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色蕴的生,住,味,患与离弃

  色蕴的生,住,味,患与离弃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对人的组成有极周详的分析,人是由色身及精神两个部分组成的。再详细的分析是五蕴,有色身、感受、想念、行为、及意识五个部分。

  五蕴,巴利文,蕴khandha,以前它是称为五阴。是指五个生命的组合体,或五个执取的组合体,upādānakkhandha。它们是佛陀分析归纳我们的身心现象所作的结论。

  色,rupa,受,vedana,想,saññā,行, sankhara,识,viññānam。这五蕴是愚痴无闻凡夫当成是“我”或“我的”个体的五部份。五蕴是我们所常执著的,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与它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並且会认为,每一个造作是我,是我在做。並会想过去的我就是现在的我,並且会继续到未來去。具这种想法的是“常見”。当我们在动作时,这是“色蕴”;当眼在看时,眼晴是“色蕴”,视觉的看是“想蕴”,“行蕴”,辨别物体是“识蕴”,看时所生的“喜欢”“不喜欢”的感受是“受蕴”。

  色蕴的范围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皆是四大所造色。

  在[杂阿含1172经]里佛作譬喻说:「譬如有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时,有士夫聪明不愚,有智慧,求乐厌苦,求生厌死。时,有一士夫语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箧盛毒蛇,摩拭洗浴,恩亲养食,出内以时。若四毒蛇脱有恼者,或能杀汝,或令近死,汝当防护。尔时,士夫恐怖驰走。忽有五怨,拔刀随逐,要求欲杀,汝当防护。尔时,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驱驰而走。人复语言:士夫!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还入空村,见彼空舍,危朽腐毁,有诸恶物,捉皆危脆,无有坚固。」四毒蛇即四大:地界丶水界丶火界丶风界。五拔刀怨者,即五受阴。六内贼者,即六爱喜。空村者,即六内入。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我”或“我的”诸“色”;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不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的“色”,或从空间上来探究,不论内、外、粗、细、美(高贵)、丑(低下)、远、近的“色”;若正确地观察它们,皆是“色”,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那即是“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khandha)。

  对色蕴的执取,那是极平常的事,因为凡夫没有接触到佛法。这里我所讨论的,要是一个人不具足善根的话,第一他不会遇到,第二若见到也不会认识,第三若见到,会看,也不会明白。因此佛法的修持是∶「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亲自体会和

  自见,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佛法只是给有善根的人听和修的,而也只有智者才能证知。

  不能如实的了解色法,我们久远以来一直执取自己的身体为我,我所有,如是由内而向外执取,就产生贪欲,瞋恚,痴与邪见等烦恼而造作恶业,结果为业所驱使在六道轮回不能解脱。

  色蕴的生起

  每一个色身的出现都是精卵的和合及投胎的意识,三事和合而出现的。在[中阿含.嗏帝经]里佛提道∶「三事合会入于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卵成熟),精堪耐(父精能使卵受精),香阴已至(指投胎者的意识),此三事合会入于母胎,母胎或持九月十月更生,生已以血长养,血者于圣法中,谓是母乳也。彼于后时,诸根转大,根转成就,食粗饭麨,苏油涂身。」

  在[相应部22.56]佛对色蕴下定义说:「诸比丘!何为色蕴?四大,及四大所组成,是为色蕴。」这说明色蕴是随因缘而生起,并是组合的。

  根据[杂阿含42经]里佛说∶「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為色。如是色如實知。」这说明色蕴是由四大的地大、水大、火大、及风大所组成,故是四大所造色。

  在[大象迹喻经]佛教导观察身体的四界,所指出是分开四界个别观察。佛说:「诸贤!云何为内之地界?内之自身之坚固态而被执取为(我、我所)者,即发、毛、(爪、齿、皮、肉、腱、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又其它所有内之自身坚固态而被执取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地界也。」

  「其次,诸贤!云何为内之水界?内自身之水,水态被执取为(我、我所)者,即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洟、关节滑液、)尿,又其它所有内自身之水,水态而被执取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水界也。」

  「其次,诸贤!云何为内之火界?内自身之火,火态被执取为(我、我所)者,即令热者,令老,令燃烧者,令食、饮、噉、味等物善消化者,又其它所有内自身之火,火态而被执取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火界也。」

