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色蘊的生,住,味,患與離棄▪P2

  ..續本文上一頁始;食生的從食素傳到時開始;有如油燈或河水之流似的不斷相續,直到生命結束。

  在死亡時,在死亡心的第十七個心識剎那住時開始,業生色不再生起,業生色,心生色與食生色會存在至死亡然後滅盡,之後屍體內只有時節生色的色相續流。

  色蘊的住世

  這色身如何維持而住在世間呢?在[嗏帝經]裏提到四食,也即是四種住世的因素∶「一曰抟食粗細(指食物);二曰更樂(指根門觸境);叁曰意念;四曰識也。此四食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有耶?彼四食者,因愛、習愛(習氣是貪愛),從愛而生,由愛有也。」

  這四食即是:抟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觸食(phassahara),意爲對觸受的染著;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爲對境,塵的思想愛取等的造作;以及識食(viññanahara),因爲識緣名色,一個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識食,在臨死時,意念不能寂滅,所以識又再輪回去了。因這識在死亡時,最後一念或稱死亡心又會去緣名色,結生心是名,羯羅蘭(kilala受精卵)是色,新的一世又開始了。

  色身從貪愛而生,由貪愛而有(存在于叁界)。這色身靠食物而得以住世,以及其他的因素如衣服,住所,以醫藥,保安,父母師長親友俯助等等。一世死後,又在跑去投胎。

  在[嗏帝經]裏佛解釋說∶「彼眼見色,樂著好色,憎惡惡色,不立身念少心,心解脫,慧解脫,不知如真,所生惡不善法,不滅盡無余,不敗壞無余。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樂著好法憎惡惡法,不立身念少心心解脫,慧解脫,不知如真,所生惡不善法,不滅盡無余,不敗壞無余。彼如是隨憎不憎所受覺(感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樂彼覺,求著受彼覺,彼樂彼覺,求著受彼覺已,若樂覺者是爲受,彼緣受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可得生。如是此淳(純)大苦陰(蘊)生。」衆生就是這樣子一直隨愛憎而造業,輪轉叁界不已,長久住世。這叁界有七識住及二處——人及欲天(離欲)、梵天(離惡不善法)、晃昱天、遍淨天、無量空處天、無量識處天、無所有處天;二處是非有想非無想天,及無想天。

  色蘊的味

  根據[雜阿含42經]裏佛教導說∶「雲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這對色相的接觸,而起的喜樂之感受就是色的味或色的作用。因此色是有漏的。

  一切色是“無因”的,因它不與善,不善與無記因相應。一切色是”有緣”的,它是業生、心生、時節生和食生的,也即它是由業、心、時節、與食四法而等起(起業)。色法是“有漏”的,能成四漏即欲漏、有漏、邪見漏和無明漏的目標。它是“有爲”的與“世間”的,是欲界的。它是“無所緣”的,因它不像名法能識知所緣。它是“非當斷”的,以它不能像煩惱一般被四出世間道斷除。

  衆人所執著的身體只是二十八種色法的組合而已,包括了四大種的元素色、五淨色(五根門)、四境色、二性根色、心所依處色、命根色、食素(食色)的十八種完成色;以及十種不完成色,包括了限製色(空界)、二表色、叁變化色及四相色,當知這一切是色蘊。並沒有一個人。同樣的道理,欲界的有情從天神到阿修羅,到餓鬼,畜生及地獄裏的衆生,他們所執著的身體只是色法而已。所以從人道來看是無我相及人相,只有組合的色法。一個修行者要常常以正念,並依正見與正思惟觀察當下的身心,以便生起正確的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 ñāņa)。如在修安般念時,出入息、鼻孔、肺、身體的運動都是色法,專注的心是名法,觀察到禅支,進入定境的心都是名法。

  色蘊的患

  根據[雜阿含42經]裏佛教導說∶「雲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

  比如呼吸,一個人一天呼吸17280次,若活六十年的話,一生呼吸378432000次,呼吸是無常,身體依賴呼吸,因此也是無常。再確定它們是苦;再觀察確定它們是無我。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常,何況現在之“色”耶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蘊相應9.9])

