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蘊的生,住,味,患與離棄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對人的組成有極周詳的分析,人是由色身及精神兩個部分組成的。再詳細的分析是五蘊,有色身、感受、想念、行爲、及意識五個部分。
五蘊,巴利文,蘊khandha,以前它是稱爲五陰。是指五個生命的組合體,或五個執取的組合體,upādānakkhandha。它們是佛陀分析歸納我們的身心現象所作的結論。
色,rupa,受,vedana,想,saññā,行, sankhara,識,viññānam。這五蘊是愚癡無聞凡夫當成是“我”或“我的”個體的五部份。五蘊是我們所常執著的,我們的每一個行爲都與它有密切的關系,我們並且會認爲,每一個造作是我,是我在做。並會想過去的我就是現在的我,並且會繼續到未來去。具這種想法的是“常見”。當我們在動作時,這是“色蘊”;當眼在看時,眼晴是“色蘊”,視覺的看是“想蘊”,“行蘊”,辨別物體是“識蘊”,看時所生的“喜歡”“不喜歡”的感受是“受蘊”。
色蘊的範圍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根皆是四大所造色。
在[雜阿含1172經]裏佛作譬喻說:「譬如有四蚖蛇,凶惡毒虐,盛一箧中。時,有士夫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箧盛毒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爾時,士夫恐怖馳走。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驅馳而走。人複語言: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還入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四毒蛇即四大:地界丶水界丶火界丶風界。五拔刀怨者,即五受陰。六內賊者,即六愛喜。空村者,即六內入。
實際上一切我們當成是“我”或“我的”諸“色”;無論從時間上來探究,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色”,或從空間上來探究,不論內、外、粗、細、美(高貴)、醜(低下)、遠、近的“色”;若正確地觀察它們,皆是“色”,若我們對諸色生起執取,那即是“色執取蘊”,(rūpu-pādāna-kkhandha)。
對色蘊的執取,那是極平常的事,因爲凡夫沒有接觸到佛法。這裏我所討論的,要是一個人不具足善根的話,第一他不會遇到,第二若見到也不會認識,第叁若見到,會看,也不會明白。因此佛法的修持是∶「世尊所善妙及詳盡解說之法,須經學習和奉行,親自體會和
自見,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時間與空間;請來親自查看, 向內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證知。」佛法只是給有善根的人聽和修的,而也只有智者才能證知。
不能如實的了解色法,我們久遠以來一直執取自己的身體爲我,我所有,如是由內而向外執取,就産生貪欲,瞋恚,癡與邪見等煩惱而造作惡業,結果爲業所驅使在六道輪回不能解脫。
色蘊的生起
每一個色身的出現都是精卵的和合及投胎的意識,叁事和合而出現的。在[中阿含.嗏帝經]裏佛提道∶「叁事合會入于母胎,父母聚集一處,母滿(卵成熟),精堪耐(父精能使卵受精),香陰已至(指投胎者的意識),此叁事合會入于母胎,母胎或持九月十月更生,生已以血長養,血者于聖法中,謂是母乳也。彼于後時,諸根轉大,根轉成就,食粗飯麨,蘇油塗身。」
在[相應部22.56]佛對色蘊下定義說:「諸比丘!何爲色蘊?四大,及四大所組成,是爲色蘊。」這說明色蘊是隨因緣而生起,並是組合的。
根據[雜阿含42經]裏佛說∶「雲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為色。如是色如實知。」這說明色蘊是由四大的地大、水大、火大、及風大所組成,故是四大所造色。
在[大象迹喻經]佛教導觀察身體的四界,所指出是分開四界個別觀察。佛說:「諸賢!雲何爲內之地界?內之自身之堅固態而被執取爲(我、我所)者,即發、毛、(爪、齒、皮、肉、腱、骨、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髒、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腦),又其它所有內之自身堅固態而被執取爲(我、我所),諸賢!此言內之地界也。」
