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常見學法問答▪P8

  ..續本文上一頁法難聞己聞,若我們活到老仍愚癡透底的話,那真是辜負了這人身,如此正思惟的結果,我們應對佛陀的教法生起正信,對叁寶生起正確的信念,趁早修習戒定慧學,或者在七世之後,能夠解脫于無盡時的輪回。

  

  60. 要修行多久的時間才會證菩提呢?

  答:菩提有叁種:正覺菩提(sammasambodhi0,辟支菩提(paccekabodhi),和聲聞菩提(savakabodhi) 。

  正覺菩提修習十波羅蜜,慧根強(paññadhika)的菩薩,需要四大阿僧祗劫加十萬大劫的時間,才會證菩提。正覺菩提修習十波羅蜜,信根強(saddhadhika)的菩薩,需要十六大阿僧祗劫加十萬大劫的時間,才會證菩提。大乘佛教的行者宣揚的就是這種。

  辟支菩提修習十波羅蜜,慧根強的菩薩,需要二大阿僧祗劫加十萬大劫的時間,才會證菩提。辟支菩提修習十波羅蜜,信根強的菩薩,需要八大阿僧祗劫加十萬大劫的時間,才會證菩提。

  聲聞菩提的上首弟子(aggasavaka)修習十波羅蜜,需要一大阿僧祗劫加十萬大劫的時間,才會證菩提。聲聞菩提的大弟子(Mahasavaka) 修習十波羅蜜,需要十萬大劫的時間,才會證菩提。聲聞菩提的普通聖弟子(pakatisavaka) 修習十波羅蜜,沒有時間的限製,可長可短,才會證菩提。

  因此思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的道理,以及上述證悟的時期的長短,聲聞菩提的普通聖弟子所行的是一個易行道,能夠在短期之內解脫于生老病死苦。

  

  

  61. 爲何能出生于人道極爲稀有呢?

  答:佛陀在[爪土經](Nakhupama Sutta)裏指出,能生爲人猶如佛陀的爪上的泥土一般稀少,而其它衆生卻猶如大地的泥土一般多。在[雜阿含406經]裏佛陀也說能生爲人就如一只盲龜百年浮上水面一次,而要它把頭伸進一個在海面上漂浮的木孔一般稀有。

  

  62. 爲何對叁寶有真正的信念極爲稀有呢?

  答:世上有各種的信仰,有的信鬼神,有的信上帝,有的信大梵天王等等,但是他們這些只算是世俗的信仰,因爲他們沒有正見正思惟,只是迷信或盲信。佛教徒對叁寶沒有真正的信念,也只是在作供養,膜拜,祈求,聞法而已,這是因爲他們沒有正見正思惟的緣故。對叁寶有真正的信念者嚴守戒律,守護六根,精勤修習增上定和觀照身心現象的生滅,因爲能觀照叁法印而證取道果與涅槃。

  

  63. 爲何成爲一個真正的比丘極爲稀有呢?

  答:比丘是一位出家尋求心靈快樂與甯靜的修行者,他要受持兩百多條戒律,佛陀說不守比丘戒律者應讓他吞食燒紅的鐵丸,還好過讓他吞食施主的供養。但盡管一位比丘能受持戒律,他也不能留住得很久,這是因爲比丘戒很嚴格的緣故。只有那些宿世曾累積善業的比丘,會樂于做比丘,因此一個真正的比丘極爲稀有。

  

  64. 爲何聽聞佛陀教法的真理極爲稀有呢?

  答:佛陀的教法只有真正有智慧者能夠證悟,佛陀圓滿的教法也只有當佛教出現于世時才有,因爲佛陀出現于世極爲稀有,衆生具善根者極爲稀少,因此能夠證悟者極爲稀少。但我們人生難得已得,佛法難聞己聞,若我們活到老仍愚癡透底的話,那真是辜負了這人身,如此正思惟的結果,我們應對佛陀的教法生起正信,對叁寶生起正確的信念,趁早修習戒定慧學,或者在七世之後,能夠解脫于無盡時的輪回。

  

  65. 要修行多久的時間才會證菩提呢?

  答:菩提有叁種:正覺菩提(sammasambodhi0,辟支菩提(paccekabodhi),和聲聞菩提(savakabodhi) 。

  正覺菩提修習十波羅蜜,慧根強(paññadhika)的菩薩,需要四大阿僧祗劫加十萬大劫的時間,才會證菩提。正覺菩提修習十波羅蜜,信根強(saddhadhika)的菩薩,需要十六大阿僧祗劫加十萬大劫的時間,才會證菩提。大乘佛教的行者宣揚的就是這種。

  辟支菩提修習十波羅蜜,慧根強的菩薩,需要二大阿僧祗劫加十萬大劫的時間,才會證菩提。辟支菩提修習十波羅蜜,信根強的菩薩,需要八大阿僧祗劫加十萬大劫的時間,才會證菩提。

  聲聞菩提的上首弟子(aggasavaka)修習十波羅蜜,需要一大阿僧祗劫加十萬大劫的時間,才會證菩提。聲聞菩提的大弟子(Mahasavaka) 修習十波羅蜜,需要十萬大劫的時間,才會證菩提。聲聞菩提的普通聖弟子(pakatisavaka) 修習十波羅蜜,沒有時間的限製,可長可短,才會證菩提。