  無常者是以滅盡之道理來觀照,苦者是以怖畏之道理來觀照,無我者是以不實之道理來觀照上述十一種情況的諸法。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色”耶

  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蘊相應10.10])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色”耶

  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蘊相應11.11])

  佛對彌醯說:「彌醯!一個已領悟無常者,無我的知覺亦生起。」([彌醯經]) 佛又說:「當自性的無常被觀照,自性的無我也被理解,叁相之一若被察覺,其他二相也會被領悟。」([叁菩提經Sambodhi sutta]) 「諸比丘!對色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色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者,則厭患于色。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爲心解脫、善解脫。」([蘊相應52.10])

  佛在《雜阿含265經》中將五蘊比喻爲:「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爲什麼這樣比喻呢?佛說:「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觀分別。谛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谛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爲了使諸根銳利(指信、勤、念、定、慧五根),應以九法促進諸根的平衡應用,以達到修觀的目的:(1)恭敬專心地做,(2)時常的做,(3)適當的做,(4)取定之相,(5)順適七覺支,(6)不偏于身,(7)不偏于命,(8)以出離來克服痛苦,(9)不中途停止,並加上參考修習安止定的方法。

  色蘊的觀照

  對色蘊的觀照應以組合觀,無常觀,苦觀,不淨觀,生滅觀、無欲觀、滅觀、厭觀、無我觀,舍棄觀來破除。

  根據[雜阿含42經]裏佛教導色蘊的觀照說∶「正方便(以正確的方法),思惟其義。」

  在[相應部5.10]佛教導說∶「因它們的機件組合,故名爲“車”;同樣的道理,因五蘊的組合,故名爲“人”。」

  佛在[相應部22.95]裏再比喻說: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

  何以故,說色如聚沫呢?因爲色不堅實,不能捏成之不淨物聚集故。爲何說受如水泡呢?因爲暫時之苦樂故。爲何說想如陽焰呢?因爲日出而熱故,因爲當時想念熾熱。爲何說行如芭蕉呢?因爲造作諸行如芭蕉之幹,因爲沒有真實心髓故。爲何說識如幻呢?因爲識隨六根而起,變幻欺詐之故。

  當我們在聽時、嗅時、嚐時、身動時、思惟時都有這五蘊的運作。觀照是要能夠觀見五蘊,並能觀見這“我”只是五蘊,或色法(色蘊)與名法(受想行識蘊)而已。

  在觀照的部分,[大念處經]([長部]22經)佛開示說:「諸比丘!猶如兩口之袋,填進種種榖物,即:稻、粳、綠豆、豆顆、胡麻、糙米,具眼者解開之,得觀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滿種種不淨物之此身,觀察上至頭發,下至跖底,(知):“于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腸、腸間膜、胃物、排泄物、腦、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液、黏液、關節液、尿。”」

  佛以兩口袋比喻這個身體,有智慧的能看見這叁十二身分,並且知道它們只是色法,也知道色法是由四大元素組成的。觀內身是指自己身內的叁十二身分,觀外身是觀別人身內的叁十二身分,如是交替觀內外身。觀生法是指這身體如何而生,觀滅法是身體如何死亡,觀生滅法是觀身體一世的因緣生滅以及從阿毗達摩論所分析的剎那生滅。這樣觀禅後所得的結論會是“它只是一個身而已”,因爲是慧解脫,故獨立而住,不執著于世上任何物。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是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雜阿含1經])

  在[雜阿含109經]裏舍利弗對六十位比丘的開示;色蘊是依四種情況産生:即執取“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配合這十一種共有四十四種情況,應作如是觀照;一切色無常,一切色是苦,一切色是空,一切色非我。對色不應愛樂,不應攝受,不應保持,如是觀照,善系心住,不愚于法,再努力精進觀照,遠離懈怠,心得喜樂,身心得輕安,寂靜舍住,具諸修道八品,修行滿足,永離諸惡,並非不得消炀,不得寂滅,寂滅而不再起,減損惡法而不增,斷惡而不生,由于心不生,故不執取,不執著,自覺涅槃。我再生已盡,梵行已經建立,所應作的已作,自己知道再也不會來投胎而會在叁界出現。

