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常見學法問答▪P7

  ..續本文上一頁反對,你可以問明理由,若還是反對的話,可以向他提出佛陀說的《羯臘摩經》來支持你的想法。佛陀允許一個修行人對宗教,老師及修行法門作自由的選擇,只要這種選擇能消除你的貪瞋癡。

  

  45.我應該如何選擇師父呢?

  答∶出家衆依證悟可分爲兩類∶凡夫僧與賢聖僧。凡夫僧雖著袈裟,但煩惱未除,可能如何修持都還不清楚,但因爲有上過佛學,懂得頌念經文,也能綽綽有余地處理事務,但追隨與自己差不多的師父是學不到佛法的。賢聖僧是指四雙八輩的聖人,初果聖人已斷懷疑,戒禁取,和最主要的身見,二果聖人消除粗顯的貪瞋,叁果聖人消滅了貪瞋,四果聖人則已斷色愛,無色愛,我慢,掉悔,和根本無明。他們才是我們應該追隨的,但這些聖人是不會向你自稱已經證果的,因此必須觀察他們的言行,及他的意念清淨的程度,才能決定是否要追隨他學習佛法。若他的戒定慧學都比你好,可以觀察一些日子,聽聽他開示佛法,若他言行一致的話,那將可以放心的向他學習。

  

  46.修行人一天睡眠應該睡幾個小時呢?

  答:一般人睡的很遲,因爲應酬,娛樂節目等,體力常常透支,因此起得遲,若要工作,常感到疲倦。但對一個修行人而言,因爲他常以正念保持心靈不受煩惱的侵淩,一般上一個晚上睡四個小時就夠了。不過,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若故意少睡一點,可能會感到疲倦,也很難保持正念。但是睡眠太多會使人産生昏沈及掉舉。因此,要知道自己的睡眠需要。這要靠自己去仔細觀照身心,弄清楚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才能把自己保持在最佳的體力狀況。睡眠醒來以後,又再翻身小睡片刻是對修行沒有幫助的,它是屬于貪,這種煩惱會纏住修行人直到阿羅漢道才能斷除,所以它不是一個小煩惱。一個修行人當眼睛睜開時,意念就要清醒,保持正念起身了。

  

  47. 我已修習禅坐多年,接下來我應該怎麼修習呢?

  答:修行人若有禅定的基礎,能將自己的心安住當下,保持甯靜和專注,就要修習觀照身心的真相。觀照是要保持正念,而定能使正念清晰,並持續不斷。正念與正定又能保護心念,免除混亂,散漫,昏沈,生起邪見及其他煩惱的入侵。當正念因正定而加強時,觀照者能把正念維持在當下,面對著境塵,不起分別心,正觀現象境塵的生與滅,精確有效地觀照著,並正知現象的真性。即使心不定或不甯靜時也要觀照它,這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安甯。爲什麼呢?因爲不論是甯靜的心或不甯靜的心皆是無常,唯有這樣觀照才能真正了解無常,即使是心甯靜(心有定)時也不能執著于它,否則失去它時就要受苦了。

  

  48. 修習禅坐,需要坐很久嗎?

  答:不需要。我們要知道,戒定慧叁學是用來淨化自己的身心,戒學淨化粗顯的煩惱,定學淨化較細的煩惱,慧學淨化微細的煩惱。禅坐上幾個小時或幾天是沒有必要的,有的人認爲坐得愈久則愈有智慧,但是母雞在孵小雞時坐上幾天又怎麼不開悟呢?智慧是在于觀照自己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所,任何工作,都是心念于當下,保持清醒警覺。這種念力應該從清晨醒來那一刻開始,維持到晚上睡覺之前。不論禅坐多久,重要的是能否保持清醒警覺,念念分明。以平靜的心,觀察人事物等依它們自然的法則進行。這時無論我們在做什麼,內心都保持甯靜,寂然不動。煩惱雖會産生,但我們能夠立刻觀察到它們,因此能保持安詳。

  

  49.我看到別人,口口聲聲說是在修行,但都沒有在修行,讓我看了感到很不舒服,我應該怎麼辦?

  答:修行是在修自己,老看別人或是與別人比較,對自己是像泥菩薩過江一般困難。你若看到別人修行差,心裏不滿,那是你的煩惱,不是別人的。別人修的好或壞,是他們自己的事,不需要你來判斷。智慧的開發是從斷除自己的煩惱産生,不是從挑剔別人的缺點産生。持戒修定和觀照是我們個人的修行工具,不是用來批評別人的工具。更何況修行是自個的事,沒人能代你修行,你也不能替別人用功。禅宗有句名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同樣的道理,若你生病,你吃你的藥;若他生病,那他吃他的藥就行了。重要的是,常常照顧自己的心,常常觀照,這才是正確的修行。

  

  50.修定時我心中的雜念很多,我應當如何對治它呢?

