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反对,你可以问明理由,若还是反对的话,可以向他提出佛陀说的《羯腊摩经》来支持你的想法。佛陀允许一个修行人对宗教,老师及修行法门作自由的选择,只要这种选择能消除你的贪瞋痴。
45.我应该如何选择师父呢?
答∶出家众依证悟可分为两类∶凡夫僧与贤圣僧。凡夫僧虽着袈裟,但烦恼未除,可能如何修持都还不清楚,但因为有上过佛学,懂得颂念经文,也能绰绰有余地处理事务,但追随与自己差不多的师父是学不到佛法的。贤圣僧是指四双八辈的圣人,初果圣人已断怀疑,戒禁取,和最主要的身见,二果圣人消除粗显的贪瞋,三果圣人消灭了贪瞋,四果圣人则已断色爱,无色爱,我慢,掉悔,和根本无明。他们才是我们应该追随的,但这些圣人是不会向你自称已经证果的,因此必须观察他们的言行,及他的意念清净的程度,才能决定是否要追随他学习佛法。若他的戒定慧学都比你好,可以观察一些日子,听听他开示佛法,若他言行一致的话,那将可以放心的向他学习。
46.修行人一天睡眠应该睡几个小时呢?
答:一般人睡的很迟,因为应酬,娱乐节目等,体力常常透支,因此起得迟,若要工作,常感到疲倦。但对一个修行人而言,因为他常以正念保持心灵不受烦恼的侵凌,一般上一个晚上睡四个小时就够了。不过,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若故意少睡一点,可能会感到疲倦,也很难保持正念。但是睡眠太多会使人产生昏沉及掉举。因此,要知道自己的睡眠需要。这要靠自己去仔细观照身心,弄清楚真正需要的睡眠时间,才能把自己保持在最佳的体力状况。睡眠醒来以后,又再翻身小睡片刻是对修行没有帮助的,它是属于贪,这种烦恼会缠住修行人直到阿罗汉道才能断除,所以它不是一个小烦恼。一个修行人当眼睛睁开时,意念就要清醒,保持正念起身了。
47. 我已修习禅坐多年,接下来我应该怎么修习呢?
答:修行人若有禅定的基础,能将自己的心安住当下,保持宁静和专注,就要修习观照身心的真相。观照是要保持正念,而定能使正念清晰,并持续不断。正念与正定又能保护心念,免除混乱,散漫,昏沈,生起邪见及其他烦恼的入侵。当正念因正定而加强时,观照者能把正念维持在当下,面对着境尘,不起分别心,正观现象境尘的生与灭,精确有效地观照着,并正知现象的真性。即使心不定或不宁静时也要观照它,这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安宁。为什么呢?因为不论是宁静的心或不宁静的心皆是无常,唯有这样观照才能真正了解无常,即使是心宁静(心有定)时也不能执着于它,否则失去它时就要受苦了。
48. 修习禅坐,需要坐很久吗?
答:不需要。我们要知道,戒定慧三学是用来净化自己的身心,戒学净化粗显的烦恼,定学净化较细的烦恼,慧学净化微细的烦恼。禅坐上几个小时或几天是没有必要的,有的人认为坐得愈久则愈有智慧,但是母鸡在孵小鸡时坐上几天又怎么不开悟呢?智慧是在于观照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任何工作,都是心念于当下,保持清醒警觉。这种念力应该从清晨醒来那一刻开始,维持到晚上睡觉之前。不论禅坐多久,重要的是能否保持清醒警觉,念念分明。以平静的心,观察人事物等依它们自然的法则进行。这时无论我们在做什么,内心都保持宁静,寂然不动。烦恼虽会产生,但我们能够立刻观察到它们,因此能保持安详。
49.我看到别人,口口声声说是在修行,但都没有在修行,让我看了感到很不舒服,我应该怎么办?
答:修行是在修自己,老看别人或是与别人比较,对自己是像泥菩萨过江一般困难。你若看到别人修行差,心里不满,那是你的烦恼,不是别人的。别人修的好或坏,是他们自己的事,不需要你来判断。智慧的开发是从断除自己的烦恼产生,不是从挑剔别人的缺点产生。持戒修定和观照是我们个人的修行工具,不是用来批评别人的工具。更何况修行是自个的事,没人能代你修行,你也不能替别人用功。禅宗有句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的道理,若你生病,你吃你的药;若他生病,那他吃他的药就行了。重要的是,常常照顾自己的心,常常观照,这才是正确的修行。
50.修定时我心中的杂念很多,我应当如何对治它呢?