  一個觀察到五蘊是無常、苦、空、無我者,對五蘊會生厭離,因爲厭離,所以不會執取,喜貪則斷,心則解脫,心解脫者,則能逐步證取四個聖果。

  色蘊的離棄

  根據[雜阿含279經]裏佛教導說∶「眼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修習、不執持。于未來世必受苦報。耳、鼻、舌、身、意根亦複如是。」

  根據[雜阿含42經]裏佛教導說∶「雲何色離如實知?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在[雜阿含60經]裏佛說∶「善哉比丘!不樂于色,不贊歎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善哉比丘!不樂于受、想、行、識,不贊歎(受、想、行)識,不取于(受、想、行)識,不著于(受、想、行)識。所以者何?若比丘不樂于色,不贊歎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則于色不樂,心得解脫。」

  一個向須陀洹(Sotapanna)道者是佛道的第一個聖者,此道要破除五下分結的下叁結,即身見、戒禁取(兩者屬邪見)和疑。他對叁寶有不可動搖的信心,已解脫無始輪回的惡趣之門,使七聖財(信、戒、慚、愧、聞、舍、慧)現前,斷除了四漏(Asava)的邪見漏,舍斷八邪道而修習八正道,息滅一切怖畏(因爲身見破除故),于十四不善心所,已斷除了邪見、疑、悭和嫉心所,並堅守他(她)的戒,成爲佛子,累積了數百種的功德,成就初果的聖人須陀洹最多七次往返人天道就滅盡苦而般涅槃。

  「放棄、消滅愛欲與對此五蘊之身的貪求,就是苦的止息。」 ([舍利弗語],[中部]卷一)

  在[雜阿含490經](同[相應部. 閻浮車相應1經])中閻浮車(Jambukhadaka)問舍利弗:「雲何爲涅槃者?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貪瞋癡等的煩惱的滅盡無余,就是涅槃。「此中沒有地、水、火、風四大種,長、寬、麤、細、善、惡、名、色、等等,觀念也一樣摧破無遺,無此世間,亦無他世間,無來無去,亦無停留,不死不生,亦無根塵。」 ([小部.感興語])

  不要問你幾時會證初果,但要問你下了多少功夫。佛在[相應部5.178]裏說∶「諸比丘!有五種取蘊。以何爲五耶

  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諸比丘!以此爲五種取蘊。諸比丘!爲證知此五種取蘊,應修習此八支聖道。爲偏知此五種取蘊,應修習此八支聖道。爲偏盡此五種取蘊,應修習此八支聖道。爲斷此五種取蘊,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如證知亦應偏知此五種取蘊,應修習此八支聖道。如證知亦應偏盡此五種取蘊,應修習此八支聖道。如證知亦應偏知斷此五種取蘊,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佛在[相應部5.179]裏說∶「諸比丘!有五種下分結。以何爲五耶

  有身見、疑惑、戒禁取、欲貪、嗔恚是。諸比丘!以此爲五種下分結也。諸比丘!爲證知五種下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爲偏知五種下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爲偏盡五種下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爲斷五種下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如證知亦應偏知五種下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如證知亦應偏盡五種下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如證知亦應偏知斷五種下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

  在[雜阿含827經]裏佛作了一個絕妙的譬喻∶「譬如,比丘,伏雞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兒安穩得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穩得生,如是比丘善學叁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所以要身體力行的下功夫去做,不要問花兒幾時開,時間到了它就會開。

  當然,能離棄色蘊的行者,離開涅槃還有叁大步。

  法增比丘佛曆二五五二年十月于布裏詩本。

  願衆生安樂。

  

  

《色蘊的生,住,味,患與離棄》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正法的衰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