  「其次,诸贤!云何为内之风界耶?内自身之风,风态被执取为(我、我所)者,即上行风、下行风、腹外风、腹内风、肢体循环风、入息、出息,又其它所有内自身之风,风态而被执取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风界也。」

  兹列表如下:

  表1. 四界分别表(四十二身分)

  地界显著的部分:(二十个)

  1发2毛3爪4齿5皮

  6肉7腱8骨9骨髓10肾

  11心脏12肝脏13膜14脾脏15肺脏

  16肠17肠间膜18胃中物19粪20脑

  水界显著的部分:(十二个)

  1胆汁2痰3脓4血5汗6脂肪

  7泪8膏9唾10涕11关节滑液12尿

  火界显著的部分:(四个)

  1间隔性发热之火

  2令成熟和老化之火

  3发烧之火

  4消化之火

  风界显著的部分:(六个)

  1上行风2下行风3肠外风

  4肠内风5肢体循环风6入息与出息

  (表参考[如实正见],帕奥禅师著。)

  色法根据[摄阿毗达摩义论]的分法,可以分为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二大类色,共有十一种,总数共28种色法:

  (一)四大种(mahā-bhūta)

  (1)大种色---地界(pathaví-dhātu),水界(āpo-dhātu),火界(tejo- dhātu),風界(vāyo- dhātu)。

  (二)所造色(no-upādā)

  (2)淨色(pasāda-rūpa)--- 眼、耳、鼻、舌、身的淨色。

  (3)境色(gocara-rūpa)--- 色、聲、香、味的境色。

  (4)性根色(bhāvarūpa)--- 男性(男根purisindriya)、女性(女根itthindriya)的性色。

  (5)心所依處(hadayavatthu)--- 也叫心色(hadaya-rūpa)。

  (6)命根(jīvitindriya)--- 也叫命色(rūpa-jivita)。

  (7)段食(kabalinkārāhāra)---也叫食色。

  (8)虚空界(ākāsadhātu)---也叫限界色(rūpa-ākāsa)。

  (9)身表、语表的表色(viññatti-rūpa)

  (10)色轻快性(rūpassa lahutā),色柔软性((rūpassa mudutā)和色适应性((rūpassa kammaññatā)及身语二表也叫变化色(vikāra-rūpa)

  (11)色积集(rūpassa upacaya)、色相续(rūpassa santati)、色老性(jarā)和色无常性(aniccatā)也叫相色(lakkhannarūpa)。积集和相续也叫生色。

  根据阿毗达摩论的分析,色法的生起是因为业,心,时节(热能)和食(营养)。在[无碍解道(Patisambhidāmagga)]则说色法的生起有五个原因,即是无明、爱、业、段食与成相(nibhattilakkana),前四因即是因缘生,与阿毗达摩说的相似,而第五因成相是剎那生。无明、行、爱、取、业有是业生色生起的过去因,所以业生色的起因有五个。这些因可能是前一世或更久远以前所造的。

  无明、爱、取是属于烦恼。而行、业是属于业。我们应当小心谨慎地处世,若常以身、口、意造恶业,这习气极难一时改良过来,在死亡时的死亡心若是不善心,虽然这名法一生即灭,但业力会在下一世产生果报而生在恶道。

  一切色是“有缘”的,它是业生、心生、时节生和食生的,也即它是由业、心、时节、与食四法而等起。

  业生色(kamma samuţţhānarūpa)有八不离色、八根色、心色与空界十八种。心生色(citta samuţţhānarūpa)有八不离色、五变化色、声音与空界十五种。时节生色(utu samuţţhānarūpa)有八不离色、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声音与空界十三种。食生色(āhāra samuţţhānarūpa)有八不离色、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与空界十二种。

  色的生起,是要知道自己的身体的生起,它最早时是一个小胚胎,小到像一只小孑孓,勾挂在胎中吸取母体的营养长大,它从生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在变化,直到出母胎,长大衰老坏灭为止。

  有情众生依胎生、卵生、湿生和化生的方式,从结生的那一刻开始;胎卵生有情的色相续流依业生从结生那一刻开始;心生从第二个心识剎那开始;时节生的从结生心住时开…

《色蕴的生,住,味,患与离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法的衰亡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