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是对菩提树,佛舍利塔及*轮表示尊敬而已,因为佛陀说他只是僧团中的一个成员而已,以避免信众迷信崇拜,生起邪见。
现在我们离开佛在世的时代已经2550多年,要忆念佛陀的真正模样已经很难,因此各佛教国家把佛像造的像他们民族的样子,以增添亲切感。作为佛教徒,在家中净室设立佛龛,早晚对佛顶礼作皈依,表示对佛陀伟大觉悟的尊敬,受持五戒或斎日八戒,并燃灯烧香供花水和食物等修持,这样我们才不至无目标的修行。在佛前燃灯表示我们将努力去除愚痴和心中的黑暗,烧香表示我们将受持好戒,供花表示我们将常念无常,供水表示我们将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供食物表示我们将尽力对三宝布施以消除悭贪,这些都是含意极深的。
38. 为什么要对佛像顶礼呢
答:对佛像顶礼是要对治我们的“我慢”和“我见”,藉外在的形式来训练自己,使我们消除高傲。佛陀所觉悟的道理,不是一般凡夫能明了的,就算是证果的声闻阿罗汉也不能比拟。我们必需完全净化自己污秽的心,才有可能见到佛智的一斑。佛像代表佛陀,他是我们的根本导师,为了表示对佛陀伟大觉悟的尊敬,向佛陀顶礼是必要的,虽然南传佛教国家的顶礼方式简单而纯朴,北传佛教国家的顶礼方式就很肃穆而庄严,藏传佛教的大礼拜就反映了对佛陀虔诚的信仰。一个佛教徒对佛法认识的越深,那他对佛法能帮助我们内心离苦得乐,给世界人群带来和平共处的信念也就越坚定,因此他会对佛陀所宣说的法虔诚顶礼。四双八辈的修行者,依照微妙的佛法,默默地净化自己,到达彼岸,他们在人世间是极少数的,就连转轮圣王也比不上一个初果圣人,因为转轮圣王的贪瞋痴还未净化,因此对证果的圣人顶礼也是应该的。正确的礼佛方式是顶礼时以身口意作礼拜;身体的恭敬是身体跪下,双手合掌(añjali),以头触地,像佛时人们以头触佛足来表示谦恭一样;语的恭敬是身体微竖,合掌手指不散开,口念赞佛偈或皈依偈;意念的恭敬是在意念里忆念佛法僧三宝的德行,内心纯净而安详。常常这样子做是能累积许多福德与功德的。
39.为什么要诵经呢
答: 佛时的出家众诵念佛陀教过的经果来提醒他们佛教的道理,此外出家众诵念佛陀教过的经文来教导新出家的僧人。佛灭以后,经文就是靠一代一代的僧人诵念着而保存到今天。诵念经文能激起对佛的崇信,并使行者常思惟法义,帮助修行,增强记忆,培养善根,也使佛经得以保存。
诵念佛经也能帮助消除独住或静坐的恐惧,如诵念《胜幡经》(Dhajagga Sutta)提醒一个行者忆念佛、法和僧以祛除惊慌恐怖或毛发竖然。诵念《宝经》(Ratana Sutta)以祛除鬼怪,瘟疫病害和虫灾之患,诵念《蕴护卫偈》(蛇经Khandha Paritta)以驱蛇,保护行者。这些都是为人所常知的。
40.虽然我很努力修行,为什么还不能证悟呢?
答∶我们应该知道,证悟与解脱要靠智慧,需要澈底知道世间现象的三法印的无常,苦和无我。是什么原因障碍了我们的证悟呢?首先我们被现象的连续相所欺骗,把无常的现象当作是常。一切周围的外相和我们的身心现象都是无常的,但是我们觉察不到它们的变化,因此把它们当成是常的,我们的身体里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极快速的在变化,心理状态配合身体也是极快速地生起与消逝,不过因为这个变化过程发生得太快,使我们无法觉察到它们的生灭,因此我们就以为身心现象是不变的。因为要去觉察它们的变化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障碍了我们的证悟。
其次,是什么原因障碍我们证悟苦呢?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实地去实践身念处和受念处所致。没有去实际仔细观察身体,没有去实际仔细观察感受,因此我们无法体会到身心是苦的,而且是被苦不断地压迫着的。因为不知苦,我们生起邪见,以为身心是美好的,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因此对美好能带来快乐的人事物,生起贪爱之欲念,只有在不能得到它时,或是失去它时,我们才感受到苦。这是障碍我们证悟的第二个原因。
再次,是什么原因障碍我们证悟无我呢?世上所有的现象都是无我的,没有灵魂或自我,因为它们是无常的,需待众缘才能生起,所以是无我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理解无我呢?佛陀分析我们身心的现象是五蕴的组合,是身体与心理状态聚合的综合体,但我们却误以为身体与心理状态是一个完整而不变的个体,因此我们就产生身体与心理状态是圆融的、统一的,以及五蕴是美好的想法,虽然我们可能有听过或看过解说五蕴是生灭的,但我们无法去分别它的每一个生理与心理状态,而体会到它们的真相,因此我们就无法体会到无我。由于缺乏这种体会,我们才会生起身心是坚实的或主体的邪见,当我们在做事时,在饮食时,在行动时,或在思惟时,我们都以为以前的是我,现在的是我,将来的是我,而有一个恒常的「我」或「自我」的想法,这样促成了贪欲的生起,因为贪欲,我们以为它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而牢牢地系缚在五蕴上。这种邪见使我们生生世世轮回,不得出离。这是障碍我们证悟的第三个原因。
再说,修行有如种果树,需要一段时间照顾它,要拔草,施肥,浇水等等,几年之后,季节到时,自然它会开花结果,所以不必焦急,顺其自然就是了。
法增比丘,澳大利亚雪梨。
愿众生安乐!
