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业障与忏悔▪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一世,可能在未來世,但必须有它成熟的缘,尽管如此,但业力不是一切世间现象运作的全部原因,它是二十四缘之一。若把一切现象的运作都说成是业力的控制,那就无望去修行,去断恶修善了。

  正因为我们生为人,感受苦乐参半,能思惟善恶的道理,不像畜生一样愚痴,不像饿鬼地狱众生一般的受长期折磨的苦楚,不像天神那样只知享乐而耽于欲乐,失去理智。因此我们才有希望通过修行,改变自己,渐渐地修到和佛与阿罗汉一样,无时不以正念控制自己的一切行为,才能从烦恼与业的轮回中解脱出来。

  忏悔恶业

  忏是知错,悔是能改。这是因为惭愧心的缘故,在《增壹阿含经》经中记载∶「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所以惭愧心是修行的资本。在《增壹阿含经》经中记载∶「世有二妙法,拥护世间,所谓惭与愧也。若无此二法,世間父母,兄弟,妻子,知识,尊長,大小不别,即与畜类同等也。」

  忏悔的前行是惭愧心,佛陀说惭愧心的生起乃是心中生起明的关系,这明的生起引生诸善法。在《北传法句经303偈》中记载∶「世傥有人,能知惭愧,是名诱进,如策良马。」它使人远离诸恶,好比一匹良马看到鞭就避开它。若成就惭愧二法,一个行者必定修到解脱。是故佛言∶「善护于身口,及意一切业,惭愧而自防,是名善守护。」(《杂阿含1229经》)

  在《长阿含.游行经》里佛说∶「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有信,信于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二者知惭,耻于己阙(羞耻于自己的过错);三者知愧,羞为恶行;四者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奥,清净无秽,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舍,六者昔所学习,忆念不忘;七者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朝向八正道),尽诸苦本(灭尽烦恼)。」由此可知惭愧是七增长法的二法,极其重要。它们又与接下来的第五增长法..............灭恶修善有直接的关系。

  在《杂阿含346经》里佛言∶「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着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善人方有惭愧,故行不放逸,不造诸恶行,遇善知识时,恭敬承事以随顺语,乐于见贤圣之人,及听佛法而不挑剔,生起正信,顺着教导精进修行,心不掉悔,常住律仪,行为如法,心不乱有正知,常正思惟修八正道,断五下分结的前三结戒取、疑、及身见以证初果,再削弱贪与瞋以证二果,然后断贪瞋以证三果,最后痴也灭尽而证四果,究竟解脱于老病死苦。

  因为惭愧心而能忏悔,知错能改;佛言∶「人若前放逸,今止而不犯,如月出云散,普明照世间。人若前作恶,今则奉诸善,如月出云散,普明照世间。」([南传法句经新译]172,173两偈。)。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一里佛说过∶「惭(愧)者得安故。」在《涅槃经》中佛言∶「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淨如故。」因有惭愧心而能忏悔者,心即能得到安乐。

  在南传的课诵本里,向佛忏悔的文句∶ “Kāyena vāca cittena, pamādena mayā katam, accayam khama me bhante, bhūri pañña tathāgata.” 「若我的身口意业,不谨慎的犯了錯,如來请原谅我啊,您是最有智慧的。」泰文的课诵本里向三宝忏悔的文句∶“Kāyena vāca yava cetasa va, Buddhe kukammam pakatam mayā yam, Buddho patigganhatu accayantam, kālantare samvaritum va Buddhe. Kāyena vāca yava cetasa va, Dhamme kukammam pakatam mayā yam, Dhammo patigganhatu accayantam, kālantare samvaritum va Dhamme. Kāyena vāca yava cetasa va, Sanghe kukammam pakatam mayā yam, Sangho patigganhatu accayantam, kālantare samvaritum va Sanghe”「从我的身口意,对于佛、法与僧,我所作诸恶业,请求佛、法与僧,容受并原谅我,所犯整个过失,将来对佛、法、僧,我会更加谨慎。」通过时时这么的忏悔念诵,一个认真的行者自然而然地会培养起正念,它能协助增长善法。要有效地做好忏悔,还要靠对戒有深入的认识。一直坚持做好守戒的工作,因为一失去正念,就会导至犯戒,一犯戒就要马上忏悔,犯甚至轻微的戒有脸部发烧的感觉,心里感到不安。要有强大的惭愧心,不要害怕承认错误,天天好好地做下去,以后犯戒就会少了。心也就会慢慢地清净起来。

  在《中阿含.伽弥尼经》里佛言∶「伽弥尼,犹去村不远,有深水渊,于彼有人,以大重石,掷着水中,若众人来,各叉手向(作法事或宗教仪式),称叹求索,作如是语,愿石浮出。伽弥尼,于意云何?此大重石,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而当出耶?伽弥尼答曰:不也,世尊。如是,伽弥尼,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乃至邪见,若为众生(为人作法),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生天上者。是处不然(这是不可能的)。」作恶之人就好比那大石头,沉入水底(下到地狱),不管你作什么法,念什么咒,若无诚心悔过,仰赖三宝的皈依力,至诚修善断恶,是不可能出来的。

