许多戒律,而却有较少的人证得解脱?」(跋陀利比丘认为过多的戒律是导致较少人证得解脱的原因。)
佛说:「正是如此,跋陀利! 当人们开始堕落,正法开始消失,就有较多的戒律和较少的人证得解脱。当整个僧团没有大量的僧侣破坏仪规时,导师不会定下戒律。但是,当整个僧团有许多人破坏仪规时,导师才会定下戒律,来让僧侣们遵守。」
由这篇经文我们可以知道,今日之所以正法会没落,乃是因为人们不遵守正法。身为佛教徒的人们更加要遵守正法和戒律,才能让正法延续下去。
32.要修到几时才能证悟呢
答:证悟到底有多快呢?根据阿含经上的记戴,确实有许多人,在听闻正法后,现见法,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证悟初果)。也有些人在听闻正法后,不放逸住、专精思惟,很快就证悟究竟解脱的。这并不局限于已经在佛法中修行的人,佛法外的修行者,于受持佛法后而成就的也很多。
不过他们都有一共同点的是,多数都有很好的修行基础,而且都是俱有要正向求取离苦的修行者,只是缺少正见而已。所以佛陀说∶「现见法」「离炽燃」「正向」「不待时节」「即此见」「缘自觉知」。
至于到底证悟有多快,那是看个人对于法次法向的认知程度,与对实际修学正精进的意愿有无具足有关系的。从另一方面说,当一个人的戒定慧学园满成就时,或修行的波罗蜜具足时,就是证悟的时候。法虽然是有次第的,但修学的成就是不待时节的,完全看个人的精进而定。
佛陀比喻说,比如母鸡在孵鸡蛋,母鸡不会想我的小鸡儿几时会出来,它只是静静的坐着,等到温度足够,小鸡儿自然孵出。修行也一样,不要想我几时会证悟,当波罗蜜具足时,自然证悟。
33. 为何要禅修呢?
答:戒定慧三学是每一个修行者要做的功课,戒学包括在家五戒和八戒,定学包括四十业处的任何修定方法,当心纯净时,我们才能修习观照。我们怎能不禅修呢?因为脱离三界,解除轮回的苦难是要靠智慧的,佛陀苦行六年也无法开悟,就说明了解脱要靠智慧。在《相应部.道相应》里佛陀举出八种理由∶(1)为了远离贪欲;(2)为了断诸结;(3)为了永断随眠;(4)为了遍知行路 (行路指的是修道);(5)为了灭尽诸漏;(6)为了现证明解脱果;(7)为了智见;(8)为了无取般涅槃。(《相应部.道相应》41-48经)
我们经常发现自己陷入无明的“烦恼”中;可能是外境不顺我们的意愿,但我们不能改变物理的自然现象;可能是自己陷入内心苦闷的感性的枷锁中,内心不解,烦闷不堪。因此我们常感身心不平衡,及失去和谐。在我们能够灭苦(灭谛)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能够分辨出苦的根源(集谛),然后让自己认清苦及寻找解除苦的方法。但是我们多半不关怀内心世界的状况,并视它为理所当然。若我们想要成为一位更快乐、更喜悦而且理智的人,那么探究我们内心世界的修行,则成为最重要的课题,这就是慧学,而且我们将终生奉行。
34. 什么是无明呢
答:在《杂阿含298经》中佛说:
「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过去),不知后际(未来),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内六处),不知于外(外六处),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苦生之因),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修习与不修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缘起法的详细意义),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不停地观察)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在《增一阿含46.49.5》中佛说:
「彼云何名为无明
所谓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此名为 无明。」
在《相应部.蕴相应129.4》中摩诃拘絺罗对舍利弗说: 「友舍利弗!无明,说无明者。友!何者为无明
如何为无明人耶
友!于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如实知色之味、过患、出离。受、想、行、识,之味、过患、出离。友!说此为无明,如此为无明人。」
在《杂阿含490经》中舍利弗说: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无明者,云何为无明?
舍利弗言:所谓无明者,于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中际无知,佛、法、僧宝无知,苦、集、灭、道无知,善、不 善、无记无知,内无知、外无知;若于彼彼事无知暗障,是名 无明。」
在《杂阿含251经》中舍利弗说:
「尊者摩诃拘絺罗问尊者舍利弗言:谓无明者,云何为无明?