「其次,諸賢!雲何爲內之水界?內自身之水,水態被執取爲(我、我所)者,即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洟、關節滑液、)尿,又其它所有內自身之水,水態而被執取爲(我、我所),諸賢!此言內之水界也。」
「其次,諸賢!雲何爲內之火界?內自身之火,火態被執取爲(我、我所)者,即令熱者,令老,令燃燒者,令食、飲、噉、味等物善消化者,又其它所有內自身之火,火態而被執取爲(我、我所),諸賢!此言內之火界也。」
「其次,諸賢!雲何爲內之風界耶?內自身之風,風態被執取爲(我、我所)者,即上行風、下行風、腹外風、腹內風、肢體循環風、入息、出息,又其它所有內自身之風,風態而被執取爲(我、我所),諸賢!此言內之風界也。」
茲列表如下:
表1. 四界分別表(四十二身分)
地界顯著的部分:(二十個)
1發2毛3爪4齒5皮
6肉7腱8骨9骨髓10腎
11心髒12肝髒13膜14脾髒15肺髒
16腸17腸間膜18胃中物19糞20腦
水界顯著的部分:(十二個)
1膽汁2痰3膿4血5汗6脂肪
7淚8膏9唾10涕11關節滑液12尿
火界顯著的部分:(四個)
1間隔性發熱之火
2令成熟和老化之火
3發燒之火
4消化之火
風界顯著的部分:(六個)
1上行風2下行風3腸外風
4腸內風5肢體循環風6入息與出息
(表參考[如實正見],帕奧禅師著。)
色法根據[攝阿毗達摩義論]的分法,可以分爲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二大類色,共有十一種,總數共28種色法:
(一)四大種(mahā-bhūta)
(1)大種色---地界(pathaví-dhātu),水界(āpo-dhātu),火界(tejo- dhātu),風界(vāyo- dhātu)。
(二)所造色(no-upādā)
(2)淨色(pasāda-rūpa)--- 眼、耳、鼻、舌、身的淨色。
(3)境色(gocara-rūpa)--- 色、聲、香、味的境色。
(4)性根色(bhāvarūpa)--- 男性(男根purisindriya)、女性(女根itthindriya)的性色。
(5)心所依處(hadayavatthu)--- 也叫心色(hadaya-rūpa)。
(6)命根(jīvitindriya)--- 也叫命色(rūpa-jivita)。
(7)段食(kabalinkārāhāra)---也叫食色。
(8)虛空界(ākāsadhātu)---也叫限界色(rūpa-ākāsa)。
(9)身表、語表的表色(viññatti-rūpa)
(10)色輕快性(rūpassa lahutā),色柔軟性((rūpassa mudutā)和色適應性((rūpassa kammaññatā)及身語二表也叫變化色(vikāra-rūpa)
(11)色積集(rūpassa upacaya)、色相續(rūpassa santati)、色老性(jarā)和色無常性(aniccatā)也叫相色(lakkhannarūpa)。積集和相續也叫生色。
根據阿毗達摩論的分析,色法的生起是因爲業,心,時節(熱能)和食(營養)。在[無礙解道(Patisambhidāmagga)]則說色法的生起有五個原因,即是無明、愛、業、段食與成相(nibhattilakkana),前四因即是因緣生,與阿毗達摩說的相似,而第五因成相是剎那生。無明、行、愛、取、業有是業生色生起的過去因,所以業生色的起因有五個。這些因可能是前一世或更久遠以前所造的。
無明、愛、取是屬于煩惱。而行、業是屬于業。我們應當小心謹慎地處世,若常以身、口、意造惡業,這習氣極難一時改良過來,在死亡時的死亡心若是不善心,雖然這名法一生即滅,但業力會在下一世産生果報而生在惡道。
一切色是“有緣”的,它是業生、心生、時節生和食生的,也即它是由業、心、時節、與食四法而等起。
業生色(kamma samuţţhānarūpa)有八不離色、八根色、心色與空界十八種。心生色(citta samuţţhānarūpa)有八不離色、五變化色、聲音與空界十五種。時節生色(utu samuţţhānarūpa)有八不離色、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聲音與空界十叁種。食生色(āhāra samuţţhānarūpa)有八不離色、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與空界十二種。
色的生起,是要知道自己的身體的生起,它最早時是一個小胚胎,小到像一只小孑孓,勾挂在胎中吸取母體的營養長大,它從生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在變化,直到出母胎,長大衰老壞滅爲止。
有情衆生依胎生、卵生、濕生和化生的方式,從結生的那一刻開始;胎卵生有情的色相續流依業生從結生那一刻開始;心生從第二個心識剎那開始;時節生的從結生心住時開…
《色蘊的生,住,味,患與離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