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他们,指挥他们,令他们服从自己。现在观音菩萨示现与婆罗门一样的身分,以身作则的到处表现平等的精神,以感化婆罗门,打破森严的阶级观念,信受人类以及众生一律平等的真理,本此平等的真理去行,逐渐得到究竟的解脱!

  己四 能应四众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此明能应四众,就是佛法中的四众弟子。在讲之前,先将这段文分别来读:“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应以“优婆塞”身得度者,即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应以“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比丘是印度话,中国译有三义,就是乞士、破恶、怖魔。乞是乞求,士是人的代名词,就是乞求的人。向来有两句老话说:“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是乞士的意义。因为生存在这世间,为了维持生命,不能不受用饮食,但这都得向在俗的人乞化。一个出家行者,如果只为乞食而乞食,不知乞求如来的正法,那就与一般讨饭的人没有差别了。所以佛陀规定,在四十里之内,有人讲经说法,出家二众如不去听,即是犯戒。破恶,是说出家二众,既然已经出家,就应本著佛法修行,破除种种的恶法,如出家不能破恶,那就与俗人无异。怖魔,是说出家二众,在登比丘坛时,白四羯磨受比丘戒,诸护法神皆来护佑,遣使地行夜叉,报告空行夜叉,展转传到魔王天上,魔王就生起极大恐怖。魔王所最喜欢的,是魔子魔孙多,令三界内的众生,都掌握在他的魔掌中,决不愿意有个众生跳出他的掌握。现在出家人发心受戒,依法修行,将离三界,当然使魔恐怖起来,所以名为怖魔。比丘尼的尼字,是女的转音,即出家的女众。

  举个观音菩萨示现比丘身的实例:我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自得正法眼藏之后,特来我国行化,初到南京与梁武帝见面,相谈不能相契,就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得慧可二祖,乃传佛法心印给彼。不久,达摩祖师圆寂,葬在熊耳山上。可是经过两年,北魏特使宋云,在葱岭见到菩提达摩,持有一只鞋子独自在行走,宋云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回西天去。宋云回到魏土,把这消息传出,最初大家不信,后来开棺视之,棺内空无其人,只剩鞋子一只。由于达摩只履西归,所以后来佛教界,就传达摩祖师为观音菩萨的化身。

  再说一个观音示现比丘尼身的例子:在比丘尼传中有僧端比丘尼,是刘宋时代人,其家世代信奉佛法,姊妹两个誓愿出家,但僧端的相貌美丽,在乡间是很闻名的,很多有钱的人家,来向她的母兄说婚,母亲及兄答应了一个人家的婚嫁。到了临嫁前三日,因为僧端不愿结婚,于是躲入一个佛教的寺庙,诚心诚意的诵普门品,经过三日的时间,一天在礼拜中,忽见佛对她说:你的夫婿就将命尽,你但精勤勇猛的修持,不要为这事过分忧念!后来其夫婿,真的为牛触死,而她在佛法中修持,亦得到很大的受用。所以亦可说她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优婆塞是印度话,中国译为近事男,或清信士;优婆夷亦印度话,中国译为近事女,或清信女。两者为在家学佛的二众弟子,是亲近三宝,承事三宝的行人。观音菩萨示现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在中国观音灵感录中,可说是很多的,不必再多举例。即如现在在座的四众,究竟那位是菩萨示现的,我们凡夫肉眼,自然看不出来,但不能因看不出来,就以为没有菩萨的示现。所以观音菩萨慈悲,在这现实世间,若有一类众生,应以四众不同的身分,才能得到度脱的话,立即示现四众不同的身分,为他们说各别不同的法,使之依法修行,而得身心解脱!

  己五 能应众妇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此明能应众妇,这里说的众妇,不是指一类的妇女,而是指各类的妇女,且是已结婚的妇女,而成为家庭中的主妇,她们在家庭中,有著特殊地位,因为家庭,是以夫妇为中心的,假定家庭主妇,能够发心学佛,很可能的促成彿化家庭,佛化家庭为佛化社会的基本,我们如要社会得到佛化,必须先从家庭佛化做起。在这意义下,家庭主妇,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

  这段文,可分作四段读:“应以长者”妇女身得度者,即现长者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居士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宰官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

  以印度种姓说,长者、居士,属于吠舍族人;宰官,是负国家政治军事重责的,属于刹帝利族;婆罗门,乃四姓中最高贵的一族。还有属于贱族的首陀罗,在本文中没有谈到。观音菩萨现妇女身,所以只现属于再生族的三种种姓,而不现非再生族的首陀罗妇女身,是因首陀罗族,在当时社会,非常的卑贱,如现其妇女身,所说佛法,不会有人信奉接受,当然也就不会发生效力,所以不现首陀罗妇女身。