  答:雜念的生起是因爲心不安于甯靜,因爲我們的心常隨五個根門在轉,這是平常時我們的事務太多太雜的關系。另一方面,飲食少吃一些高能量及煎炸的食物,少一些辛辣的調味物,這樣或者有幫助。此外少去那些人事吵雜的場所,若非去不可,提高警惕,速去速回。常修習維持心安住在當下,不管它是什麼念頭,它生起時,只要看著它,不隨它去,它滅時,只要看著它,不隨它去。不要想辦法去除妄念,讓心回複它自然的狀態,不要去分別它的好壞是非。

  

  一切的現象是無我的,根本沒有一個能主宰的我。雜念的生起是意門不安于甯靜,攀緣于與現在修定無關的境塵,而開始打妄想,它是意門境塵和意識叁者的混合作用,根本沒有我。因此無論我們身處何時何地,讓心自然,維持警覺,觀照它們,認識自己,就是這麼簡單,一切無所挂礙。這好比你走在街上,你看屋子車子等從身旁輕輕溜過,你不需把它們帶著走。當遇到煩惱時,只要看著它、放下它,越過它就是了。別留戀已經曆過的煩惱,也別期待尚未出現的困難。專注心于當下,一切都是在生滅變化之中,無論我們遇到什麼境界都不要執著于它。如此的修行,心靈就會趨向于它自然的平靜和諧狀態,一切境界都將只是生起和消滅,與我無關。

  

  

  51. 什麼是佛陀的教法?

  答:教法的巴利字Desana,意爲佛陀的教法。它有叁類:即經(Voharadesana,Suttanta Pitaka) ,律(Anadesana, Vinaya Pitaka),和論(Paramatthadesana,Abhidhamma Pitaka)叁藏。

  

  52.什是經律論叁藏?

  答:經(Voharadesana,Suttanta Pitaka)是佛陀依世俗的詞義,爲了衆生的利益而教導衆人的說法。它包括世尊依世人的不同根器而教導的說法,它有巴利聖典的五部:長部(Digha Nikaya) 的叁十四部經,中部(Majjhima Nikaya)的一五二部經,相應部(Samyutta Nikaya)的七七六二部經,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的九五五七部經,和小部(Khuddaka Nikaya)的十八卷經。

  律(Anadesana, Vinaya Pitaka) 是佛陀製定受具足戒的比丘和比丘尼遵守的戒律,它包括比丘的二二七條戒,和比丘尼的叁一一條戒。

  論(Paramatthadesana,Abhidhamma Pitaka) 也譯作阿毗達磨,是佛陀依勝義來教導衆人,分析有關出世間的涅槃,和意識及色身色法等世間現象的真相的教法。

  

  53. 佛陀的教法有什麼特征呢?

  答:佛陀的教法的特征有叁:若這世上學法(pariyatti) 和修行(patipatti) 存在的話,這世上不會缺乏證悟者(pativedha) 。聖人(Ariyas) 的傳承不會滅絕。因此修道(magga),證果(phala) 和涅槃(Nibbana) 也會長久留在這世上。

  

  54. 這世上有幾種極稀罕的事呢?

  答:佛陀說這世上有五種極稀罕的事:佛陀出現于這世上極爲稀有。能出生于人道極爲稀有。對叁寶有真正的信念極爲稀有。成爲一個真正的比丘極爲稀有。能聽聞佛陀教法的真理極爲稀有。

  

  55. 爲何佛陀出現于這世上極爲稀有呢?

  答:一位菩薩從修行達到成佛需要圓滿修持叁十波羅蜜(Timsa Parami)。這須要修無量劫的時間,四大阿僧祗劫(Asankkhyas)另加十萬大劫(Kappa)。當佛陀和佛陀的教法不在世上時,世人陷入愚癡的黑暗,不能脫離輪回及生老病死苦。因此當佛陀和佛陀的教法仍存在這世上時,我們應努力地學法和修行。

  

  56. 爲何能出生于人道極爲稀有呢?

  答:佛陀在[爪土經](Nakhupama Sutta)裏指出,能生爲人猶如佛陀的爪上的泥土一般稀少,而其它衆生卻猶如大地的泥土一般多。在[雜阿含406經]裏佛陀也說能生爲人就如一只盲龜百年浮上水面一次,而要它把頭伸進一個在海面上漂浮的木孔一般稀有。

  

  57. 爲何對叁寶有真正的信念極爲稀有呢?

  答:世上有各種的信仰,有的信鬼神,有的信上帝,有的信大梵天王等等,但是他們這些只算是世俗的信仰,因爲他們沒有正見正思惟,只是迷信或盲信。佛教徒對叁寶沒有真正的信念,也只是在作供養,膜拜,祈求,聞法而已,這是因爲他們沒有正見正思惟的緣故。對叁寶有真正的信念者嚴守戒律,守護六根,精勤修習增上定和觀照身心現象的生滅,因爲能觀照叁法印而證取道果與涅槃。

  

  58. 爲何成爲一個真正的比丘極爲稀有呢?

  答:比丘是一位出家尋求心靈快樂與甯靜的修行者,他要受持兩百多條戒律,佛陀說不守比丘戒律者應讓他吞食燒紅的鐵丸,還好過讓他吞食施主的供養。但盡管一位比丘能受持戒律,他也不能留住得很久,這是因爲比丘戒很嚴格的緣故。只有那些宿世曾累積善業的比丘,會樂于做比丘,因此一個真正的比丘極爲稀有。

  

  59. 爲何聽聞佛陀教法的真理極爲稀有呢?

  答:佛陀的教法只有真正有智慧者能夠證悟,佛陀圓滿的教法也只有當佛教出現于世時才有,因爲佛陀出現于世極爲稀有,衆生具善根者極爲稀少,因此能夠證悟者極爲稀少。但我們人生難得已得,佛…

《常見學法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在家衆的修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