  因此思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的道理,以及上述證悟的時期的長短,聲聞菩提的普通聖弟子所行的是一個易行道,能夠在短期之內解脫于生老病死苦。

  

  66. 四十業處是什麼呢

  

  答:業處(Kammatthana)是指作業之地或工作之處。這是指止禅與觀禅。止禅是培育定力來作爲觀禅的基礎。四十業處所討論的即是十隨念、十遍、十不淨、四無色、四梵住、一想、一差別。

  

  十隨念有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死隨念、身隨念、入出息隨念(安般念)和寂止隨念(休息隨念)。

  

  十遍中有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虛空遍。

  

  十不淨有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和骸骨相。

  

  四無色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四梵住也即是四無量;有慈梵住、悲梵住、喜梵住和舍梵住。

  

  一想是食厭想。

  

  一差別是四界差別。

  

  貪行者適于修十不淨,及身隨念。瞋行者適于修四無色禅及四色遍。癡行者適于修安般隨念。覺行者適于修死隨念,休息隨念,四界差別與食厭想。信行者適于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與天隨念。小所緣(小目標)適于尋行者,無量所緣適于癡行者。

  

  一般上說,修不淨對治貪、修慈對治瞋,修安般念對治散亂,及修無常想對治我慢。

  

  67. 四十業處與禅那有什麼關系

  

  答:在上述的四十業處裏,十隨念除了身至念與安般念的八隨念,加上食厭想與四界差別這十業處可修至近行定;十遍、十不淨、安般念與身至念、四梵住與四無色可修至安止定。八隨念,一想與一分別因爲心涉及諸多的尋,因此不能達到安止定。

  

  十遍、安般念與舍無量能産生第四禅,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能産生第叁禅,十不淨與身至念能産生初禅。四無色能夠産生無色禅。十不淨與身至念因須要用尋,故不能生高于初禅的禅那。慈、悲、喜無量因爲與悅受相應,故最高只能産生第叁禅,舍無量與舍受相應,故能生第四禅。

  

  68. 如何認識和學習調服五蓋呢

  

  答:爲了防止在禅修過程中雜念與煩惱的生起,因此每位禅修者都要認識和學習調服五蓋。貪欲蓋是對人、財與事物的貪愛,及對感官欲樂的貪欲,若心爲貪欲所乘,將無法專注于業處。對治的方法是修習無常觀與不淨觀。瞋恨蓋是對人或物的不滿與瞋,禅修時心若持續生起這些念頭,也將無法專注于業處。對治的方法是修習慈愛。昏沈睡眠蓋是對業處缺乏興趣或疲勞與睡眠不足所致。對治的方法是修習經行與光明想。掉舉與後悔蓋是心情擾動不安與後悔以前所造之惡或未行之善。對治的方法是修習安般念。最後是疑蓋,它是對叁寶、世間、修證叁學、業果、過去與未來世等的懷疑,故此將無從成就禅定。對治的方法是培養正信。

  

  69. 禅那與五根有什麼關系

  

  答:五根是我們心裏的五種善根,五力是五種控製善根的力量。信根與信力是疑蓋的對治力,信根過強,則會削弱慧根;勤根也不能促進禅修的力量,因此不能保持對似相的專注;念根也不能起憶念似相的作用;定根就不能使心安住于似相以達近行定,慧根就不能審察諸蓋,並且慧觀諸相。勤根過強的話,定根會削弱,産生掉悔,陷于怠惰,其它諸根也會削弱。因此要平衡諸根,使五種善根的力量得以均衡發展。故此要常培育正念,使信慧根平衡,勤定根平衡以及定慧根平衡發展。

  生起如灰煙的叫遍作相(parikamma nimitta),當它變成白時叫取相(uggaha nimitta),當它變成清淨及光亮時叫似相(patibhaga nimitta) 。

  

  70. 五禅支與五自在是什麼呢

  

  答:通過修習禅那,培養五禅支及五自在,用五自在來審察五禅支,就會使禅修更趨圓滿。五禅支是尋、伺、喜、樂、一心,在初禅時,通過舍棄較粗的尋禅支,培育伺禅支,故能進入二禅;再通過舍棄稍粗的伺禅支而培育喜禅支而住于二禅;再通過舍棄稍粗的喜禅支而培育樂禅支而住于叁禅;最後以一心與舍禅支而住于四禅。在四禅時,具有無樂的寂靜,出入息完全停止。

  

  五自在是∶(1)轉向自在,是指在出定後辨識諸禅支;(2)入定自在,是指能隨時入定;(3)住定自在,是指能隨意住定多久;(4)出定自在,是指能在預定時間出定;(5)省察自在,是指能在定裏辨識及取舍禅支。

  

  在四禅時雖然出入息完全停止,不過不要害怕會死,禅修者時間未到是不會死,而且阿羅漢的涅槃一般都入四禅才舍下身心而寂滅,所以應常練習才會熟悉。

  

  

  

  法增比丘,澳大利亞雪梨。

  願衆生安樂!

  

《常見學法問答》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在家衆的修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