答:杂念的生起是因为心不安于宁静,因为我们的心常随五个根门在转,这是平常时我们的事务太多太杂的关系。另一方面,饮食少吃一些高能量及煎炸的食物,少一些辛辣的调味物,这样或者有帮助。此外少去那些人事吵杂的场所,若非去不可,提高警惕,速去速回。常修习维持心安住在当下,不管它是什么念头,它生起时,只要看着它,不随它去,它灭时,只要看着它,不随它去。不要想办法去除妄念,让心回复它自然的状态,不要去分别它的好坏是非。
一切的现象是无我的,根本没有一个能主宰的我。杂念的生起是意门不安于宁静,攀缘于与现在修定无关的境尘,而开始打妄想,它是意门境尘和意识三者的混合作用,根本没有我。因此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让心自然,维持警觉,观照它们,认识自己,就是这么简单,一切无所挂碍。这好比你走在街上,你看屋子车子等从身旁轻轻溜过,你不需把它们带着走。当遇到烦恼时,只要看着它、放下它,越过它就是了。别留恋已经历过的烦恼,也别期待尚未出现的困难。专注心于当下,一切都是在生灭变化之中,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要执着于它。如此的修行,心灵就会趋向于它自然的平静和谐状态,一切境界都将只是生起和消灭,与我无关。
51. 什么是佛陀的教法?
答:教法的巴利字Desana,意为佛陀的教法。它有三类:即经(Voharadesana,Suttanta Pitaka) ,律(Anadesana, Vinaya Pitaka),和论(Paramatthadesana,Abhidhamma Pitaka)三藏。
52.什是经律论三藏?
答:经(Voharadesana,Suttanta Pitaka)是佛陀依世俗的词义,为了众生的利益而教导众人的说法。它包括世尊依世人的不同根器而教导的说法,它有巴利圣典的五部:长部(Digha Nikaya) 的三十四部经,中部(Majjhima Nikaya)的一五二部经,相应部(Samyutta Nikaya)的七七六二部经,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的九五五七部经,和小部(Khuddaka Nikaya)的十八卷经。
律(Anadesana, Vinaya Pitaka) 是佛陀制定受具足戒的比丘和比丘尼遵守的戒律,它包括比丘的二二七条戒,和比丘尼的三一一条戒。
论(Paramatthadesana,Abhidhamma Pitaka) 也译作阿毗达磨,是佛陀依胜义来教导众人,分析有关出世间的涅槃,和意识及色身色法等世间现象的真相的教法。
53. 佛陀的教法有什么特征呢?
答:佛陀的教法的特征有三:若这世上学法(pariyatti) 和修行(patipatti) 存在的话,这世上不会缺乏证悟者(pativedha) 。圣人(Ariyas) 的传承不会灭绝。因此修道(magga),证果(phala) 和涅槃(Nibbana) 也会长久留在这世上。
54. 这世上有几种极稀罕的事呢?
答:佛陀说这世上有五种极稀罕的事:佛陀出现于这世上极为稀有。能出生于人道极为稀有。对三宝有真正的信念极为稀有。成为一个真正的比丘极为稀有。能听闻佛陀教法的真理极为稀有。
55. 为何佛陀出现于这世上极为稀有呢?
答:一位菩萨从修行达到成佛需要圆满修持三十波罗蜜(Timsa Parami)。这须要修无量劫的时间,四大阿僧祗劫(Asankkhyas)另加十万大劫(Kappa)。当佛陀和佛陀的教法不在世上时,世人陷入愚痴的黑暗,不能脱离轮回及生老病死苦。因此当佛陀和佛陀的教法仍存在这世上时,我们应努力地学法和修行。
56. 为何能出生于人道极为稀有呢?
答:佛陀在[爪土经](Nakhupama Sutta)里指出,能生为人犹如佛陀的爪上的泥土一般稀少,而其它众生却犹如大地的泥土一般多。在[杂阿含406经]里佛陀也说能生为人就如一只盲龟百年浮上水面一次,而要它把头伸进一个在海面上漂浮的木孔一般稀有。
57. 为何对三宝有真正的信念极为稀有呢?
答:世上有各种的信仰,有的信鬼神,有的信上帝,有的信大梵天王等等,但是他们这些只算是世俗的信仰,因为他们没有正见正思惟,只是迷信或盲信。佛教徒对三宝没有真正的信念,也只是在作供养,膜拜,祈求,闻法而已,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正见正思惟的缘故。对三宝有真正的信念者严守戒律,守护六根,精勤修习增上定和观照身心现象的生灭,因为能观照三法印而证取道果与涅槃。
58. 为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比丘极为稀有呢?
答:比丘是一位出家寻求心灵快乐与宁静的修行者,他要受持两百多条戒律,佛陀说不守比丘戒律者应让他吞食烧红的铁丸,还好过让他吞食施主的供养。但尽管一位比丘能受持戒律,他也不能留住得很久,这是因为比丘戒很严格的缘故。只有那些宿世曾累积善业的比丘,会乐于做比丘,因此一个真正的比丘极为稀有。
59. 为何听闻佛陀教法的真理极为稀有呢?
答:佛陀的教法只有真正有智慧者能够证悟,佛陀圆满的教法也只有当佛教出现于世时才有,因为佛陀出现于世极为稀有,众生具善根者极为稀少,因此能够证悟者极为稀少。但我们人生难得已得,佛…
《常见学法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