  在《中阿含.赖咤和罗经》里拘牢婆王与尊者赖咤和罗问答:「尊者赖咤和罗答曰:大王,此身颇有病耶﹖拘牢婆王答曰:赖咤和罗,今我此身常有风病。尊者赖咤和罗问曰:大王风病发时,生极重甚苦者,大王,尔时可得语彼儿孙兄弟,象军、马军、车军、步军,皆能射御,严毅勇猛,王子力士,..............君臣眷属,持咒知咒,汝等共来,暂代我受,极重甚苦,令我无病得安乐耶﹖拘牢婆王答曰:不也。所以者何﹖我自作业,因业,缘业,独受极苦甚重苦也。」因此果无能代受,各自造业,各自受报。

  在《杂阿含1185经》中记载婆罗门去孙陀利河恒河等河沐浴以清净罪业,佛告婆罗门说:「恒河、婆休多、孙陀利河等,愚者常居中,不能除众恶,其清净之人,何用洗浴为,其清净之人,何用布萨为,..............内心自清净,不待洗于外。」婆罗门教徒每一年都要去恒河的波罗奈(Varanasi)去沐浴,他们相信这样能以圣水洗净一年所积的恶业;但佛告诉他们这是迷信愚人的行为,内心不清净,以圣水洗外表,不能除去心里的罪恶。

  应当持戒

  若你不能明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酗酒是坏事,是造恶业,那你只要想一想,若是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你会恐惧而想要逃命,既然你本身这样爱惜自己的身体与生命,那又怎么能够去伤害他人呢?

  在《南传法句经》刀杖品里佛言:「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畏死,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爱命,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其它如偷盗、邪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瞋、痴等亦以同理来理解。

  佛言∶「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长阿含.游行经》卷二。)

  在《十善业道经》中佛详细的解说守持十善业的功德∶

  若离杀生,成就十离恼法:一于众生普施无畏,二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瞋恚,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六非人常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若离偷盗,得十可保信法:一资财盈集,王贼水火及忌妒人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身)、力(体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若离邪淫,得四智(者)所赞法: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吵)掉(悔),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

  若离妄语,得人天所赞法:一口常清净,优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若离两舌,得五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若离恶口,得成就八种净业:一言不乖度(无理),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

  若离绮语,得成就三种决定: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若离贪欲,得成就五种自在:一三业(身语意业) 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超过原本的)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若离瞋恚,得八种喜悦心法: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无诤)故速生梵世(梵天)。

  若离邪见,得成就十功德法: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不归依天神)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

  积极修善

  佛言∶「我于二法依止多住:云何为二﹖(一)于诸善法,未曾知足;(二)于断(正断)未曾远离。于善法不知足故,于诸断法未曾远离故,乃至肌消肉尽,筋连骨立,终不舍离,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不得未得,终不休息;未曾于劣心生欢喜,常乐增进,升上上道,如是精进住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杂阿含987经》)。

  做为一个佛教徒,我们应如理思惟,应舍棄不善之身语意业,而积极修持善业。我们应小心造业,以免将来召来苦果;要多积福德(Puñña),以期来世生于善趣。这些善业有∶

  1.皈依三宝。

  2.守戒。

  3.忏悔。

  4.布施。

  5.放生。

  6.孝养父母。

  7.幫助老病和弱小的人。

  8.忍辱。

  9.修慈爱。

  10.禅定。

  11.智慧观照。

  12.弘扬正法。

  13.精进修道。

  14.回向功德。

  因此佛的教法是教我们掌握自已命运的祸福和苦乐,积极地去断恶修善。佛陀的观点是纯粹承认业的存在,而不主张身罚苦行,因为佛是认为我们有改造自已的能力。佛言:「我不施设罚,令不行恶业不作恶业。我但施设业,不行恶业不作恶业。」这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业灭尽之道

  凡夫只在天天以身口意造作诸善恶之业,因此业不但不会灭尽,反而天天增加。修行人则学习克制自己,因此能把业減少,唯有圣者如阿罗汉辟支佛与正等觉佛陀才能把业灭尽。

  佛说:「凡任何由身业,语业,意业之灭尽而解脱者,诸比丘!此即称为业之灭尽。」(《相应部》,第五新旧品。)

  「以何者为达业灭尽之道?此乃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者称为达业灭尽之道。」(《相应部》,第五新旧品。)要达到业灭尽之道,那即是苦的灭尽之道,这唯有八支圣道。依修习止观,观照生灭的业,只是因缘连系的精神(心理,或名法)与物质(物理,或色法)的现象,不断生灭的名色法,只有业的运作,并无造业者与受报者。

  法增比丘,佛历二五五一年一月马來西亚彭亨州而连突佛教会

  愿众生安乐!

  

《业障与忏悔》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随念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