尊者舍利弗言:「所谓无知,无知者是为无明。
云何无知?谓眼无常不如实知,是名无知;眼生灭法不如实知,是名无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罗!于此六触入处如实不知、不见、不无间 等、愚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在《相应部.蕴相应126.1》中佛说:
「比丘!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于色有集法,不如实知色乃有集法。于色有灭法,不如实知色乃有灭法。于色有集灭法,不如实知色乃有集灭法。
于受有集法,不如实知受乃有集法。于受有灭法,不如实知受乃有灭法。于受有集灭法,不如实知受乃有集灭法。
于想有集法,不如实知想乃有集法。于想有灭法,不如实知想乃有灭法。于想有集灭法,不如实知想乃有集灭法。
于行有集法,不如实知行乃有集法。于行有灭法,不如实知行乃有灭法。于行有集灭法,不如实知行乃有集灭法。
于识有集法,不如实知识乃有集法。于识有灭法,不如实知识乃有灭法。于识有集灭法,不如实知识乃有集灭法。
比丘!说此为无明,如是为无明人。」
35. 什么叫观照呢
答:观照,巴利文叫Vipassana,旧译为毗钵舍那。Vi指诸方观察诸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passana指依正定而生起正见或正知。现代也有译为智慧禅或内观禅或观禅的,它是戒定慧三学的重要环节,属于慧学的部分。一个修行者是必需先具备戒清净的基础,进而修习观照(Vipassana bhavana)而达到定(由观而止),或进而修定(samatha bhavana)而达到修习观照(由止而观)的。
36. 为什么要学观照呢
答:佛法修行依四个层次来开展∶那即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这在《杂阿含843经》里称作入流分∶「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善知识),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成就) 不坏净 (信) ,于法不坏净 (信) ,于僧不坏净 (信) ,圣戒成就。」
我们修习观照,是为了两个主要原因∶
1.为了解除烦恼缠结
世人皆愿获得快乐,但人生中的快乐短暂而依赖他缘才能得到,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愚昧地盲目追求,每一次享受完短暂的快乐之后,他们可能满足,也可能感到失望,跟着又生起欲望,希望能再次得到这种快乐,因此他们陷入惯性的感官欲乐的追逐中,不能自拔。
这种心态在佛法里称为贪欲(kamacchanda)。修习观照能帮助行者以正念认清我们心理的真相,观照它如何生起,依赖什么助缘,心中对欲乐贪求的强度。在认清这些自己的烦恼的真相后,才能应用正确的佛法来断除贪欲的烦恼缠结。除了贪欲,我们心里还有瞋恚,妒忌,悭吝,懒惰,愚痴等众多的烦恼缠结。这些不善心(akusala citta)使我们一直地在久远的轮回中造作许多恶业,并陷在三界之中,继续受苦,无法出离。
修习观照能使我们仔细地以正念及正思惟,对自己的身心现象及它们相依的关系,正确而有效地认识它们。这样将有助于我们对治不善心,而培养起善心。
2.为了快速证取道果
佛陀教导我们的道理不外是断除苦,苦的原因即是烦恼缠结。因此我们要认清苦,要断除苦必须要靠智慧,以持戒达到戒清净只是修行的第一步,当我们的正念通过持戒而提升时,我们才会认识苦,并将会找到苦的根源,那即是对身心现象的愚昧的执取和根本的无明。但是我们必需感受到苦的压迫,在这无休止的苦的压迫之下,我们才会生起离苦的愿望。
修习观照一段时间之后,一个行者将能通过烦恼缠结的减少而逐渐证取道果。所有的正等觉佛,辟支佛,阿罗汉等都是以智慧断除一切的烦恼缠结而得以离苦。每一天,我们敞开的六个根门都无选择地受到六境的侵蚀,智慧能筛选并隔离那些使我们心灵混乱不安的六境,因此我们的心灵得以不受到干扰。我们培育的正念能察觉心灵不善念的生起,并以正思惟和择法控制这些不善念,通过观照的修持,这种正念的察觉心才会加强,而有效地对治不善念,达到智慧的园满,证取道果,因而终止了苦。
37.为什么要在家中设有佛龛呢
答:佛在世时,众弟子与信徒能亲自见到佛,并从佛口听到教法。有一个故事是佛上仭利天为母说法,因而去了三个月,波斯匿王因为思念佛的缘故,因而请准造佛真身像置于床前。佛灭之后六百年,在迦腻色迦王(Kaniska)时期,众弟子与信徒为了尊敬及表达思念,因此开始造佛像置于寺院中或家中净室,作为顶礼膜拜及供养的对象。早期佛教遵循佛陀的教导…
《常见学法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