41.现在许多的法师教导不同的修行方法,我真不知道应该选择那一个法门
答:佛陀开示许多不同的修行方法是对不同根器的人说的。每一个方法都行,但不用全部都学。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从东方来,有的从南方来,有的从西方来,有的从北方来,还有很多其他的道路,空路,水路皆可到达,难道你每一条都要走吗?
无论你走那一条路,采用那一个法门,走得快或是慢,只要把心念住当下,念住身体于身,念住感受于受,念住心意于心,念住佛法于法,念念分明,那么无论采用那一个法门都是一样的。法门都是用来破除我们对身心的执着,到最后证果时,连法门都要舍掉,这才是正确的法门。就算你读完大藏经,参访了许多名师大德,修学了许多法门,若不用来身体力行,破除我们对身心的执着,也不能使你到达彼岸。唯有认真地观照你的心,才能发现佛陀所讲的道理,这不需到处去追求,只要对自己的身心的执着下功夫就行了。
42.我应该向佛陀祈求吗
答:不应该,他是不会听到你的祈求的。祈求佛陀保佑,解难,赐福,赐财等等,这种把佛陀当成是世间神祉的做法是愚昧的,凡夫与初机行者极可能会这么做,对佛法有正确认识或有正见者是不会这么做的。我们恭敬佛陀及顶礼佛像是表示敬礼,然后我们应立即思惟佛陀的美德,并发愿能在今生修行到比未学佛前更好,早日证悟解脱,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43.佛教为什么有大乘小乘的分别呢?
答∶在佛陀的时代只有一乘,那即是佛乘,释迦牟尼佛所教的道理;但是比丘众因为根基的差别,当时比丘众诵经者相聚诵习经,持律者相聚抉择律,论法者相聚论法,僧团就开始部派化。佛灭后百年,僧团因大天比丘(Mahadeva)的五事而分裂为大众 (Mahasanghika) 和上座(Thera) 二部。现在南传佛教国家所通称的上座部 (Theravada) 是继承原来的上座部。
佛灭后二百年,大众部中渐分出八部,佛灭后三百至四百年,上座部中又分出十部。大乘佛教经典用的梵文在公元开纪时才出现在印度,而巴利圣典至少比梵文大乘经典早了两百多年,在公元前一世纪在锡兰王瓦塔葛曼尼(Vattagamani)时才记录成文字,然后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云南等地。这上座部传统,也是属于部派的传承,不是原始的佛教。
阿育王(Asoka)时因为崇信佛法,佛教一时鼎盛无比,众多外道为了生活糊口混入僧团里,出家众不学佛法,国都华氏城(Putaliputra)的阿育王寺,因为外道渗入而七年不能举行诵戒布萨,阿育王于是礼请目犍连子帝须 (Mogalliputta Tissa Thera) 分别真假僧众,把众多外道逐出僧团,并在华氏城举行了第三次结集(佛灭后236年),他编辑了一部《论事》(Katha Vatthu) 来驳斥当时流行的众多邪见,计有千条之多,这就促成了佛教的分裂。
大众部(摩诃僧祇Mahasanghika )即衍生为后来的大乘,他们的比丘众自编律典,此律典是跋耆(Vajji)的比丘于第二次七百结集中编辑出来的,与上座部各部派的律典组织不同,后来再自编其他的佛经,为了对抗上座部比丘的指责,而说他们是大乘,上座部的是小乘。
现今汉传的律《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解脱戒经》等都是部派佛教时代上座部的律典,西藏译的《律藏》是属于晚期或新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因此现今南北传佛教国家所持的律典都是源于上座部各部派的,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已经没有人持守。汉传佛教自从晋代智顗大师把阿含经贬为小乘佛法之后,着重弘扬菩萨道,而流传大乘佛经,北传佛教国家于是渐渐成为大乘佛教国家,并贬南传佛教的佛法为小乘佛教。
西方学者最先开始研究巴利文经典,并确定它比大乘佛经的梵文为早,后来日本的佛教学者也加入研究巴利文经典,因此近来汉传佛教学者及僧伽才发现久已被埋没的阿含经典,并加以弘扬。
44.若一个人已追随了一位师父多年,他可以再去找别的师父吗?
答:为了尊重,应先跟师父说了才去。师父若是…
《常见学法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