  长者及居士,在社会上,有其崇高的地位;宰官,在政治方面,有其相当的力量;婆罗门,在宗教界,有其特殊的立场。所以菩萨示现这三类妇女身,以作为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的贤内助,来推动佛法,其所得效果,当然就很大。可见菩萨现身,不是无目的的,而是以佛法化导人群的,那一阶层发生大的化导影响,菩萨就在那一阶层示现,以期达到佛法化世的目的。

  于此或有人问:在国家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妇女,首推王后,而她的影响力,更不是其他妇女所及,为什么经中没有说及现王后身?王后的地位高,号召力强,是最好推动佛法的呀!依古德解释:君主时代的王后,大都居住于深宫中,很少到宫门外去活动,不如其他主妇能接触到广大群众,所以本经没有说现王后身。但楞严经中,亦说现王后身而为说法的。如说:“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因王后在宫中,亦可教化其宫中眷属的。若如现代的第一夫人,菩萨更可示现而为教化了。

  妇女,在家庭、社会,的确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宗教来看,不论那类宗教,以比例说,女性的信者多于男性的信者。而且一般说来,妇女的智慧以及能力,与男众是不相伯仲的,甚至有些妇女的智慧,还超过男众很多。所以,妇女一旦信仰一种宗教后,不但对该宗教的真理不断予以追求,而且其信心亦最虔诚真切。试看各个宗教的传教大会,均以妇女听众为多,由此可见妇女在宗教上的虔诚。既然如此,任何一个妇女,应养成宗教的信仰心,当然是极为切要的,因为妇女是否养成宗教的信心,对人生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妇女在家庭中,具有三大天职,就是养育子女,烹调饮食,宗教信奉。前二者,现在姑且不谈,且来谈谈宗教信奉。一个家庭主妇,如果具有宗教的信仰,对上,可以影响翁婆,对下,可以影响儿女,对中,可以影响丈夫。如是,家庭全体人员,都沐浴在宗教的气氛中,自然就会和乐融融,而过著愉快的家庭生活。如对儿女影响说:做母亲的果真是个虔诚的宗教信徒,儿女天天受到耳濡目染的感化,自然亦会随之信仰宗教。比方为佛教徒的母亲,能将儿女常常带到寺庙佛堂中去,让他们在佛法的气氛中,慢慢的受到薰陶,自然就留下深刻的宗教印象。到了因缘成熟,就会信奉佛教。因此,观世音菩萨对那些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才能得到度脱的众生,就现种种妇女身适应他们而为说法,劝导她们如何在家庭中,做个贤妻良母,以求身心解脱。

  己六 能应二童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此明能应二童,就是童男童女。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所谓童男、童女,是指七八岁至十一二岁的男女孩子,但这里应把范围扩大来说,即不分年龄大小,只要是还未结婚,或抱独身主义的,都可包括在童男、童女中。童男、童女有一特点,就是天真纯洁。如大人见到孩子们,动辄就说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或说他们非常纯洁,没有一点虚伪。事实确也如此,因为他们还未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习惯的薰染,所以心地实是天真纯洁的。成年人如常与孩子们接触,即很容易的唤起自己的童心,那怕是久经沧桑,世故极深的人,如与孩子们混在一起,亦会引发其赤子之心。青年佛教与佛教青年一书中说:“佛教也赞美童年,不单赞他的真诚、纯洁;特别注重他的慈和,内心有无限光明的憧憬,能不惜一切为真理而追求”。所以童男与童女,实在值得宝爱的!

  一个人在童男、童女的这个时期,由于它的本身还像一张白纸一样,你要把他塑造成怎样一个形态,就可成为怎样一个形态,如在一张白纸上,要涂红色就成红色,要涂黑色就成黑色,所以在这时期,加以引导教化,是最容易亦最重要不过的。我国有句谚语说:“桑树枝子从小屈”,如果桑树长高长大了,就很难使它弯曲,唯有乘它枝小叶嫩时加以弯曲。此喻引导孩子,要在七八岁时开始,就对他们加以适当而有效的教导,方可使他们做个循规蹈矩的好儿童,他日长大了,亦可成为一良好的公民。若在童年就染上不良习惯,被不良分子误导走入歧途,如台湾所说的太保太妹,香港所说的飞仔飞女,新加坡所说的阿飞等,不但他个人前途由此断送,对社会安定亦起不良作用。如现在各地社会不良少年的到处滋事,使得负责社会治安的人员感到头痛,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因此,对童男、童女的化导,不论从那方面说,都是异常重要的。佛教近来有“佛化儿童”之说,就是运用佛法教导儿童,使每个儿童的思想行为,都能合乎正轨。观世音菩萨,见到世间有类众生,“应以童男童女身”,才能“得”到“度”脱的话,“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开示他们要做一个人格完整而对社会有用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